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习题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祝福》习题3(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06:3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习题
晨诵晚读
风波(节选)
鲁 迅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便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g)   负疚(jiù)   窈陷(yōu)
B.新正(zhēng)
倔强(jiàng)
炮烙(lào)
C.监生(jiàn)
歆享(xīn)
两颊(jiá)
D.形骸(hái)
谬种(miù)
朱拓(tuò)
解析:A项,窈yǎo;B项,烙luò;D项,拓tà。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渣滓 唾弃 俨然 沸反盈天
B.寒喧 缪种 踌蹰 相形见绌
C.彷徨 鬼秘 幽微 咀嚼赏鉴
D.瘦削 怨府 桌纬 绞丝银镯
解析:B项,喧—暄,缪—谬;C项,鬼—诡;D项,纬—帏。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四婶,________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________懒________馋,________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 因为 或 或 而且
B.唯独 由于 非 即 或者
C.只有 因为 非 即 或者
D.只有 因为 或 或 甚至
答案:C
4.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1)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________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2)旧历的年底________最像年底。
(3)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________了。
A.偶然 毕竟 疑虑
B.偶尔 毕竟 疑惑
C.偶然 究竟 疑虑
D.偶尔 究竟 疑惑
解析:“偶然”是与“必然”相对;“偶尔”与“经常”相对;“毕竟”在这里是“到底”的意思,而“究竟”是表示追问;“疑虑”着重在忧虑、担心,而“疑惑”着重在困惑;按搭配关系讲,应该选“精采”。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屡次想问,而始终中止了;我从四叔正襟危坐的脸色上,又忽儿怀疑起来。
B.“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神忽然发光了。
C.她怔怔的张着口站着,眼睛直着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D.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解析:A项,“始终”应该改为“终于”,“正襟危坐”与“脸色”搭配不当,改为“俨然”;B项,眼神—发光,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张着口怔怔地”
“直着眼睛”。
答案:D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____________,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 ②乌裙 ③月白背心 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 ⑥蓝夹袄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
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②⑥③④⑦①⑤
D.②③⑥①④⑦⑤
答案:C
课时作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蜡烛/污浊 侵略/亲家 百折不挠/折冲樽俎
B.脚踝/青稞
漂白/饿殍
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C.纾难/机杼
穴位/戏谑
解甲归田/浑身解数
D.肥膘/飞镖
孝悌/醍醐
开花结果/归根结底
解析:A项,zhú/zhuó,qīn/qìng,zhé;B项,huái/kē,piǎo,níng/nìng;C项,shū/zhù,xué/xuè,jiě/xiè;D项,biāo,tì/tí,jiē/jié。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修炼 俏皮话 集腋成裘 动则得咎
B.朱砂 冷飕飕 锥心泣血 犯而不校
C.恭候 岔路口 废话连篇 故弄玄虚
D.敲诈 副作用 大块朵颐 分庭抗礼
解析:D项,块—快。
答案:D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10月1日起开始施行。但悲哀的是,旅游法施行3个月来,旅游骗局仍然层出不穷。可见我国法律虽日渐健全,但不少法律仍处于休眠状态。一大原因即是执法者缺乏执法动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拈轻怕重,偷懒耍滑,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思维。另一方面,执法者与执法对象存有不绝如缕的利益勾连,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A.层出不穷       B.拈轻怕重
C.不绝如缕
D.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解析:A项,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B项,拈轻怕重: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C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这里应该用“千丝万缕”。D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喻遇事容忍,故作不知,得过且过,以免纠纷。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解析:A项,“应倡导……更具积极意义”句式杂糅。B项,语义重复,“善款”与“费用”重复,应将“费用”去掉。D项,搭配不当,“不健康”应改为“不良”。
答案:C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解析: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总观点,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A):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B):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②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③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6.第一段文字中(A)、(B)两处冒号的作用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处提示下文,给“改变之大”作精要的注释。(B.)处总结上文,说明祥林嫂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7.画线句①中“间或一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精神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偶尔转动一下。表现了祥林嫂悲凉、麻木的精神状态。
8.画线句②中,祥林嫂的眼睛为何会忽然发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她向“我”询问的一件事包含着她的希望,希望“我”能解答她临死前心中的疑惑。
9.画线句③中,祥林嫂为什么要这么问?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她希望死后有灵魂,就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爱子;又希望死后没有灵魂,没有地狱,那样就不会被锯成两半。这既反映了祥林嫂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摧残,又能表现她对命运的反抗性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0.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妻子发现了丈夫偷吃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上,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11.文中的三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②感觉妻子可能发现了,继续撒谎时的慌乱不安。③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
12.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题:在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
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怜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三、语言运用
13.假如在今天,祥林嫂要进行申诉,要写一份申诉状,首先将鲁四老爷告上法庭。请结合小说内容帮她写一份申诉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当年,我因生活所迫,实出无奈才到鲁四老爷家做事。可他不仅不同情我,反而唾弃我是个“谬种”,并让我做苦工,那些年的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我一人担当,也没有添短工,又没给我加工钱。想想真后悔,那么廉价就把自己的劳力给出卖了。难道,就因为我是个守寡的女人吗?
14.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
(示例二)小括号:你像两个扇贝,张开美丽的外衣,不为炫耀,不投虚名,只因是爱的使者,把孤独拥抱。
美文欣赏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5000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的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
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