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 (史料实证)
2、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特征,比较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影响,提升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农业发展、生产力进步对人类文明推动作用的分析,认同我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与取得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生存方式
打猎
穴居
采集
是什么原因使原始人告别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的生活?
感悟人生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地位:
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稻、粟和黍为的人工栽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稻(去壳后称大米)
粟(sù)
(俗称小米)
黍(shǔ)
(去皮称黄米)
材料1:《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大约20000年前
人们开始对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距今10000年左右
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开始栽培稻,北方开始栽培粟和黍。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存;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2.生产生活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约一万年以前)
使用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约5000年左右)
变化一:磨制石器的发展
变化二:家畜饲养的出现
猎取野生动物
驯化野生动物
饲养家畜家禽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相关史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我国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变化三:陶器的出现
知
识
链
接
陶器的作用:
储存食物和饮用水
烧煮食物
文化传承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陶器之一
3. 特点:
阅读材料,思考我国原始农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距今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的粟和菜种。
距今8000多年,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了少量炭化的粟和黍。
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了碳化的粟和黍。
距今约1.4万多年,江西仙人洞遗址发现陶罐中附着稻粒。
距今7000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堆积。
距今1.2-1万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早期栽培稻遗存。
特点:
1.分布广,数量多;
2.沿大河流域分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
3.呈现南稻北粟
原因(认识):
自然环境决定农作物分布不同
因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4. 意义:
材料2:有农业,然后人类的食物,乃能为无限制的扩充,人口的增加,才能无限制。人类才必须定居。一切物质文明,乃有基础。——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3:种植业……要求从业者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田间劳动……需要的其他资源则需要通过交换获得。……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石器、木器、骨器、陶器等工具和用具增加,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生产者以提高质量,专业生产者的出现,使得交换增多;食物转变为以植物性的粮食为主,原先从动物性食物中补充的盐分,转变为直接用盐来补充,这就需要生产、运输和交换食盐;人群扩大,需要构建共同的信仰、语言平台,构建共同行为的组织关系,这就需要建设神庙、集会场所等公共工程。在经济和信仰的多种需求下,开始出现市场和信仰中心,而这两种场地往往会结合在一起。
——徐义华《农业的起源及其意义》
意义: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作物的种植
磨制石器
家畜饲养
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感悟人生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河姆渡遗址发现概况
(1)地点:
浙江余姚( 长江中下游地区)
(2)时间: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 ,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 。河姆渡遗址以其丰富而鲜明的文化内涵,确立了其在中华民族远古发展史、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房屋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
干栏式建筑
房屋特点
以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建造原因
为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和低洼的地势,
便于通风防潮
历史地位: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里的木结构水井发掘现场及其复原想象图
知识拓展:水井出现前人类逐水草而居,随着钻井取水的方式被人们发现之后,有了固定的水源,人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凿井工程量巨大,因此一旦建成往往又会进一步固定人们的居所。因此农耕民族往往安土重迁,不轻易离开家乡,并且将不得已的迁徙形容为“背井离乡”的苦难经历。
历史地位: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3.生产生活:
(1)粮食作物——人工栽培水稻
河姆渡陶钵碎片上绘制的稻穗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4:在第一次发掘的400多平方米范围内,普遍发现一层或多层由稻谷、稻壳、芦苇、茎叶等等混杂而成的堆积层……有学者推测,堆积层的厚度原先当在1米以上;假定当时的平均厚度为1米,而其中的四分之一为稻谷和谷壳,则换算成稻谷的重量当在120吨以上。
——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
已能种植水稻,并有余粮储存
(2)生产工具——骨耜
骨耜(sì)及复原图
材料5:骨耜是河姆渡遗址中最具典型性的一种农具。在先后两期考古发掘中共出土170余件。骨耜大都取材于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少数也选用胯骨,器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
——黄渭金《河姆渡文化骨耜新探》
(3)家畜饲养(原始畜牧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及头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材料6: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众多的动物骨骼,其中有不少猪、水牛、狗的骨骼和头骨,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是人工饲养的家畜。
——龚若栋《河姆渡文化》
人工饲养家畜
(4)生活用品(原始手工业)
骨哨
河姆渡遗址出土玉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漆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鼎
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4.稻作农业的繁荣:
合作探究:稻作农业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工具先进:出土骨耜,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进入耜耕农业阶段,提高了耕种效率。
(2).稻谷产量丰富: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碳化稻谷、稻壳、稻叶等堆积物。
(3).种植技术成熟:遗址中发现了水井,说明当时人们已能解决灌溉水源问题。
(4).家畜饲养配套:农业的繁荣为家畜饲养提供了充足的饲料。
材料7:在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稻谷、稻壳、稻杆和稻叶的堆积物,厚度约为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这些稻类遗存如果换算成新鲜稻米,可达数万斤。
知
识
拓
展
舞阳贾湖遗址
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有一处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遗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葬中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墓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故名"仰韶文化"。
