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中有关色彩的词语,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悲悯情怀,理解白居易创作这则故事的用意。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的悲悯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诗中有关色彩的描写,以“色”读人,并进行对比分析。
2.感受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理解其“为时而作”、讽喻天子的创作宗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中唐时期,有一位和杜甫一样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也有人称他为“唐诗界的色彩大师”。
在他的诗中常常看到颜色词的运用(出示一句读一句)
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③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隐性颜色。注:八上所学,“乱花”和“浅草”虽没点明颜色,但能让读者联想到丰富的色彩,极具画面感,颜色巧妙地隐藏在其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叙事诗《卖炭翁》。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颜色,颜色的背后,又藏着什么秘密?
二、作者名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魔”。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是唐朝作品最多的诗人,存诗3800余首。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相传“老妪能解”。有《白氏长庆集》流传于后世,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背景介绍
历经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社会动乱、政治腐败,再也无法显现盛世光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担任左拾遗的白居易眼对积重难返的社会现实,心急如焚。他一边谏诤于朝堂,一边诉诸于诗文。此间,他把创作的50首乐府诗结成组诗,题名《新乐府》。
《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显然,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反映“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介绍“宫市”:
“宫市”制度,本指唐朝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四、诗歌诵读
(听课文录音,字词正音、划分朗读节奏,齐读课文)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五、理解诗意
(1)一读理解其意:借助注释,译文自行理解诗歌内容。
(2)二读讲其故事,选择卖炭翁或者宫使视角讲故事。
六、以“色”读人
这首《卖炭翁》,蕴含着大量的“色彩”描写。找出诗中描写颜色的字词,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
(一)、以“色”读人——卖炭翁
1.只从标题中,你能读出哪些颜色?
卖炭翁
煤炭:黑色——老翁:苍白
黑色的煤炭,显得沉重;白发的老翁,显得沧桑。标题就构成了颜色的对比,凸显了“卖炭翁”的形象。
2.找出诗中相关的色彩描写,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
预设: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满面尘灰:蓬头垢面,一位为了生计奔波的可怜人。
烟火色:终日熏染,一位面色憔悴的卖炭翁。
两鬓苍苍:头发花白,一位苍老年迈的老人家。
十指黑:生活艰难,但是依靠双手养活自己的劳作者。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老人年迈悲苦的形象,表现了卖炭翁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灰”“烟火色”“苍苍”“黑”都属于暗色调,这些词语的使用,更显示出卖炭翁生活的悲惨。
3.卖炭翁这么辛苦地伐薪烧炭,是为了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衣正单”和“愿天寒”形成了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衣裳单薄,本该希望天暖,却为将炭卖个好价格维持生计,反而希望天更冷一些。这一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的悲惨境遇。
4.你能找出下面句子中隐藏的色彩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预设:夜—黑、雪—白、晓—昏、冰—白、泥—灰
夜的黑,雪的白,晓的昏,冰的白,泥的灰,同样都属于暗色调,刻画了天寒、地冻、路远、人苦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卖炭翁运炭的艰辛。
小结:卖炭翁的“暗色”——生命的悲苦底色
(二)、以“色”读人——宫使
1.作者又是用怎样的颜色来刻画宫使的?你读出了什么?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强调:翩翩——轻快洒脱的样子)
知识链接:从唐朝开始,黄色已成为了皇家的御用颜色。普通官员、平民百姓“一切不许着黄”,否则有谋逆大不敬之罪。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样子。
“黄衣”“白衫”是亮色调,显示出宫使的身份尊贵、生活优越,与卖炭翁悲苦的生命暗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买”炭的宫使还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手把”“口称”可见宫使的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等一些列的动作,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宫使是如此凶残霸道,“惜不得”是老翁的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内心的悲愤、绝望。通过写老翁的痛苦,反衬出宫使的凶狠。
3.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是一笔怎样的交易?
