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观潮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会认“盐、薄”等字,会写“潮、据”等字,理解“笼罩”“横贯”“恢复”“沸腾”“人声鼎沸”“浩浩荡荡”“齐头并进”“风号浪吼”等词语。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有顺序地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体会课文中比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5.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观潮
第一课时
01
唤起兴趣,简介钱江潮
读得准确,流畅。
自读要求:
0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02
初读课文,初识钱江潮
观潮 横卧 横贯 笼罩
屹立 依旧 恢复
蒙蒙薄雾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0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横贯——横卧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提问:课文中有一个与“横贯”意思相近的词,请同学们找出来。
提问:细读“横卧、横贯”所在的句子,感受二者有何不同?
提问:“横卧”和“横贯”这两个词区别是什么?
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潮的?
作者行文顺序:
潮水来临前、潮水来临时、潮水过后(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
03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
“天下奇观”中的“观”是什么意思?与课题“观潮”中的“观”一样吗?
提问:
请分享你所知道的景物,哪些能被誉为天下奇观?
04
紧扣“奇观”理解第1段
思考:在潮水到来之前,作者描述了哪些人们的活动和自然景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05
细读第2段,感受潮前的静谧之美
思考:细读这段话,想象场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05
细读第2段,感受潮前的静谧之美
思考:
“等着,盼着”,能否省略“盼着”?为什么?
05
细读第2段,感受潮前的静谧之美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1.抄写本课所学生字词
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
06
布置作业
观潮
第二课时
01
复习1-2段
提问:
潮水来之前的现象是什么?
潮来之前:风平浪静、薄雾蒙蒙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钱塘江大潮的?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02
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自读课文3—4段思考:潮来时,作者听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自然之声)
2.人声鼎沸。(人声)
3.响声越来越大。(自然之声)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自然之声)
02
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1.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2.东边水天相接之处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4.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思考:潮水来临时,作者观察到了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02
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思考:
潮头过后,作者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02
品读3—5段感悟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03
拓展写钱塘潮的诗文
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恨:遗憾。
《观潮》
宋朝·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04
课后作业
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一写你所见过的景物。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