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 一 语 文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选择和理解的能力、质疑和评估的能力、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这在断媒体海量信息时代尤为重要。要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社会”立体参与,其中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
价值观引领是首位。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分辨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那么以什么尺度去分辨和解读呢 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度量信息的尺子。有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三俗”影响,其根源在于心中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帮助青少年明是非、辩善恶、知良莠,使他们拥有度量信息的尺子。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用他们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像《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那样,在潜移默化中讲述党的初心和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怀。
人文教育是莫基石。如果人文精神缺失,一些年轻人就容易陷入空虚和迷茫,让网络“三俗”钻了空子。无论教育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种模式,都应该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仅从实用和技术层面来谈人文学科是目光短浅的。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正是在于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培养其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而这正是良好媒介素养的必备根基。
父母是第一影响人。如果父母没有节制地玩手机、刷视频,很难想象孩子能养成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由于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同,孩子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偏向学习信息,有的偏向娱乐消遣。一样的屏幕和键盘,由于父母媒介素养的不同,孩子走进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父母的爱和陪伴、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能使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社会团体可为助力者。社会团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鼓励和提倡社会团体举办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以游戏、竞技、趣味的方式来训练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之成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
(摘编自《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材料二
我们对新媒介也应有辩证思维。新媒介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前出现的一些产业急遽资本化、市场恶性竞争、内容过度娱乐、情绪简单粗暴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发展带来的问题只能由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青年面对新媒介要有全面的把握,对于其产品既不要趋之若鹜,也不要因噎废食;对某些新媒介现象既不要一味照单全收,也不要简单嗤之以鼻。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介挖掘自己的潜能,赋予自己新的动能,在伟大的时代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摘编自《新时代新媒介新青年》)
材料三
从网络谣言传播、蔓延的路径可以看出,网络用户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人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缺乏去伪存真、“沙里淘金”的辨识能力,更兼没有质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自然也没有主动求证的意识,最终导致许多谣言在网络上泛滥成灾。大量网民不识真相、热衷传谣的现象背后,显示出全民的新媒介素养尚有欠缺,提高人们的新媒介素养也成为切断谣言传播路径、根治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之一。
