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广东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7-08 13: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是标量,功的公式W=Fscosα的含义及适用条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几个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会根据功的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功的公式推导过程,体会归纳和推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初步接触过”功“,本节课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功,高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思考能力很强,但是对于正功和负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本节课我会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进行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两个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推导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正功和负功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力做正功还是负功。
2、物体受到的各个力所做总功的计算,以及利用功的计算式解答相关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形式的机械运动,而每一种机械运动都会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传递,比如说汽车在公路上跑,飞机在天上飞,轮船在海上航行,这些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这些物体在运动的时候可能都会涉及到做功的问题,而做功和能量转化和传递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功。
活动2【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我们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意味着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研究能量的转化。
师:那么什么是功呢?
让学生观看PPT上的三幅图片,思考,什么是功。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对这个物体,就做了功。
师:老师进一步讲解后,提问,力作用在物体身上,怎样才算做了功?
分别给出三幅运动员举杠铃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举杠铃的三个过程,举杠铃的力对杠铃有没有做功。
第一个过程:把杠铃举起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把杠铃举起后一动不动;第三个过程:举起杠铃后做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能明确判断出来第一个过程力是做功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过程,举杠铃的力对杠铃没有做功。
师:让学生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师:让学生看到课本上的讨论与交流,设计抢答环节,让学生明确力到底有没做功。
二、如何计算功?
师:让学生根据初中所学习的内容回答功的定义式是怎样的?
学生:W=Fs
师:这条公式仅仅适用于当力的方向和物体的位移方向一致时,而当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不一致的时候,存在一个夹角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办呢?
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简图,并让同学们讨论交流。
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分析出当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不一致时,功的计算式变为:W=Fscosα
其中α为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师: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对公式加以补充,强调公式中的F是指恒力,功的单位为焦耳。
三、正功和负功
师:在学习任何一个新的物理量时,我们都得讨论它们的量性,功是一个矢量还是标量呢?向同学们讲解,功是一个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它的正负不代表大小,代表的是做功效果。力做正功,代表这个力是动力,增加物体的能量,力做负功,代表这个力是阻力,减少物体的能量,并且举例说明。
师: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什么时候做正功,什么时候做负功,思考的同时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根据思考讨论的结果填PPT上的表。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做一做课本上的例题,争取不要看答案。
叫两位学生上台来展示他们独立思考的成果。
课程小结:老师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活动3【导入】板书设计
一、功
1.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一定的位移
二、功的计算:
定义式:W=FS
一般计算式:W=FScosα
单位:焦耳
(j),
标量,但有正负
三、功的正负
功的正负不代表大小,代表的是做功效果的不同。
活动4【导入】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能够成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不断思考,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
2.在让学生理解正功负功时,能够很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坚持生活联系实际的理念。
3.以学生为主体,让更多的思考时间交给学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不足之处:
1.学生的预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辨别功是标量还是矢量时,思维比较模糊。
2.课堂时间分配不是很理想,需要改善。
3.自身在课堂上略显紧张,有几个地方语意表达不是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