贵州省遵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世界文学视野观察,《红楼梦》不仅与西方现代小说叙事理论有契合,而且标志着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成熟。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史上,《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呈现出超前发育的特点。
现代西方叙事学将小说分为“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也就是故事和叙事两个层面。故事在底层,是以正常时序排列一系列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叙事在表层,经常打乱正常时序,颠倒因果次序,将事件以文本形式艺术地呈现出来。《红楼梦》完全符合叙事学的两分法,脂砚斋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点评中区分出“事”与“叙”两个层面,并郑重阐明在叙事层面上的诸多技法,如“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
《红楼梦》的叙述者设置非常复杂。说出“此开卷第一回也”的“作者”,属超级叙述者。“作者”之后,说书人出场,召唤“列位看官”,接替此前的超级叙述者。说书人又声称石头为故事的亲历者和记录者,空空道人、曹雪芹等都参与了抄写、修改,参与了文本加工。石头、空空道人、曹雪芹等共同构成复合叙述者。在主叙述层,叙述者主要是“石兄”。“石兄”在小说中多次直接出场,成为戏剧化的叙述者。
同时期的西方小说中,叙述者的设置相对简单。例如,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等5部长篇小说,均以第一人称回忆录形式叙述,仅诞生了戏剧化叙述者。直到19世纪,西方小说才将戏剧化叙述者应用到极致,出现了像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与作者本人大相径庭的叙述者。
故事空间不仅是小说事件的发生地,而且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空间。人物视角显现的故事空间既可以是真实的故事空间,也可以是与人物心理活动、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想象空间。第一回中,甄士隐与贾雨村中秋对饮,雨村即兴赋诗,故事空间既是客观写实的,如“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也是人物想象的,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红楼梦》综合采用多种叙述手法,以世界文学视野观察,其领先同时期小说的叙述手法主要有预叙和重复叙述两种。
预叙即叙事者在交代故事来历时,便预先讲述了故事结果。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故事中,小说将金陵十二钗人物命运预叙出来,成为全书总纲。《红楼梦》中的预叙,主导着我们的阅读进程,影响着我们的阅读体验,让我们能够牢记人物的来历和归宿,时时走入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心跳。我们看到黛玉流泪的时候,一定会回想起第一回中一僧一道的对话,想到以泪偿情的前世盟誓。
重复叙述是指若干次叙述仅对应一个事件。这种叙事手法在现代小说和影视艺术中得到成功应用,颇受推崇,如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早于现代小说和影视,《红楼梦》已经非常娴熟地使用了重复叙述。金钏儿之死,是典型的重复叙述——先是婆子讲述,而后宝钗推猜,再有贾环向贾政报告。之后,还有聋老婆子暗述、金钏儿入宝玉梦中哭诉。重复叙事让我们对人物有更清醒的认识,对事件有更深入的思考。在这段重复叙述中,众人各自入戏,依据自己的视角看事,依据自己的逻辑行事,唯有“作者”以上帝之眼观世,以悲悯之怀容事。
小说在西方兴起于18世纪,19世纪发展到高峰,20世纪以来又有不少新的尝试和动向。《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叶,从叙事艺术方面衡量,它比西方大多数小说更早抵达小说创作和传播的高峰。正如当代红学家宋淇所言:“环顾世界文坛,倚仗一部未完成的小说而赢取大作家的地位,曹雪芹真可以说首屈一指。”
(摘编自杨贵堂《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小说〈红楼梦〉》)
材料二: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叙事视角一般分为外视角、内视角和交叉视角。外视角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不参与故事情节发展,只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讲故事;内视角是叙述者从故事中的某个人物的角度去讲故事,叙事者参与或目睹故事情节;交叉视角就是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交叉。内视角的优点是对读者有亲切感,但内视角的叙事者不是故事的操纵者,其视角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常常能巧妙地丰富故事内容。外视角叙事者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较为灵活,因此人们习惯将外视角称为全知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长文,如中长篇小说,情节曲折起伏的故事往往更能引起读者兴趣,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对于叙事短文来说,要想情节动人,不如聚焦于一点。