李·雷恩尼和巴瑞·威曼在《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一书中指出,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人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Networkingliteracy)至少应当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等。概言之,提升公众新媒介素养就是“媒能”的培养过程,强调拓展公众的自媒介、社交媒体等网络媒体的使用能力和技巧、促进人们成为有批判性、有主体意识的网络用户和信息传播者。其中,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被认为是切实提升“媒能”的重要基石,其核心是提高网民的“辩谣”能力。网民应首先保持理性思考,面对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信息有质疑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辨别力,避免无意识地陷入“信谣、传谣”的境地。
事实上,许多网络谣言缺乏基本逻辑,普通人无需专业知识和技能,仅凭常识就能一眼看穿,但仍有人不 思索,手指一点,微信一发,自己就成为谣言的“中转站”,进一步将其扩散,这体现出网民在新媒介素养方面缺乏自觉意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其实,网民只要有一种自觉就够了: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人,大多数跟自己差不多,他们也未经专业训练;缺乏把关意识,更兼可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发声,这样的信息自然不能无原则、无条件信任。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就能够理解网络空间并非“净土”,同样会充斥流言蜚语、谣言谎话,由此会多一些清醒理智,多一份质疑精神。
所以说,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的辨别能力成反比:网民具备了较高的新媒介素养,自觉形成了求证意识、批判精神、质疑态度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网络谣言的扩散范围,自然也能够减少其负面影响。此外,网民文化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的提高都是抑制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武器。
(摘编自《新媒介素养的培养与网络谣言的治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培养其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是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
B.让网络助力成长,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更大价值,取决于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
C.网络用户可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提高人们的新媒介素养成为治谣的根本途径。
D.只要网民文化道德水平、法律意识提高了,就能抑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消除负面影响。
2.对于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阐述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首段提出观点,全文采用了总分结构。
B.本论部分从四个角度阐述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呈并列关系,可以换序。
C.本论部分举例论证不多,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也不乏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运用。
D.材料一的论证语言平实质朴,简洁有力,准确严密,条分缕析中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主流价值电影《哪吒》《战狼》等,用青少年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方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B.某校以儒家文化为主题设计孔圣园、儒学文化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C.对AI技术的依赖,青少年会语言钝化、思维僵化,所以,学校教育要抵制AI 的运用。
D.进一步完善立法,对网络制谣、传谣加强法律制裁,利于促使全社会提升新媒介素养。
4.三则材料都谈到媒介素养,但内容各有侧重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提升新媒介素养,对于新时代青年人的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自己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城(节选)
余华
这场长达十八天的大雪刚刚来到时,溪镇的人们没有感到这是灾难降临,以为只是入冬以后的第一:雪。然而大雪没有停止,太阳的光芒也没有照耀溪镇,雪花不断飘扬,时大时小,虽有暂停的时候,可是天空一刻也没有改变它灰白的颜色。
林祥福怀抱女儿,在积雪越来越厚的街道上艰难跋涉,为女儿寻找奶水。他一边艰难行走,一边仔细聆听两旁房屋里有没有婴儿的哭声,如果他听到这样的哭声,就会去敲开那家的屋门。
