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安徽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命题分析:依标立魂·情境铸基·任务育人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 年安徽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命题分析:依标立魂·情境铸基·任务育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道德与法治
更新时间 2025-07-10 17: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 年安徽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命题分析:依标立魂 情境铸基 任务育人
一、依标立魂:命题立意彰显素养导向
(一)课程性质维度:落实根本任务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试题严格遵循《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凸显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学科特质。如选择题第1题以“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为情境,题干中“数十万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表述,将“贡献青春力量、肩负时代重任”的责任担当考查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精准呼应课程“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核心目标。该题设置的③“贡献青春力量”和④“肩负时代重任”两个正确选项,直接指向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体现了“认识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课标要求。
非选择题第17题以中国助力全球南方发展为背景,材料中“中国在非洲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与拉美国家签署自贸协定、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等具体案例,考查“中国担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试题要求学生分析中国助力全球南方共同发展体现的中国担当,直接落实课标中“认识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具体要求,通过“推动全球南方团结振兴”“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等答题要点,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二)时代要求维度:紧扣社会脉搏
试题紧密结合2024-2025年社会热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选择题第2题针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的社会问题,以国家卫健委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背景,考查健康生活方式。题目设置的①“合理膳食”和③“适量运动”两个正确选项,直接呼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选择题第9题运用“2017-2021年专利权人遭遇专利侵权的比例”图表,材料中侵权比例从2017年的25.0%下降至2021年的10.8%的具体数据,考查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试题要求学生分析图表反映的现象,正确选项B “专利保护环境持续优化”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需求,通过数据解读考查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和对国家战略的认知。
非选择题第 15 题以候鸟保护为切入点,结合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材料中 “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法律明确将候鸟迁飞通道纳入保护范畴” 等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试题第(1)问要求运用 “建设美丽中国” 知识说明加大候鸟保护力度的理由,凸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时代主题,体现学科课程的现实关怀。
(三)学生发展维度:贴近成长需求
试题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契合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选择题第 3 题针对 “青春期烦恼” 设置四个具体情境,如序号①“喜欢和女生开玩笑却引起反感”,解答要求 “把握好交往尺度,言谈得当,举止得体”;序号③“妈妈过度管教”,解答建议 “加强沟通,相互理解”。这些情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考查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择题第 6 题通过 “谦辞敬语知多少” 知识竞答片段,题干中 “‘令尊’指对方父亲,‘家母’指自己母亲” 的对话内容,考查礼仪文化。正确选项①“学习礼仪文化” 和④“做文明有礼的人” 贴近校园活动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践行文明行为,体现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
非选择题第 14 题要求推荐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的文艺作品,如示例《清贫》,材料中《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的引用,既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又通过 “红军长征”“抗日战争” 等历史背景的情感体验培养道德修养。试题第(2)问要求写出推荐理由,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需求,引导学生从文艺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情境铸基:情境创设构建问题场域
(一)情境真实性:扎根生活实践
试题情境高度还原现实生活,增强学生代入感。选择题第 7 题 “视频平台未经允许公布顾客肖像” 的案例,材料中 “顾客小芳明确拒绝入镜,平台仍公布全脸视频,小芳诉至法院后平台删除视频并赔偿” 的完整过程,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肖像权纠纷。学生可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与维权路径,正确选项③“侵犯了小芳的肖像权” 和④“承担了民事责任” 直接指向现实中的法律问题,考查法治实践能力。
非选择题第 16 题 “小岗村改革再出发” 的材料,引用 “2023 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9 万元”“2024 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等具体数据和事件,真实反映农村改革实践成果。试题第(1)问要求简述小岗村改革再出发的意义,通过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对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展现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选择题第 5 题 “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模拟审判” 情境,材料中 “法院不提供庭审脚本、不预设审判结果,学生沉浸式体验网络信息安全违法案件” 的描述,基于真实法治教育活动设计。正确选项①“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 和③“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 体现情境的实践价值,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理解法律程序,增强法治观念。
(二)情境典型性:聚焦核心知识
情境选取具有学科代表性,精准指向核心知识考查。非选择题第 14 题以《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为素材,材料中 “红军长征时期军民鱼水情深”“抗日战争时期点燃抗日热情” 的内容,通过经典文艺作品考查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民族精神内涵。试题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直接对应课标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的要求。
选择题第 12 题 “中挪水产品贸易” 案例,题干中 “中国是全球最大鳗鱼养殖和出口国,挪威三文鱼出口中国” 的表述,典型体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规则。正确选项 B “经济全球化” 直接考查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具体贸易现象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特征的认知。
非选择题第 10 题以 “宣纸制作技艺” 为载体,材料中 “100 多道工序”“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介绍,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典型承载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主题。正确选项①“工匠精神”、③“文化传承” 和④“文化自信” 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考查 “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