所谓聚焦于一点,也可以是聚焦于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聚焦于某个时间段乃至某个时间点。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把较多的内容、较长的过程压缩到一霎时间、一个场面中,这不仅使故事更集中,而且便于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思想。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要使读者如临其境,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离不开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富有意味的细节,既可以再现生活,又可以使人因小见大。让人难忘的细节总是凝聚着人物(或作者)强烈的感情,人们的感情活动总是和事情的具象、生活的细节联系在一起。《水浒传》中写武松杀完张都监等人,“见桌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盅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盅,便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就这一处细节描写,就可以使一个浑身是胆的大丈夫形象站起来了。
(摘编自钱春《叙事如何引人入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脂砚斋在点评里区分出“事”与“叙”,与现代西方叙事学将小说分为“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的理论不谋而合。
B.《红楼梦》由超级叙述者、说书人等共同构建起复杂的叙事体系,而西方小说直至19世纪才出现类似复杂的叙述者。
C.《红楼梦》中甄士隐与贾雨村中秋对饮这一故事空间,既是事件发生地,又是与人物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想象空间。
D.材料二介绍了叙述视角的类型和特点,由此分析,《祝福》中的“我”属于内视角,虽有其局限性,但能丰富故事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预叙手法影响读者的阅读进程和体验,如黛玉流泪时,读者会因预叙的前世盟誓而更能体会其情感。
B.重复叙述指若干次叙述仅对应一个事件,作者以上帝之眼观世,运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如黑泽明的《罗生门》。
C.叙事短文“聚焦于一点”可将复杂情节压缩于某个场面或时间段,如《促织》中“抓促织”“变促织”等场面,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等细致动作的描写,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
3.如果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叙事学维度看《红楼梦》的世界文学超前性
B.从“故事—话语”两分法看《红楼梦》的叙事超前发育
C.《红楼梦》叙述者设置:超越同时期西方小说的艺术探索
D.《红楼梦》: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成熟标志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的叙事艺术。
5.学生写叙述类文章时或存在“假大空”现象,即内容虚假、空洞、浮夸,缺乏实质性和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泥街
残雪
这条街上的人们都记得,在很久以前,来过一个叫作王子光的东西。
为什么说他是一个“东西”呢?因为谁也不能确定王子光是不是一个人,勿宁说他是一道光,或一团磷火。
这道光或磷火从那些墨绿色的屋檐边掉下来,照亮了黄泥街人那窄小灰暗的心田,使他们平白地生出了那些不着边际的遐想,使他们长时期地陷入苦恼与兴奋的交替之中,无法解脱。
六月二十一日凌晨齐婆去上厕所,第一次发现男厕那边晃动着一道神秘的光。
据她自己说,当时那些灰白的星子一下就从茅屋顶上落下去了,屋瓦哗哗乱响,像有什么东西在上头跑过。
她想抬起头来看,但脖子软绵绵的,她竟身不由己地在厕所边上坐了下来。然后她便进入了一种意境,在那种意境里,无数匹黑狗在厮咬,太阳紧贴着一蓬冬茅。
她闭着眼,恍恍惚惚地想了一上午。
当人们发现她的时候,她正把两只鞋脱下,用绳子穿好吊在耳朵上,围着厕所绕圈子。
在同一个时候,一个叫作王四麻的有络腮胡子的男人在门口的苦楝树上挂了一个很大的粪桶,自己爬上树,坐进那粪桶里荡起秋千来。荡到中午,绳子终于磨断,粪桶砰的一声落到地上,他自己也摔断了一条腿。
这一来他索性不起来,就在树下打起了鼾。
鼾声如远方大炮隆隆,震得整条街居民心神不定,一串一串地打喷嚏。
事后他说,他爬上树之前有一具无头尸体在敲他家的后门,他一听见那响声就认定好事情已经到来,所以才坐进那只粪桶。
他在粪桶里面的时候,听见外面鞭炮声响成一片,看见头顶上硝烟滚滚。
后来他在梦里吸吮一个很大很大的桃子,不知不觉地唤出那个玫瑰红色的名字:“王子光?!”最初有关王子光的种种议论,也就是由此而来。
那当然是一种极神秘,极晦涩,而又绝对抓不住,变幻万端的东西。
老孙头则大言不惭地向人宣布:“王子光的形象是我们黄泥街人的理想,从此生活大变样。”他说这话时顺手拍死了大腿上停留的一个蝇子。
如果在半夜,黄泥街人从窗口探出头来看,就可以看到酒店门口的那棵枯树上吊着一个黑糊糊的大家伙,像一只猿猴,那便是老孙头。
老孙头从来不睡死,但老孙头也从来不完全清醒。
他在S厂传达,从未出过差错,却每天都将疯狗放进厂内来,疯狗一咬一叫,他就鼓着掌在厂内兜圈子,吹口哨,逗引激怒那些狗们。奇怪的是狗并不咬他。
要是两三天没有狗来,他就赶好远去找,再没有,他便病倒了,蜡黄着脸,恹恹的,头上包一块湿毛巾打瞌睡,说:“头疼,倒不如死了的好。”
自从黄泥街出现王子光的阴魂以来,这老头忽然脱掉身上那件污迹斑斑的烂棉袄,打起赤膊来,并且顿时就变得双目生光,精神抖擞,仪表堂堂了。
他还提一桶涮碗水站在酒店的阁楼上,等候良久,然后胸有成竹地对准某个路人,朝他劈头浇下。