坎祥福初次见到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时,不知道他在溪镇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仍然是婴儿的哭声:“引他来到这气派的深宅大院。他走到宽敞的大堂,两根粗壮的圆柱支撑着上面的横梁,有十多人分坐在两旁的椅子里,六个炭盆分成两排,供他们烤火取暖,一个清瘦黝黑的男子坐在正面主人的位置上。他们看见林祥福走进来,停止了说话,诧异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林祥福伸出放有一文铜钱的右手,说出自己的来意后,顾益民,就是那位清瘦的男子扭头对一位仆人说:
“叫奶妈过来。”
仆人进去后,奶妈出来了。一个体态丰满的女人走到林祥福面前,接过他的女儿,转身走回里面的房间。林祥福的手仍然伸在那里,奶妈没有拿走他的钢钱。案厅里的人不再注意他,继续他们刚才的话题。
林祥福看见这些男人说话时都是弯身凑向炭盆,只有这位清瘦的顾益民笔直坐在椅子里,他的双手没有伸向炭盆,而是搁在椅子的扶手上,嘴里哈出的热气在他脸上消散,他一直在凝神静听。
这时候奶妈出来了,林祥福从她手中接过吃饱后已经睡着的女儿。奶妈离去后,那文钢钱仍然在林祥福手掌上,这使他有些苦恼。顾益民注意到了林祥福的处境,向他微微点了点头,林祥福知道应该将这一文铜钱放回口袋了。林祥福带着女儿前脚离开顾益民的家,一个陌生女子便追上来,
送给他红色绸缎的婴儿衣服和鞋帽,林祥福诧异之后说话时,陌生女子已经匆匆离去。
这一天林样福来到陈永良家。满脸络腮胡子的陈永良怀抱两岁的大儿子,他的妻子李美莲正在给三个月的小儿子喂奶,一家人围坐在炭火旁。
陈永良给了他一只凳子,让他坐到炭火旁。与溪镇其他女人木然的表情不一样,李美莲把女孩抱到胸口时,林祥福看见一个母亲的神情。李美莲赞叹女孩的美丽,既而赞叹女孩红色绸缎衣帽手工的细致,她不断凑到女孩的头发上闻一闻。这时的陈永良抱着两个儿子,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妻子。
对溪镇口音有所了解的林祥福,从说话的语调里听出来他们也是外乡人。陈永良告诉林祥福,他们的家乡往北五百里,因为连续不断的旱灾,他们只能背井离乡,一路南下,靠打短工为生。直到两年前遇上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才结束漂泊的生涯,在溪镇住了下来。当时顾益民有一批绸缎要从沈店带回溪镇,雇用了四个脚夫,陈永良是其中的一个。陈永良挑着绸缎和其他三个短工向溪镇走去时,他的妻儿紧随其后。与陈永良一样,李美莲也挑着一付担子,担子的一头放着衣物和棉被,另一头是他们的儿子。这个身材娇小的女人为了跟上男人们快速的步伐,一直在小跑。然而她一直在微笑。到了溪镇,顾益民拿出工钱让那三个脚夫回家,把陈永良一家留了下来。
林祥福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孩子吃饱以后起身离去,陈永良的真诚和李美莲的热情让他坐了很长时间,这是他在溪镇雪冻时第一次感受到这样的情绪。他走进过不少人家,死气沉沉的气氛让林祥福觉得雪冻渗透进所有人的家中,可是在陈永良这里,雪冻被关在了门外。
这里有红彤彤的炭火,一个随遇而安的男人,一个知足而乐的女人,还有两个初来人间的男孩。林祥福不愿意从凳子上站起来,长时间孤单的生活使他这一刻倍感温暖。当李美莲递给他一碗热气蒸腾的粥汤时,他接住碗的手微微颤抖了。他把他们的大儿子抱到自己的腿上,一边用嘴吹着粥汤一边小心喂给孩子,自己一口没喝。等陈永良的大儿子喝完以后,林祥福起身告辞,将两文铜钱,不是一文钢钱,悄悄放在凳子上,他突然羞怯起来,不像此前那样伸出右手将铜钱递过去。
林祥福第二次敲开陈永良的家门,那时候女儿的啼哭持续不断。林祥福还没有说话,陈永良就将林祥福拉了进去,似乎他应该回到这里。黑夜随之降临,林祥福的女儿一直在啼哭,她吃了几口奶水马上呕吐出来。李美莲伸手一摸婴儿的额头,失声叫道,孩子的额头很烫。李美莲的话让林祥福手足无措,他不知道该怎么办。陈永良从水缸里舀了一盆凉水,将一块布浸湿后拧干,放到婴儿的额头上。这天晚上,陈永良和李美莲将家中唯一的床让出来,让林祥福和他女儿睡。
夜深时分,女儿似乎睡着了。林祥福怀抱女儿一直坐到黎明来临,一直没有声音的女儿突然啼哭起来,这一次哭得十分响亮,惊醒了里屋的李美莲和陈永良,他们两个人披衣出来。李美莲说,听孩子的哭声像是退烧了。李美莲抱过婴儿,伸手一摸说真的退烧了。李美莲给婴儿喂奶,饥饿的婴儿发出响亮的吮吸声,林祥福不由泪流而出。
李美莲看见窗户上的光芒,又看见光芒从门缝齐刷刷穿透进来,仿佛要将屋门锯开,不由惊叫一声,问陈永良那是不是阳光。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屋外已是人声鼎沸,陈永良打开屋门,旭日的光芒像浪涛一样迎面打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林祥福艰难行走中仔细聆听两旁房屋里有没有婴儿的哭声,真实地刻画了一位父亲为女儿寻找奶水的急切。
B.小说描写林祥福放着一文钱的手一直伸着,案厅里的人不再注意他,继续他们的话题,表现了这群人的冷漠。
C.小说写顾益民的身姿“笔直”,其他男人“弯身”,可见身份差别;李美莲赞美林祥福女儿的衣帽,侧面反映顾家的优渥。
D.小说写旭日的光芒像浪涛一样迎面打来;表现了久雪放晴后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也让生活充满了希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顾益民双手没有伸向炭盆、扭头喊话等细节,让其乡绅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以“林祥福为女儿讨奶水”为叙事线索,脉络清晰,笔墨集中,以林祥福的视角,动态展现溪镇的人情风貌。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既显得客观可信,又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各类人物的身份及社会背景。
D.小说用倒叙手法再现陈永良一家在顾益民的帮助下结束漂泊、定居溪镇的往事,这些内容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
