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 粤教版必修3
《祝福》学案2
学习目标:
掌握文学常识和字词等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
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3、相关知识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4)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预习自测
自学释疑、同伴互助
监生(
)
寒暄(
)
烟霭(
)
镯子(
)
朱拓(
)
瘦削(
)
间或(
)
诧异(
)
悚然(
)
踌蹰(
)
谬种(
)
尘芥(
)
形骸(
)
模样(
)
新正(
)
俨然(
)
荸荠(
)
驯熟(
)
桌帏(
)
讪讪(
)
咀嚼(
)
蹙缩(
)
诡秘(
)
怔怔(
)
醴酒(
)
炮烙(
)
窈陷(
)
惴惴(
)
歆享(
)
陈抟(
)
二、迅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这篇小说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内容。
⑴序幕:
⑵结局:
⑶开端:
⑷发展:
⑸高潮:
⑹尾声:
三、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探究解疑
1、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
作用各是什么?文中还用了什么描写?
(1)初到鲁镇:
作用:
(2)再到鲁镇:
作用:
(3)死前与作者相遇:
作用:
三、拓展迁移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祝福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进一步巩固课文知识。
达标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寒暄(xuān)
踌蹰(chóu)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 间或一轮(偶而)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幽远)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 折罪(抵作) 素不相识(向来)
3.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
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4.对鲁四老爷的话“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是(
)
A.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
出来。
B.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D.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
合理。
5.对鲁四老爷一句“可恶!”的正确理解是(
)
A.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大家看了不成样子。
B.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还再上门来做什么?
C.指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劫走内心愤愤不平,卫老婆子一伙实在可恶。
D.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还好意思再来鲁四老爷家,是什么意思?
预习自测
自学释疑、同伴互助
监生(jiàn)
寒暄(xuān)
烟霭(ái)
镯子(zhuó)
朱拓(tà)
瘦削(xuē)
间或(jiàn)
诧异(chà)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
谬种(miù)
尘芥(jiè)
形骸(hái)
模样(mú)
新正(zhēng)
俨然(yǎn)
荸荠(bíqí)
驯熟(xùn)
桌帏(wéi)
讪讪(shàn)
咀嚼(jǔjué)
蹙缩(cù)
诡秘(guǐ)
怔怔(zhèng)
醴酒(lǐ)
炮烙(páo)
窈陷(yǎo)
惴惴(zhuì)
歆享(xīn)
陈抟(tuán)
二、迅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这篇小说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⑴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⑵结局:
寂然死去
⑶开端:
初到鲁镇
⑷发展:
被卖改嫁
⑸高潮:
再到鲁镇
⑹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
(1)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将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开头,然后通过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这样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
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祥林嫂的真正死因。同时也表现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祥林嫂深深的同情。
(2)突出典型环境
鲁镇是封建礼教思想最严重的地方,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生在鲁镇,先写鲁镇更能突出悲剧性。
(3)直奔主题,利于剪裁
读者关注的是祥林嫂的死,同时更直接的展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二、探究解疑
1、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作用各是什么?文中还用了什么描写?
(1)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
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作用: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作用: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3)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作用: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三、拓展迁移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从物质方面看——丧失生存权
初到鲁镇,打工谋生,自食其力;夫死子亡,大伯收屋,走投无路;再到鲁镇,众人厌弃,沦为乞丐,衣食无着,悲惨死去。
(2)从精神方面看——丧失做人尊严
受到封建礼教束缚,思想愚昧。众人厌恶,视为不洁之物,精神崩溃。鲁四老爷、柳妈等人不是直接凶手,间接谋杀了祥林嫂。凶手是封建礼教。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2、课堂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摧残、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
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迫害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解析:A.朱拓tà;B.少不更事gēng;D,炮烙páo
2、解析:“歆享”的“歆”这里指神享用祭品
3、解析:“即使”是“就使得”的意思,不是假设连词的“即使”
4、解析:鲁四老爷是站在维护他自家尊严和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上说这句话的。
5、A解析:联系下文四婶的话,便不难理解。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