“闪闪红星,光芒万丈。”他拉住酒店的每一个顾客说,直说得自己容光焕发,鼻头上长出一个小疖子。
为了显示自己精神面貌大改变,他还从那天起坚持每日吃一个烂梨子,而且当许多人的面专选有虫眼的那个地方下口,很清脆的格嘣一声,吃完之后便向围观的人扬言:“已经发现了王子光的某些踪迹”,这种事与“一种虎纹花猫有直接的联系”,事实真相“不堪设想”等等。
如果没有王子光这类事情,我们黄泥街也许永远是一条灰暗无光的小街,永远是一条无生命的死街,永远被昏黄的小太阳静静地曝晒着,从来也不会发生哪怕一件值得永久纪念的小事,从来也不会出一两个惊世骇俗的大英雄。
然而从齐婆在厕所边进入那种太阳和冬茅草的意境那一瞬间起,黄泥街的一切都改变了。
矮小破败的茅屋蠕动起来,在阳光里泛出一种奇异的虎虎生气,像是弥留之际的回光返照,屋顶上枯萎的草向着路人频频点头,宛如里面灌注了某种生命的汁液。
黄泥街新生了。
为了庆祝这种新生,每人都在额头上贴起了两块太阳膏药,而且都压抑着内心跳跃着的狂喜之情,一下子成为了一些性情文雅、语言含蓄的人。
如有人问:“在天气方面有些什么新动向?”回答的人便讳莫如深地说:“从刚下过雨的泥土里钻出蚯蚓这种有灵性的小动物,看者该是何等的赏心悦目啊!”诸如此类。
终于在一天中午,袁四老娘腰缠一块猩红色的绸子出现在马路上。当她跑起来的时候,成群结队的大小妖鼠从山上向这条街道俯冲下来,脚步如石子落地嘣嘣作响。
小屋里的人都戴上黑色眼罩探出头来,偏着头听了一会儿,忽然就呜呜地哭泣了,声音响彻天宇……
[注]残雪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开创了以梦境逻辑重构现实的叙事体系。其代表作《黄泥街》通过荒诞意象展现人性异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将王子光描写为“一道光,或者一团磷火”,暗示了王子光不仅具有超现实性,还是黄泥街人内心欲望的投射。
B.老孙头在王子光出现后精神变得亢奋,行为变得荒诞不羁,带动黄泥街人陷入集体癫狂,成为了黄泥街变革的推动者。
C.本文中的王子光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都具有象征意义,王子光象征虚幻的希望,套子象征禁锢的思想。
D.本文中的齐婆和《祝福》中的祥林嫂都因环境而异化,齐婆的异化侧重表现为行为的荒诞,祥林嫂则为精神的分析。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密集的意象营造超现实氛围,如黑狗在厮咬、太阳紧贴着冬茅,这些写实的意象,是人物心理真实的投射。
B.本文叙述视角独特,采用多视角碎片化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如齐婆、王四麻、老孙头等人的视角拼凑事件。
C.本文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来表现王子光到来前后黄泥街人集体心理的变化:到来前压抑无望,到来后狂喜盲目。
D.文中多用荒诞的细节描写,如齐婆将鞋吊在耳朵上、王四麻坐在粪桶里荡秋千等行为,反映了黄泥街人行为的荒谬。
8.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本文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以荒诞手法表现现实,请比较两篇小说在环境设置上的异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君子之去小人,惟能尽去,乃无后患。惟陛下思宗庙社稷之重,与天下之可畏,既去之,又去之,既疏之,又疏之。刀锯之余,必无忠良,纵有区区之小节,不过韩闽扫洒之勤,无益于事。惟能务绝其权,使朝廷清明,而忠言嘉谟①易以入,则天下无事矣。惟陛下无使为臣之所料,而后世以臣为知言,不胜大愿。董臣所著二十篇,略言当世之要。陛下虽以此召臣,然臣观朝廷之意,特以其文采词致稍有可嘉,而未必其言之可用也。天下无事,臣每每狂言,以迂阔为世笑,然臣以为必将有时而不过阔也。贾谊之策不用于孝文之时,而使主父偃之徒得其余论,而施之于孝武之世。夫施之于孝武之世,固不如用之于孝文之时之易也。臣虽不及古人惟陛下不以一布衣之言而忽之不胜越次忧国之心效其所见。且非陛下召臣,臣言无以至于朝廷。今老矣,恐后无由复言,故云云之多至于此也。惟陛下宽之。臣向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书。
(节选自苏洵《嘉祐集卷第九》,有删减)
材料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注]①忠言嘉谟,特指臣子进献的忠诚谏言与周全策略。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虽不及A古人B惟陛下C不以一布衣之言D而忽之E不胜越次F忧国之心G效H其所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迂阔为世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一句,都是被动句。
B.固,意为确实、本来,与《六国论》中“固不在战矣”的“固”字意思相同。
C.暴,意为暴露,与《劝学》中“虽有槁暴”的“暴”字,字音和字义都相同。
D.举,意为拿取,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的“举”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受过刑的小人必无忠良,纵有琐碎小节,不过洒扫之勤,无益国事,必须剥夺权柄,方能实现朝政清明。
B.材料一以贾谊之策未被汉文帝及时采纳,反由主父偃在武帝时期得以实施为例,劝谏君主应及早采纳良策,勿蹈覆辙。
C.材料二对各国割让行为的描写,简洁而生动,抒发了作者对他们赂秦苟安做法的强烈蔑视,从而有力地证明割地必亡。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对比论证为主,观点犀利、气势雄健,同为针砭北宋时弊的典范之作,展现了苏洵散文的雄辩特色。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臣所著二十篇,略言当世之要。