8.小说注重细节刻画,林祥福两次付钱的表现不同,所体现出的心理也不同。请根据文中画线语句对林福祥的心理进行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具有冷暖交织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并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 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懷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 ”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其无畏 ”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 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材料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反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态,则纵情以激劣。蜀诚则胡越为一体,做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既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急、信者效其忠。文式争耽,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文中葡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涂出来。每涂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顷年已A来B意C在奢纵D忽忘卑固E俭F轻用G人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涉及,到达,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不同。
B.书,指《尚书》,儒家“五经”之一、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C.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个加点的“其”字,在语境中意思相同,用法也相同。
D.杜,堵塞,堵住,与《谏逐客书》“强公室,杜私门”中的“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寻求骏马,搜购珍奇之物、与汉文帝辞谢千里马、晋武帝焚毁雉头裘的做法形成对比,这也是其不能克终的一个表现。
B.贞观初年,太宗对待别人像是对待伤口一样小心翼翼,体恤百姓的勤劳,爱民如子,这与材料二“竭诚以待下”的意思一致。
C.太宗有时想有所营造,害怕臣下谏言阻挠,便以方便自己履行职责为借口,大臣们因和太宗交情很好,也就不再与其争辩。
D.魏征认为,作为国君,能弘扬美德,任用贤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才能让文武官吏各司其职、达到无为的治国理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懷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4.材料一中的三处“此其渐不克终”、分别违反了《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的哪几条建议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與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迪,王维诗友。②接舆:陆通的字。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装狂遁世。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字形象地写出了山色因季节而变的动态;“日”字让流水带给人始终如一的守恒之感。
B.颔联写诗人倚杖柴扉,临风听蝉,借柴门意象点染田园隐逸之趣,以细节勾勒的形象,尽显闲适之态。
C.颈联运用白描手法,写落日的余晖映照渡头,村里飘起一炷炊烟,简淡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情绪。
D.尾联诗人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把裴迪与春秋时楚国狂士接舆相比,写又恰遇裴迪偶醉,在自己的屋前狂歌。
16.本诗作为闲居赠友之作,诗歌是如何写出“闲适”之情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与《谏逐客书》中的“ , ”有相似的道理。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直接批评秦统治者竭尽搜刮、奢侈浪费的语句为:“ , ”
(3)“水”是诗歌创作经常使用的意象,江河湖海大小不同,动静跌宕姿态各异,请你写出两个用比喻修辞描写水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1)相信很多人晚上会处于这两种状态:要么困了但不想睡,(甲)。有时候脑海里好像还会闪现这样的想法:是想睡睡不着的伤害大,还是主动熬夜的伤害大 其实前者的伤害没你想的那么大。认为想睡但睡不着是身体出了问题,是 ① 的看法。大部分人晚上睡不着其实是太过担心失眠了,这样不但不会睡着,反而还会让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导致无法入睡。
(2)晚上睡不着身体能得到休息吗 (乙)。想睡但睡不着,说明身体已经进入了预备模式。科学家研究过闭着眼但不睡觉时的脑电波,结果发现,这时大脑里出现的波形和睡着后“入睡期”的波形是一样的。这说明,虽然你没睡着,但大脑已经进入睡眠阶段,在偷偷地 ② 了。
(3)和想睡但睡不着相比,(丙),它会导致细胞无法正常休息。人体内几乎每个细胞都有一个生物钟,你熬夜就相当于你身体内的所有细胞都在跟着你熬夜干活。比如人们在晚上深睡的那几个小时,是心肌细胞忙里偷闲的时间,这时心跳会降至每分钟50到60次,你一熬夜,心肌细胞就无法休息,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加班。
