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5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广东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7-08 22:0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或验证,在物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和各类考试的高频考点。本实验利用电磁打点时器计录时空信息,借助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理简单,器材普及通用,且有前期的相关实验作铺垫,顺利完成实验似乎水到渠成。但多年的教学实际告诫笔者,本实验涉及的一些问题和技能并不易掌握,尤其是打印纸带的选取、瞬时速度的测量、数据的处理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有些问题也还颇具争议。因此,本节课不仅要突出重点,更应从实际出发,针对难点勇于创新,力求有所突破。
2、教学分析:韶关市第五中学是一所普通中学,列入市区c类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因此,教学过程要力求循序渐进、精心设计,要有适当的教学梯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实现教学目标。为提升课堂效率,减少实验的盲目性,课前可发放实验指南让学生先预习,知道怎样做,更知道为什么要这里做。
3、纸带处理:重物下落的距离是否一定要从第一打印点开始量度,是否一定要选择第一、二点间距2毫米左右的纸带,这个问题历来颇具争议。笔者对此持否认态度,理由有三:其一、手提纸带很难保证稳定性,致使第一个点打成一堆,即便用固定夹释放纸带,也无法保证打点和释放同步,也难以确保第一、二点间距接近2毫米。其二、自由落体并非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竖直上下抛运动机械能照样守恒,没必要为这一难以实现、且并非必要的条件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三、在打印纸带上任取几组间距较大的两个打印点,同样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数据处理也无多大变,只是()图像不过原点而已。因此,本次实验不要求学生从第一点开始量度重物的下落距离。
【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及相关技能,理解实验设计思路,有效控制实验误差,科学处理实验数据,学会依据纸带记录推算物体的瞬时速度。
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
3、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养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习惯。
【教学重点】
实验原理及设计的思路,数据处理技巧及误差分析,瞬时速度的测定。
【教学难点】
数据处理技巧及误差分析。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讨论、探究、分组实验。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磁打点计时器、重锤、纸带、铁架台、
铁夹、米尺、电源、缓冲海棉、光控录音计时器(自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设计思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或验证,在物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和各类考试的高频考点。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你会优先考虑哪些问题?
2、思路点拨:
①必须满足守恒条件
②便捷测量时空信息
 
③有效减少实验误差
明确目的,选择方案,配备器材,规划步骤,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打点时器计录时空信息,借助重锤的自由下落验证
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示,重锤牵连纸带由初位置A下落hAB至未位
置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_______
_,其速率从vA增至为vB

动能增加__________

若能通过实验测得____________
或者______

则证明重锤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三、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含复写纸)
②重锤(含纸带夹)

纸带(1m左右)
④铁架台(带铁夹)
⑤刻度尺(米尺)
⑥实验电源(选用4~6伏交流电)
为何不配天平呢?
如果实验只要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则可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
如果实验要求测定机械能的具体数值,则必需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四、操作步骤:

安装打点计时器

纸带穿越计时器且下端连接重物

接通电源之后再释放纸带

更换纸带重复上述步骤

选择正常纸带处理实验数据
五、实验探究:
1、采集数据:
每组两条纸带,采集四组数据
2、数据测量:
选取后段纸带,标度测量距离
3、数据处理:
推算相关参量,填报实验记录
数据
编号
下落高度
h(m)
初位置速度
V1(m/s)
初位置速度
V2(m/s)
减少的重力势能
ΔEp(J)
增加的动能
ΔEk(J)
1





2





3





4





(设重锤质量为m,并用m表示ΔEp和ΔEk,每小组暂时处理一组数据,其余数据课后处理)
六、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计时周期的选取:
实验所用的纸带一般小于1
m,大约只能打上10多个点,不便于再取多个打印点作为计时周期,因此本实验可直接取打点周期作为数据处理的计时周期,即可取
T=0.02(s)。
2、初、末位置的选定:
纸带后段打印点的间隔距离较大,测量距离的相对误差较小。因此,初位置A不可太靠近纸带的前端(也没必要选第1个打印机点作为初位置),未位置B应尽量靠近纸带的后端,这样选定初、末位置,可增大测试点的距离,有效减小测距的相对误差。末位置B可选倒数第二个打印点,初位置A可由末位置B前移10~12个打印点确定。
3、重物下落距离的测量:
刻度尺的0刻度与初位置A的前一个打印点对齐,并以此打印点作为0点(测距起点),量度重物的下落距离。
4、瞬时速度的测定:
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即纸带上第n点的瞬时速度,等于hn+1至hn-1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即瞬时速度:
七、误差分析:
1、实验结果为何△EP>△EK

本实验不可避免地存在空气阻力F1、摩擦阻力F2、打击阻力F3,必然导致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因而△EP

△EK。
2、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必须使两纸带限位孔处在同一竖直线上,以此减小摩擦阻力。
②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可令空气阻力、摩擦阻力、打点阻力相对减小。

选择后段纸带数据,增大测距点的间距,可有效减小测距的相对误差。

进行多次实验,减小偶然误差。
八、实验改进(机动内容):
针对电磁打点计时器存在的缺陷,笔者进行了改革创新,研制了“光控录音计时器”。现以“光控录音计时器”在《探究机械能守恒》的应用为例,简介其工作原理:
九、实验总结:
1、实验原理及方法:
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时空信息,借助重物的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实验技能及注意事项:
纸带的选取及距离测量,实验误差的来源及其控制方法。
3、瞬时速度的测量:
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间距的平均速度。
十、思维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测量重物下落距离时,我们为何不从纸带的起始位置O点开始量度,而是测量任意两点的落差?这样处理有何好处?
2、计算物体的瞬时速度有


三种方法,我们为何选用第三种方法而放弃前面两种方法?
3、如果重物由静止开始下落,根据打点纸带计录,可测出物体的下落距离h,算出各点的速度v,若以()为纵轴,以h为横轴,则可描出物体下落的(--h)图像。下列图像中能大至反映物体下落情况的是图(
)。
如果重物不是由静止开始下落,其下落的(--h)图像将有何不同?
十一、教学后记:
相对而言,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会较高一些,其兴趣点往往都集中在实验现象,实验操作往往较为盲目。本节课预防在先,较好地克服了学生的急躁情绪,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紧扣实验的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纸带数据处理的技巧,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取得了良好教肓教学效果。
hAB
VA
VB
验证
结论
等同
验证
T=0.02(s)


B
A
SA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hAB
SB
B
A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hn
SA=h2-h1
SB=h11-h9
hn+1
hn
hn-1
T
T
0
Sn
n+1
n
n-1
(
Sn=hn+1
-
h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