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盐、薄”等字,会写“潮、据”等字,理解”笼罩”“横贯”恢复”沸腾”人声鼎沸”浩浩荡荡”“齐头并进”风号浪吼”等词语。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有顺序地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体会课文中比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5.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及侧面描写突出大潮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视频播放,激趣引入
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配合适当的解说引入新课(或通过谈话法——聊钱塘潮引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2.出示词汇,学习生字新词。
观潮 横卧 横贯 笼罩 屹立
依旧 恢复 蒙蒙 薄雾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3.学习重点字书写。
出示:潮、震、要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5个,重点指导学生书写以下三个字:潮、震、要。
4.理解近义词“横卧”横贯”,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性。
提问:课文中有一个与”横贯”意思相近的词,请同学们找出来。
预设:横卧。
出示:横贯——横卧
提问:细读”横卧、横贯”所在的句子,感受二者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横:与地面平行,与“竖直”相对。卧:睡倒躺或趴。横卧:横向躺下或趴下。
出示: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引导学生品味句子。
教师总结:这里运用了比拟,将钱塘江描绘得仿佛具有思想、动作行为,好像它是故意躺在那里的,似乎是在静静休息积蓄力量,为潮水来临时的狂热做准备……
一个“横卧”使钱塘江描绘得生动、形象。
提问:“横卧”和”横贯”这两个词区别是什么
预设:动态和静态的区别。
教师总结:课文中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横卧“呈现静态,“横贯”表现动态趋势。由此可见作者观察细致,用词精确。
过渡:作者是如何展示钱塘潮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的呢 请阅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潮的
出示:作者行文顺序:潮水来临前、潮水来临时、潮水过后(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
过渡:潮来之前,作者描述了哪些内容呢 请阅读课文1—2段。
四、紧扣“奇观”理解第1段
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天下奇观”中的“观”是什么意思 与课题“观潮”中的“观”一样吗
出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1)观:本义是仔细看,引申为外观、景象以及对客观的认识和态度等
(2)“观潮”的“观”为动词,侧重于观看的过程。
(3)“天下奇观”中的“观”指的是被观赏的景象,强调观看的成果。
提问:请分享你所知道的景物,哪些能被誉为天下奇观
预设:桂林山水,长江三峡。
过渡:为何钱塘潮被誉为天下奇观 接下来请继续阅读课文。
五、细读第2段,感受潮前的静谧之美
1.独立阅读第2段并思考:在潮水到来之前,作者描述了哪些人们的活动和自然景观
出示: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预设:
活动——人们登上海塘大堤观潮。
自然景观——宽阔的钱塘江、几座小山、云雾
2.挑选出描述景色的句子,细读后分享你的感受。
出示: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1)利用地形图理解”越往东越宽”,同时了解:这里简要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独特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2)解释词语:笼罩、屹立、若隐若现。
(3)细读这段话,想象场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关键词:仙境般的朦胧美,静态之美。(薄雾笼罩,风平浪静)
3.再次阅读课文第2段并思考:此时人们在做什么
(1)出示: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并应用“人山人海”。
(3)细读这两句话,思考:“等着,盼着”,能否省略”盼着” 为什么
预设:不能省略,“盼着”使人们对大潮的渴望感跃然纸上。(“盼”字本意是眼睛黑白分明,这里表达了期待、渴望的情感)。
4.齐读第2段,要求:表达景物的朦胧美,表达人们的期待心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生字词
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1-2段
课文第一、二段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提问:潮水来之前的现象是什么
出示:潮来之前:风平浪静、薄雾蒙蒙(板书)。
过渡:那么潮来之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请看课文3—5段。
二、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1.默读课文3—5段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钱塘江大潮的 找出相关词语。
出示: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要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预设:时间顺序: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过了好久。
教师总结:
(1)空间顺序:由远及近——远处、再近些、越来越近。
(2)时间顺序: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霎时)、过了好久。(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
2.自读课文3—4段思考:潮来时,作者听到了什么 找出相关语句。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自然之声)
注意“闷”的读音,这里读mēn。 这里用了“好像”,不是比喻,而是将远处传来的潮水声与平时听到的闷雷声进行比较。
(2)人声鼎沸。(人声)
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
人声鼎沸
鼎:古代煮食器;
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近义词:人欢马叫、震耳欲聋。反义词:万籁俱寂、鸦雀无声)。
(3)响声越来越大。(自然之声)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自然之声)
用直观法(相关视频)、联想法理解“山崩地裂”。特别强调:这里用了“如同”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只是作者的联想、推测。
(5)将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体会人与自然的相映成趣,体会声音由小到大,进而体会作者由远及近的写法。
过渡:文中不仅描述了听觉感受,还有视觉所见,作者又观察到了什么
3.默读:课文第三至第四段。
思考:潮水来临时,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预设: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出示:
(1)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2)东边水天相接之处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展示钱塘潮远景图,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比喻使用得当,同时了解这种比喻叫做借喻,思考什么东西像一条白线 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借代”。
(4)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结合实际生活理解这里的比喻(暗喻)使用,想象潮头的高度和陡峭,进一步体会钱塘潮的壮观,感受语言的形象生动。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直观教具理解“浩浩荡荡”,体会比喻(明喻)的作用,想象钱塘潮的凶猛来势。
4.将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想象钱塘潮从远处飞奔而来的变化过程,体会钱塘潮的壮美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法。
5.作者并没有将所见所闻分开描述,而是交替描写,使得整个场景生动壮观,请将第三至第四段连起来,细细品味钱塘潮的壮丽和雄奇,并朗读出这种美感。
6.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再次体验钱塘潮的壮观美丽。可以尝试让学生尝试配音。
7.品读第五段,思考:潮头过后,作者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预设: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教师总结:
(1)风号浪吼——理解词语,注意"号"的读音。
(2)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
(3)钱塘江恢复了平静——理解、运用“恢复”。
(4)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的就背诵),体会本文写作特点:由远及近,将耳闻目睹交替展示,让人如临其境。
三、拓展写钱塘潮的诗文出示:
《观潮》
宋朝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恨:遗憾。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小组合作,梳理大意。
大意:该诗写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诗人便觉得心中有万千遗憾,无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
3.拓展延伸:小组讨论,找找其他和”潮水”相关的诗词。
四、课后作业
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一写你所见过的景物。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平静 昂首东望
潮来时:声:闷雷→巨响→震耳欲聋
形:白线→城墙→雪岭
潮退后:霎时西去 依旧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