(4)在一天的紧张工作结束后,我们会更加渴望愉悦,这时如果你熬夜打游戏、追剧,大脑中的多巴胺就会快速激增,你便会感到非常愉快,甚至会忍不住不再次熬夜。经常熬夜到凌晨2点,那以后想在晚上12点前睡觉就不容易了。你以为是你主动熬夜,但其实是你无法控制自己的睡眠。长期无法控制入睡时间,这在医学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作“晚睡强迫症”。真正可怕的是熬夜上瘾,无法控制睡眠,心里感到愉悦,身体却很受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语义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准确,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请根据文段第四节内容,给“晚睡强迫症”下一个定义。(3分)
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科学知识,科普类文章的语言往往具有趣味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回答。(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寒也有大寒,但有小满却没有大满。小满被称作“最有智慧”的节气,它代表了古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蚌埠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A(B项,“取决于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父母的爱
和陪伴、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能使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可
知,父母的陪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C项,“提高人们的新媒介素养成为治谣的根本途径”
错误。根据材料三第1段“提高人们的新媒介素养也成为切断谣言传播路径、根治网络谣
言的根本途径之一”。D项,“只要……就能”错误,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第4段“此外,网
民文化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的提高都是抑制网络谣言的重要武器。”可知,前文阐述的“提高
新媒介素养”也是重要武器)
2?(3分)B(B项,“呈并列关系,可以换序”错误。四个角度虽有并列关系但是也按照由主要
到次要的逻辑排序,不可以换序)
3?(3分)C(A项为通过价值观引领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符合材料一观点。B项为通
过人文教育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符合材料一观点。D项为通过法律制裁增强网民
的法律意识,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符合材料三的观点。C项对AI的抵制行为不符合材料
二对新媒介要有辩证思维的观点)
4?(4分)材料一重在介绍如何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材料二重在分析面对新媒介应有
辩证思维;材料三重在从网络谣言的治理角度论述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答对一点得2
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5?(6分)①有助于培养辩证思维。新媒介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青年要对其发展中产
生的利与弊有全面的认识。②有助于培养怀疑精神和批判思维。面对网络中流传的虚假
信息,青年要有质疑精神,去伪存真,不信谣传谣。③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自媒体时代网
络言论的相对自由,发布图、文、视频等信息的过程,可以培养青年的创造思维。(每点2
分,有其它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6?(3分)B(林福祥给女儿找奶,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他们继续谈话,此时无所谓冷漠与热情之
说)
7?(3分)D(“倒叙的手法”错,小说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而非倒叙。插叙是在叙述主要情节
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解释等作用。文中插
入陈永良一家在顾益民帮助下定居溪镇的往事,丰富了小说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也让读
者对陈永良一家和顾益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8?(4分)①第一次“伸出放有一文钱的右手”,动作直接而恭敬,表现出恳切与谦卑;而主人不
收,“铜钱依然在手掌上”,动作凝固,心中产生不知如何是好的尴尬和不安;主人点头示意
蚌埠市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收起来时,心中既感激又局促。
②第二次付“两文铜钱”,觉得陈永良夫妇真诚、热情的帮助应该多给一些回报,“悄悄放在
凳子上”,因为害怕二人不收;“突然羞怯起来”,表现他为区区两文铜钱回报不了夫妇二人
的真情而羞怯。(每点2分)
9?(6分)
(1)冷暖交织的表现:
①天气冷暖,连续18天的大雪和放晴后旭日的光芒形成强烈的冷暖交织。
②人性冷暖,顾益民外表的严肃冷峻和内心的仁爱、乐善好施形成冷暖交织。
③人生冷暖,林祥福生计艰难的孤独处境和受陈永良夫妇帮助带来的温暖形成的冷暖
交织。
④社会冷暖,接连旱灾、漂泊流离普遍存在和人性美好、人情温暖犹存形成的冷暖交织
(2)效果:在冷静叙事、客观描写中融入主观情感,使读者在冷峻现实中触摸到希望的微光。