感悟人生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距今时间:
分布地点:
农业作物:
重要特征:
代表遗址: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地区
粟
彩陶(鱼鸟花纹)
半坡遗址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
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其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表明: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2、半坡遗址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房屋类型: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1)半坡遗址概况
半地穴式房屋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风沙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较热,河流较少,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有利于防寒保暖,抵御野兽侵袭。
合
作
探
究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今天的江南水乡吊脚楼
今天的黄土高原窑洞
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启示:都是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
(2)生产生活状况:
半坡居民的生活
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房屋建筑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家畜饲养
生活用品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粟(小米)、黍(黄米)
石斧、弓箭、渔叉等
猪、狗等
装饰品、乐器陶埙、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纶
家猪颌骨
狗颌骨
贝饰
骨针
陶埙
人面鱼纹彩陶盆
鸟鱼纹彩陶葫芦瓶
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物,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此件陶器人鱼合一,人面呈圆形,嘴角两边各衔1条小鱼,两侧耳部则簇拥着两条小鱼。高高束起的发髻用鱼纹装饰。半坡人何以创造出人鱼合一的图纹成了千古之谜。人面鱼纹陶盆是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它被誉为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相
关
史
事
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遗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sāo)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出土的牙雕蚕
上郭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
史
料
链
接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①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②大房子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③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大房屋复原建筑>200平米
公共墓地
原始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为特征的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3、大汶口文化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发现
约6300-4500年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制陶技术、玉器
山东焦家遗址小型墓葬
山东焦家遗址大型墓葬
材料7: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又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它们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该现象)在曲阜西夏侯、余杭反山等墓地均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私有制产生,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文明社会的步伐。
比
较
提
升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有哪些不同?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1.分布地区不同:黄河中游 VS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2.生活年代不同:距今约7000-5000年 VS 距今约5900-4400年
3.手工业:彩陶 VS 精致陶器、精美玉器
4.没有明显贫富分化 VS 出现了贫富分化
彩陶
影响范围广,其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
史
料
链
接
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 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 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黑色,通体程亮,器壁最薄处不足 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 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表明当时社会 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龙山文化
合
作
探
究
遗址名称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距今时间 7000年 6000年
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 陕西西安
历史地位 长江流域(南方) 黄河流域(北方)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水稻(水田) 粟(旱田)
农具 磨制石器、耒耜 磨制石器(石刀)、耒耜
原始饲养业 猪 猪、狗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原始乐器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社会生活组织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相同点 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纺织技术,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原始艺术的萌芽。都具有农耕文明的特征。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拓
展
延
伸
阅读材料,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8: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9: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富……氏族首领往往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社会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私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摘编自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材料10: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根本原因: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
出现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出现
加快进入文明社会
生产方式:社会大分工
生活方式:聚落定居
分配方式:
转公为私
生活方式:城市兴起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农业的兴起
长江、黄河、淮河流域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干栏式建筑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种植水稻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制作陶器和玉器。
仰韶文化:半坡文化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制作彩陶和装饰品
黄河流域
标志:农作物种植、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大汶口文化】
【贾湖遗址】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