(2)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4.材料一与材料二均是针砭时弊之作,体现了苏洵的忧患意识,但情感基调迥异。请结合文本,概括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①。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②。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锋锷:敌人的武器。②河洛:黄河、洛水一带,即指中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想当年”引出汴京繁华,用“到而今”转写金兵铁蹄下的惨痛景象。
B.下阕两问直陈将士血刃、百姓填壑之惨,痛诉战祸之悲,情感张力十足。
C.“何日”两句,化用“终军请缨”的典故,道出了作者肃清敌人,收复疆土之志。
D.全词以客观冷峻的笔调对战争景象进行刻画,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
16.清代刘体仁评价本词“却归来”三句是“忠愤之上的光明收束”,请结合全词分析此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江水(湖水)之美。
(2)孔子教学态度温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曾皙的回答,表明他赞成态度的一句是:“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 ”,就不会被秦国灭掉。
(4)古人认为猿极具灵性,猿类的叫声,常被诗人借用来抒发悲伤的情感,如唐代诗句“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遵义老城湘江河畔,一幢灰白相间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一棵高大刺槐树历经风雨,守护在旁。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关乎命运的抉择在这里发生,持续三天的会议,终于拨云见日,重新校准航向,点燃中国革命从挫折中奋起、从困境中突围的希望之光。
历史在遵义绘就了一部融入国家民族血脉的传奇。在危急时刻,遵义会议( ),奠定了遵义在党和国家奋斗史上的重要地位,遵义成为国家民族命运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转折坐标。
“遵义会议会址”这几个金灿灿的毛体,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是全中国纪念馆、陈列馆中的唯一。徜徉在“遵义会议会址”的金色光环中,凝视着这个地方的每一件陈列品,每一件文物,用心倾听,静谧详和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那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感受到了波澜壮阔与枪林弹雨的战争场景。
长征,在遵义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红军纵横万里,最关键的会议、最重大的转折、最神勇的战斗都发生在遵义。强渡乌江、鏖战娄山、二占遵义、四渡赤水,这片红色的土地缔造了一个个奇迹,创造了“历史转折、出奇致胜”的不朽丰碑,确立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90年后的今天,遵义会议的重要启示和精神力量,依然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8.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力挽狂澜 B.拨乱反正 C.临危受命 D.扭转乾坤
19.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第四段加点的“遵义会议会址”的用法相同的是( )
A.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
B.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
C.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0.选文第五段画线部分句子有一处语病,一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语病修改可适当增删语句,不得改变句子的原意。
21.《乡土中国》解释“伦”字的含义为“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并引用潘光旦的理论阐释:“凡是有‘仑’作分母的意义都相同,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依据这一词义推理的方式,根据“尊”的字义,说说你对“遵义”这个地名的理解。
尊:敬重、遵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遵义:
22.为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遵义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牌整体形象,遵义市文旅开展了以“红色圣地,大美遵义”为主题的形象标识设计大赛。下图是获奖作品之一,请分析它的设计要素与寓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是“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复兴中学将开展以“做新时代的遵义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向同学介绍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或文化遗产。2、讲述你与家乡的故事,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3、为“做新时代的遵义人”演讲比赛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请选定一个任务完成写作;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贵州省遵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B 3.A 4.①叙述者设置的复杂性与视角巧妙切换;