(三)情境适切性:契合认知水平
情境难度与初中生认知特点高度适配。选择题第 4 题以 “与其寻找光明,不如让自己成为一盏灯” 的比喻考查 “自强不息” 精神,题干运用形象比喻,适配学生抽象思维初步发展的特点。正确选项 D“自强不息,挖掘自身潜能” 通过文学化表达降低理解难度,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相联系。
非选择题第 13 题评析 “自尊与尊重他人何者更重要”,材料中甲乙同学的不同观点设置,要求学生辩证分析。试题既考查思维能力,又贴近人际交往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 “自尊与尊重他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的正确价值观,符合初中生辩证思维发展的认知水平。
选择题第 8 题以 “市民服务热线” 情境考查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材料中 “百姓的‘诉’、话务员的‘应’与相关部门的‘办’连接” 的生活化描述,用常见场景降低理解难度。正确选项 A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体现学科知识的生活价值,考查学生对国家治理理念的认知。
(四)情境复杂性:考查系统思维
部分情境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考查系统思维能力。非选择题第 16 题包含小岗村改革、合寨村民主自治、中关村创新三个材料,分别对应改革、民主、创新主题。试题第(1)问分析小岗村改革意义,第(2)问为社区治理提建议,第(3)问阐释中关村创新实践,学生需转换思维视角综合作答,体现知识迁移与整合能力。如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中关村如何诠释 “创新永无止境”,需从 “创建国家级人才特区”“知识产权法院”“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关键技术” 等多维度分析,考查系统分析能力。
非选择题第 15 题关于候鸟保护,材料涉及 “生态环境好转”“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非法捕猎力度” 等多维知识。试题第(2)问要求运用 “建设法治中国” 知识说明如何做好候鸟保护工作,学生需从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 等层面综合作答,考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择题第 9 题通过专利侵权数据图表,要求解读 “专利保护环境优化” 趋势,材料中侵权比例逐年下降的曲线变化,考查学生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需结合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背后的政策支持、法律完善等因素,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任务育人:问题驱动测评素养达成
(一)任务类型多样性:覆盖多元能力
试题任务类型丰富,形成多维能力测评体系。非选择题第 13 题 “评析自尊与尊重他人” 属于评价类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进行价值判断,答题要点需包括 “自尊是内在修养,尊重他人是外在表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健康人格” 等,考查分析评价能力。
非选择题第 14 题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属于理解类任务,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学生需从《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的材料中提取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等民族精神内涵,考查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
非选择题第 16 题 “为社区治理提建议” 属于实践类任务,第(2)问要求学生为所在村或社区治理提两条合理建议,如 “完善居民议事会制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等,考查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能力。选择题第 5 题 “模拟审判目的” 考查认知理解能力,各类型任务相互补充,全面测评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思维层级进阶性:考查深度思考
任务设计体现思维层级的递进性。选择题第 11 题通过 “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出处” 的材料,考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属于记忆识别层面,学生只需根据历史知识判断正确选项 D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非选择题第 14 题要求结合文艺作品分析民族精神,属于理解整合层面,学生需将《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的具体内容与民族精神内涵相联系,如 “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的体现”,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非选择题第 17 题 “青少年为世界添光彩” 属于应用创新层面,第(3)问要求以 “担当” 为主题谈谈青少年怎样为世界添光彩,学生需将个人发展与全球治理结合,如 “学习国际知识,参与全球议题讨论”“培养包容心态,促进文明交流” 等,考查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非选择题第 13 题的观点评析任务,考查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属于分析评价层面,学生需对甲乙同学的观点进行质疑、分析和评价,体现思维能力的进阶培养。
(三)素养考查融合性:素养目标统领
任务设计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实现素养考查的有机融合。政治认同方面,非选择题第 17 题考查中国国际担当,材料中 “中国助力全球南方发展” 的具体举措,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的大国责任;选择题第 1 题考查国家发展战略认同,强化学生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
法治观念方面,选择题第 5、7 题考查法治实践,如第 7 题通过肖像权纠纷案例考查侵权责任承担,第 5 题通过模拟审判考查法律程序;非选择题第 15 题考查环保法治意识,要求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候鸟保护,培养规则意识与法治思维。
责任意识方面,选择题第 1 题考查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非选择题第 17 题考查全球责任,要求学生思考青少年为世界添光彩的举措,树立担当精神。文化自信方面,选择题第 6、10、11 题考查礼仪文化与传统文化认同,如第 10 题通过宣纸制作技艺考查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
四、命题原则:多维协同引领教学导向
(一)依标命题保规范
试题严格遵循课标要求,确保内容规范、无超纲现象。选择题第 3 题考查青春期心理调适,对应课标 “学会与异性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要求,题干中 “青春期烦恼” 的情境设置和解答建议均符合课标规定。
非选择题第 14 题考查民族精神,直接对应课标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要求,材料选取和问题设置均在课标范围内。试题结构符合课标建议,选择题 12 题(24 分)、非选择题 5 题(56 分),总分 80 分,与考试说明一致,体现命题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二)价值导向育新人
试题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非选择题第 14 题通过《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文艺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材料中 “红军长征”“抗日战争” 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非选择题第 16 题通过小岗村、中关村故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选择题第 8 题考查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强化制度认同。全卷无错误价值观导向,体现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素养导向促变革
试题通过真实情境与多样任务,引导教学从“知识传授” 向 “素养培养” 转变。非选择题第 15 题融合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促使教学加强知识整合与跨学科联系,教师需在教学中结合 “建设美丽中国” 与 “建设法治中国” 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非选择题第 17 题的全球南方合作议题,引导教学关注国际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师需在教学中融入国际政治经济知识,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选择题第 5 题的模拟审判情境,体现 “做中学” 理念,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综上,2025 年安徽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通过 “依标立魂、情境铸基、任务育人” 的三维架构,实现了课程性质、时代要求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试题从选择题的情境创设到非选择题的任务设计,均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考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