出示信息:在唐朝,“半匹红纱”的价值大约为200文,“一丈绫”的价值约为100文,总计共约300文;而卖炭翁“一车炭”的价格大约能值1500文。这明显是严重不对等的“交易”。
不仅是两者的价值不对等,而且红纱、绫这些高贵的丝绸品,都是只有皇宫贵族使用的,普通百姓根本不能拿它换钱。
亮色的丝绸,进入了卖炭翁暗色的世界,没有丝毫减轻老翁的痛苦。
如此不公平的“交易”,体现出宫使的丑恶嘴脸,揭露了他们无耻掠夺的本质。
小结:宫使的“亮色”——统治者的掠夺本色
卖炭翁与宫使,暗色与亮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以“色”读人——作者
和前两首唐诗的作者杜甫都“身在诗中”相比,本诗作者白居易看似在这则故事中未曾露面,有没有哪个词直接表达了他的情感态度?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对卖炭翁悲惨境遇的无限同情。
同时,对宫使的外貌、动作等一系列描写,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凶狠残暴、不顾民生的讽刺、抨击。
白居易通过描写卖炭翁的暗色,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通过描写宫使的亮色,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明暗对比,无情地揭露了宫市的残暴。白居易身居官位,衣食无忧,却能与百姓共情,为百姓发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黑暗世道中的一抹“暖色”。
小结:白居易的“暖色”——对底层人民的关怀
诗中的色彩小结:
卖炭翁的“暗色”——生命的悲苦底色
宫使的“亮色”——统治者的掠夺本色
白居易的“暖色”——对底层人民的关怀
满诗深浅色,尽显世态情。
七、以“讽”悟志
1.白居易为什么要写“卖炭翁”的故事?
知识链接:
新乐府运动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明确:写“卖炭翁”的故事,是为了揭露“宫市”的罪恶和其对百姓带来的疾苦,矛头直至统治者。最终还是为了提醒君主知晓民间疾苦、关心民生,达到“讽谏”的效果。
2.对比阅读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虚构人物,但历史上确有其原型——“卖柴翁”。阅读《卖柴翁》的故事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顺宗实录》卷二:《卖柴翁》
译文:
曾经有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有个官吏声称王宫中所设的市肆要拿这些(木柴),就给了他几尺的绢,又向他索取门户税,仍然强要驴送这些木柴到宫内。农夫开始哭泣,把所得到的绢还给官吏。(官吏)不肯接受(他的绢),(并且)说:“我一定要拿你的驴。”农夫说:“我有父母妻儿,靠这(贩卖木柴),然后才有饭吃。现在我把我的柴给你,不拿报酬就回去,你还不愿意,我只有一死而已了!”就殴打了官吏。街上的官吏把农夫抓起来,将此事向上禀报,皇帝听到了就下令罢免了这个宦官,又赐给农夫十匹绢。
思考:诗人为什么不给卖炭翁一个圆满的结局呢?
判断:两篇文章的“戏剧性”和“悲剧性”体现得如何?
《卖柴翁》:戏剧性>悲剧性
《卖炭翁》:戏剧性<悲剧性
悲剧的结尾,更能表现艺术作品的力量,达到“讽喻”的效果。
《卖柴翁》的事迹虽是史实,但批判性不够明显,尚不能体现“宫市”对百姓的戕害。而白居易改写成《卖炭翁》的故事,老翁的悲惨境遇、宫使对百姓的欺压得到了鲜明而强烈的表达,扩大了故事的悲剧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更可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这也符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课堂小结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讽喻诗。诗歌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的揭露抨击,并希望能达到“讽喻”、提醒统治者关心民生的作用。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任选其一)
1.想象卖炭翁被抢走炭后的遭遇,他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用白话文续写《卖炭翁》的故事。200字。
2.生活中,我们或许也会遇到类似的不公之事。请结合你的生活过往,回忆你曾见闻到的社会不公事件,试着把你当时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