②故事空间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③预叙手法的隐含运用;
④细节描写与叙事视角联系紧密。 5.①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以真实视角切入;
②聚焦细节,以小见大,压缩到具体场景;
③运用重复叙述或预叙,增强真实感;
④强化故事空间与人物心理的关系,虚实结合。
6.B 7.A 8.①比拟,“茅屋蠕动起来”“枯萎的草频频点头”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物和人的动作,使静态的破败景象呈现出动态的荒诞感。
②比喻,将茅屋泛出的生气比作“弥留之际的回光返照”,生动表现其虚假的生机,暗示这种新生本质上是濒死的幻觉。
③夸张,“灌注生命的汁液”以夸张语言表现死物复活的荒诞,强化文本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9.同:都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
异:①《变形记》主要为家庭环境,家庭空间狭窄、封闭、压抑。②《黄泥街》主要为街道环境,肮脏、混乱,充满腐朽感。
10.BEG 11.C 12.D 13.(1)从前我所写的二十篇文章,简略地谈论了当代的关键事务。
(2)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他的土地越多,他侵犯诸侯就越急切。 14.材料一:恳切忧虑,以忠言进谏的迫切感,呼吁君主去除小人、采纳良策,充满拳拳忧国之心。
材料二:激愤警示,借六国割地亡国之史,批判北宋妥协政策,以强烈的讽喻表达对国家危局的担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去除小人,只有彻底清除,才没有后患。希望陛下考虑宗庙社稷的重要性,以及天下人心的可畏,既然要去除他们,就彻底去除,既然要疏远他们,就彻底疏远。受过刑罚的人,必定没有忠良之辈,纵然有微小的小节,不过像仆人洒扫一样的辛劳,对国事没有益处。只有致力于断绝他们的权力,使朝廷政治清明,这样忠诚的谏言和周全的策略才容易被采纳,天下就不会有祸患了。希望陛下不要让事情如我所预料的那样,而让后世认为我是有先见之明的人,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之前我所撰写的二十篇文章,简略地谈论了当代的关键事务。陛下虽然因此召见我,但我观察朝廷的意思,只是认为我的文章文采词藻稍微值得赞许,而未必认为我的言论可用。天下无事时,我常常发表狂妄的言论,因为迂腐疏阔被世人嘲笑,但我认为这些言论必将有不被认为疏阔的时候。贾谊的策略在汉文帝时未被采用,却让主父偃这类人得到他的余论,在汉武帝时实施。在汉武帝时实施,本来不如在汉文帝时实施容易。我虽然比不上古人,希望陛下不要因为一个平民的话而忽视它,我怀着难以抑制的越职忧国之心,进献自己的见解。如果不是陛下召见我,我的言论无法传到朝廷。如今我老了,担心以后没有机会再进言,所以说了这么多。希望陛下宽恕我。臣往日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恭敬地写下这些。
材料二: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百倍;诸侯因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最担忧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珍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才能睡一夜安稳觉。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他的土地越多,他侵犯诸侯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作战,强弱胜负已经确定了。以至于灭亡,按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灭。”这话对极了。
15.D 16.①壮志未酬的悲愤:在“千村寥落”的现实中,收复河洛的壮志与“何日”的焦虑形成强烈反差,只能将凯旋后的“再续汉阳游”作为精神寄托。
②胜利信念的坚守:“直渡”展现军事自信,“却归来”设想凯旋场景,在悲愤中透出希望。
③家国情怀的升华:将个人抱负(骑黄鹤)与民族命运结合,超越单纯忠愤,展现精神境界的升华。
17. 千里澄江似练 玉鉴琼田三万顷 吾与点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则足以拒秦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
18.C 19.A 20.
这片红色的土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创造了“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不朽丰碑。 21.“遵义”的“遵”有“尊”作分母,与“尊”意义相同,表示敬重、遵从的含义。故“遵义”意为“敬重、遵循道义”,彰显此地对正义与真理的坚守,与遵义会议坚持正确路线、拨乱反正的历史精神高度契合。 22.①设计要素有五星红旗、山、和平鸽、五角星、遵义会议会址建筑、交汇的河流。
②寓意:交汇河流象征著名战役地点乌江、赤水与遵义会议会址湘江,山为著名战役地点娄山,既表明遵义有自然山水之美,也有红色历史。五星红旗、五角星与遵义会议会址建筑点明红色文化,和平鸽代表和平发展之意,点出遵义传承红色精神,致力和平发展的时代追求。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