(特点概括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效果分析2分)
10?(3分)BDF
11?(3分)C(材料一中的“其”,是代词,代言行。材料二中的“其”,是语气副词,意思为“难
道”)
12?(3分)C(“大臣们因和太宗交情很好,也就不再与其争辩”错误,正确意思为大臣们出于
为人臣的情分,也就不再好和他说什么了)
13?(8分)
(1)昔日子贡向孔子请教治民的道理和方法,孔子说:“可怕啊,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六
匹马。”。(“理”“懔乎”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2)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
视别人。(“殷忧”“傲物”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14?(3分)①其一,写万里外求取骏马,域外探寻珍宝,违反了“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其
二,写贞观初期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现在变得奢侈纵欲,大不如前,违反了“忧懈怠则思慎
始而敬终”。③其三,写不让谏者言,违反了“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每点1分,未引
用原文,用自己的话表述也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陛下贞观初年,无谬举私欲,清净之化远播边疆。考察今日,其风逐渐衰落,听您的言论是远远
超过前代圣明君王的,论事实就还赶不上一般君王。为什么这样说呢?汉文帝、晋武帝都不是上等
明君,但汉文帝能辞谢千里马,晋武帝能焚毁雉头裘。今天您却从万里之外寻求骏马,从国外搜购
珍奇之物,被道路上的人嗔怪,被异族轻视,这是逐渐陷于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一。
蚌埠市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昔日子贡向孔子请教治民的道理和方法,孔子说:“可怕啊,就像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六匹马。”
子贡说:“怕什么呢?”孔子说:“不用道义去引导他们,那就是我的仇敌,怎么不可怕?”所以《书》上
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会安宁。”陛下在贞观初年,待人如同对待伤口一样小心
翼翼,体恤他们的勤劳,爱民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心中怀着凡事简约的思想,不曾大兴土木滥加建
造。近年以来,滋生了奢侈、放纵的思想,忘掉了约简从事的初衷,轻易地动用人力。这是逐渐陷入
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二。
陛下在贞观初年,损己以利人,到今天却放纵私欲而劳顿百姓,简约从事的作法逐年改变,骄矜
奢侈之情日益突出。虽然忧怜百姓之言不绝于口,而享乐自身之事却耿耿在心。有时想有所营造,
担心臣下进谏阻止,就说:“若不建此,对我(履行君王职责)不方便。”作为臣下,怎么能够再诤言固
谏呢?这不过是想杜塞谏者之口,怎么能说是择善而行呢?这是逐渐不能善始终的表现之三。
材料二:(略)
15?(3分)C(C项,“透露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情绪”错误。全诗写景写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陶醉其中,安闲潇洒,抒写了闲居之乐)
16?(6分)
示例一: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秋日景色,山色变得苍翠,流水缓缓流动,余晖斜照渡头,村头
升起炊烟,营造出恬淡的意境,流露出诗人内心闲适、惬意。
示例二:通过记叙、描写行为举止抒情:柴门外倚杖迎风静听傍晚的蝉鸣,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悠闲惬意。
示例三:用典抒情:用陶潜自况,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借古之隐逸名士表达自己归隐的闲
适快乐。(以上三点从任意角度写出一点,有手法且结合诗歌合理分析,均可得分;其他分
析言之成理也可)
17?(6分)
(1)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千里澄江似练/玉鉴琼田三万顷/春来江水绿如蓝/欲把西湖比西子/疑是银河落九天/
怒涛卷霜雪/水是眼波横……
18?(4分)杞人忧天(大可不必) 养精蓄锐(每个2分)
19?(6分)
甲:要么想睡但睡不着
乙:答案是能得到的
丙:主动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极大(每句2分)
20?(4分)将“快速激增”改为“快速增长”;将“不再次熬夜”的否定词“不”去掉。(每处2分)
21?(3分)晚睡强迫症是一种人们长期无法控制入睡时间的心理疾病。(判断句式、中心词及
限制条件各1分)
蚌埠市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
22?(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以“忙里偷闲”来表现心肌细胞在人深睡时的休息状
态,以“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加班”来表现心肌细胞因熬夜而被迫继续工作的状态,既生动
形象,又能让读者认识到熬夜对心肌细胞的伤害。(2分)
23?(60分)参照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
角度一:人生要懂得知足,要学会珍惜。
角度二:做事要适度,有分寸。
角度三:圆满不在极致,而在留有余地。
角度四:理性面对人生缺憾。
蚌埠市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