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时间轴和历史地图,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和日益密切的交往情况。(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认识“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了解“九二共识”及其意义;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发展的因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统一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但是此时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来,处于隔绝、分离的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乡之深愁
情景一 1949年,大陆的解放,140万人从大陆涌向了台湾,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分别。贾老就是其中的一员,当他和成千上万惊慌失措的人随军一起被带到海峡对岸那块陌生的土地上时,家中的孩子才不过三岁。
独在异乡为异客,贾老在台湾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一个“外省人”,且不说谋生的艰难,内心最难熬的还是那份孤独的思念和绝望的等待。由于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回家简直是天方夜潭。思念亲爱的妻子,思念唯一的骨肉,思念远方的亲人。在此期间,贾老通过朋友多方打听想方设法与家人取得联系,但是又一次次失败,为了给家人寄钱被骗过,一次次通过秘密捎去书信,但也石沉大海,想家的苦如蚀骨的虫,日日夜夜侵蚀着贾老的心。贾老和战友们经常三三两两聚集在海边,望着海峡的那头,喝得酩酊大醉
二、乡愁何来
教师:贾老的乡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台湾与大陆分离的现状?
学生: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自此分离
(过渡)当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台湾后,海峡两岸的相互政策又是怎样的呢。
1.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台政策
史料1如图
史料2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毛泽东
时间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武装解放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和为上计”
2.台湾对大陆的政策
史料1 《反攻复国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乡亲。不能让俄寇欺侮,不能让血肉屈辱。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史料2 1958年8月23日,两岸军队在福建的厦门和金门国前线,发生了大规模炮击事件。该事件被军史学家称为823炮战。这也是解放战争结束以后,双方军队的最大规模交火。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
史料3 台湾当局提出“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设问:为什么大陆和台湾都要实现两岸统一呢?
学生: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夏商时期 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三国时期 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
元朝时期 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明末清朝初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康熙年间 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
《马关条约》签订后 台湾被日本占领
抗日战争胜利后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过渡)正是两岸对立的政策使得贾老的愿望迟迟难以实现,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终于有了转机
三、乡愁初融
情景二 海峡的那头有他的妻儿。贾老在台湾一直未再娶,对家中妻儿的无限思念和想要回家的强烈念头支撑着他走过了四十年的孤独岁月。终于,他等到了。
1.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
史料1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史料2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指出:“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史料3 江泽民提出的“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史料4 2004年2月4日,胡锦涛对两岸形势提出四点意见:
史料5习近平对台提出四个坚持
2.台湾对大陆政策变化
史料1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教师:两岸调整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合作探究:试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变化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1、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2、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3、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
4、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
(过渡)正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贾老终于踏上回大陆探亲的道路。
3.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情景三 1988年贾老终于踏上了回大陆探亲的旅途。辗转香港之后,终于回到大陆,在西安一眼便认出了接他回家日思夜想的妻儿。感情的阀门再也抑制不住,一家人泣泪相拥,诉说思念,久久不肯分开。虽然已逾四十年,离别时定格在脑海中的青年模样已被岁月雕琢上了沧桑,但此时只觉这半生的坚守与等待无比值得
(1)政治交往
史料1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教师:“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达成这一共识有什么意义?
学生:“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史料2 2005年4月26日,应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访问团在大陆进行8天7夜的访问。连战大陆之行被称为“和平之旅”。
教师:“和平之旅”双方达成了哪些共识?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史料3 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
教师:2015年的“习马会”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学生: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经济文化交往
教师: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材料1 台湾商品行销大陆。
材料2
(3)浓浓亲情
(过渡):海峡两岸以中华文化作为纽带,同心同德,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与伟大复兴。
四、乡愁不再
情景四 贾老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了战乱与和平,分离与团聚。老人家因为年事已高,在采访中时常陷入深思,思绪也经常混乱,嘴里念叨最多的一句就是“在东街”。原来什么战争的创伤、生活的不易都可以忘了,但是家在哪里却是烙刻在骨子里的印记,连时间都无法剥夺。如今贾老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故事却深深的触动着我们,衷心盼望海峡两岸能早日结束对峙状态,实现统一。
思考:你认为两岸能否实现统一?为什么?有没有影响两岸关系正常发展的因素呢?
史料1 2020年1月11日台湾“大选”结束后,蔡英文自恃有了所谓800万“高民意支持”,彻底放弃了此前相对“低调务实”的姿态,闭口不提之前反复承诺的“维持现状”说,反而频频利用接受英国、美国和岛内媒体采访的机会,不断对外释放“台湾已经是独立政治实体”的信号。
史料2 2019年7月8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特朗普政府第四次对台军售内容,包括108辆M1A2T战车、14辆M88A2救济车、16辆HET运输车以及254枚短程防空导弹,总价值22亿2356万美元,约合新台币685亿新台币。
学生:有利因素: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 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交流日益密切。
不利因素:台独”势力作梗和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史料3 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习近平
史料4①人民解放军多次在台海周边海域组织实战化演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②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③中共二十大: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设问 1、对海峡两岸关系未来的期望
学生讨论回答:随着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设问2、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应作出哪些努力?
学生讨论回答: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坚决拥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和谴责一切分裂祖国的言行,敢于同不利于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本领。
教师: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两害,我们对两岸的统一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海峡两岸紧张对立到两岸密切的交往,让我们认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以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乡之深愁
二、乡愁何来
三、乡愁初融
四、乡愁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