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场
1教学目标
(
一)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电量的概念;
2、
知道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
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4、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
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
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
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电荷守恒定律;
2、
感应起电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归纳法
4 教学用具:
静电感应演示器、
玻璃棒、
丝绸、
橡胶棒、
毛皮、
塑料棒、
涤纶块,
泡沫塑料、
玻璃纸、
验电器、
起电机、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题]用魔术(不通电点亮日光灯)引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课件
(1)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在没有通电的情况下,让日光灯发光。(将通电的静电球用黑布盖好,手拿一根日光灯管,当灯管靠黑布)(2)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3)想知道什么原因吗?
观察到日光灯发光现象,思考,回答。
用魔术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能回答出发光的原因,促使学生有更强的求知欲望。
[联系生活,形象举例]
谜底等下揭晓,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幅图片,找出到它们的同共点。对,两幅图中都有电,而且是静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静电》。(3)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如何使物体带电?
观察思考并回答。共同点是:电(2)我们在初中学过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
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形象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静电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小组实验,讨论交流]以四个同学为一小组,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动手寻找起电的方法,同时检验是否有静电。
(1)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些常见的材料,大家动手做一做,看哪一组找到最多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器材:静电感应演示器、
玻璃棒、
丝绸、
橡胶棒、
毛皮、
塑料棒、
涤纶块,
泡沫塑料、
玻璃纸、
验电器、
起电机)(2)肯定大家的做法。在生活中我们还有碰到过哪些静电现象呢?请同学代表回答
(1)同学分小组运动手实验,小组代表展示起电的方法,其它小组补充回答。(2)冬天晚上脱毛衣时,听到“噼哩啪啦”声音;冬天碰到同学的脸被电到……
动手实验,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做好铺垫。(2)激发学生动脑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鼓励学生,使学生迸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情。
[情景再现,加深认知]
(1)播放多媒体视频《生活中的静电》(2)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人类认识静电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用丝绸、法兰绒摩擦琥珀之后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泰勒斯成为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静电实验者;我国西汉时期的有“玳瑁吸芥”的记载。
观察思考回答
(1)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易与为学生所接受。(2)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一件新生事物的不是一天的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理论分析,铺垫实验]
(1)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起电方法有哪些?(3)这两种起电原理又是怎样?(4)有没有第三种起电方式呢?(对,这就是感应起电)
(1)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摩擦起电、接触起电(3)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而带负(4)应该会有,我从电视屏幕前从过,手上汗毛竖起来,我没有接触其它带电体。
理论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
[实验验证,眼见为实]
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用静电感应机使球形导体C带电[理论分析,及时析疑]
(1)A、B两球都不带电,现在将带电的C移近A(不与A接触),
请同学们观察枕形导体A、B两端的箔片有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2)如果将A、B分开,再移走C,A、B带电情况如何?(3)实验验证,A、B的箔片还是张开,这说明了什么呢?(1)引导学生分析前面的现象,总结得出静电感应的概念。(用多媒体模拟,加深学生印象)(2)不仅摩擦起电可以使物体带电,静电感应也可使物体带电。静电感应的实质是什么?是不是创造了电荷?(当带电球C移近不带电导体A、B时,导体上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使导体A、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即使电荷从物体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3)电荷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出示投影片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清楚了物体带电的本质,而一个带电体究竟带多少电?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或者是电荷量e的整数倍。(4)元电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
(1)观察,回答A、B两端的箔片张开,说明A、B带电。(2)学生猜想:A、B不带电(3)学生回答:A、B带电(1)学生思考回答:静电感应:将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2)分析并回答:在感应起电的过程中并没有创造电荷。(3)阅读教材,理解记忆。(4)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用提供的实验器材为教具,给学生设计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整合,讲解
听讲,思考,回答,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巩固所学,梳理知识结构,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具体的框架。
[布置作业]以课后的作业和导学案上的练习为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布置调查研究的作业)
听讲记录
从物理走向生活
6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