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即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程。(学习西方)
1.经济:工业化,即手工操作转向机器生产;
2.政治:民主化、即专制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
3.思想:科学化,即从愚昧、迷信走向科学、理性。
学技术
学制度
单元简介(P3)
19世纪60年代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洋务运动几乎与当时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相始终。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行动起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很快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遭到列强和清政府联合绞杀。《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了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1861年
洋务运动开始
1883年
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
新疆建立行省
1885年
台湾建立行省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探索救国之路
民族危机的加剧
学习目标:知道洋务运动的概况,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了解美日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的史实;感悟先进中国人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一、洋务运动
1.背景
结合下列图片,述说清政府面临怎样的问题?
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清政府该如何摆脱内忧外患困境?
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
2.概念解析
洋务指涉及外洋的一切事务,它包括军事、民用工业的创办、训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后又扩展到修路、开矿、办厂等。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较为开明的官员(洋务派)掀起的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自强”、“求富”,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3.目的
材料二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材料一 灭发捻(农民起义军的一支)为先,治(抵御)俄(国)次之,治(抵御)英(国)又次之。 ---奕
维护
清朝
统治
一、洋务运动
4.概况
阅读课本P22页,完成下列表格填空。
时间
代表人物
方式
口号
内容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恭亲王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
“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创办……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人物扫描
一、洋务运动
5.内容
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由曾国藩创办,是清末最早官办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厂。
1862年8月,安庆内军械所的科学家徐寿和华蘅芳合作,手工制成中国第一台实用蒸汽机。这台蒸汽机与当时居世界先进水平的往复式蒸汽机类似,“以火蒸水”,运转自如。后来,他们又制成以螺旋桨推进的汽轮“黄鹄号”。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发展近代工业的条件。
一、洋务运动
5.内容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由李鸿章创办,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军工企业,主要生产军火和轮船。
福州船政局,由左宗棠创办,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被誉为近代海军的摇篮。
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德国水平
一、洋务运动
由于军事工业的弊端,为解决经费不足,洋务派开始……
创办民用企业
一、洋务运动
5.内容
②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主张,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创办,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曾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维护了国家利益。现为招商局,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第97位)。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一、洋务运动
5.内容
③为兴办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创办时间 学堂名称 学习内容
1862 京师同文馆 外语、天文、数学、化学、物理、医药、国际公法、体育、航海测量、经学等
1863 上海广方言馆 1866 福州船政学堂 1880 天津水师学堂 1885 天津武备学堂 1876 福州电气学塾 1880 天津电报学堂 京师同文馆师生合影
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后者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一、洋务运动
1872年首批出洋留学的30名幼童的合影
“留美幼童”是1872年至1875年间由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四批中国幼童的总称。120名留美幼童的平均年龄为12岁半,以广东(84人)、江苏(21人)为主。他们中有50多人在中学毕业后得以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
1881年,出于当权者对幼童“全盘西化”的担忧,清廷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至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者3人、中途辍学或拒召者23人外,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
作用: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有利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一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④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洋枪队配备新式枪炮,进行西式兵操训练。这些军事改造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重要内容。标志着中国军队从旧式陆军到新军的过渡和转型。
一、洋务运动
5.内容
一、洋务运动
5.内容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筹建新式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北洋海军,驻防环渤海地区(旅顺、烟台等)
福建海军,驻防厦门、马尾
驻防于广东沿海
南洋海军,驻防江浙及长江口
“定远”号铁甲舰
“镇远”号铁甲舰
清末政府管理全国海军的机构,统一协调指挥,亦称海署。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覆灭。1895年,海军衙门裁撤。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近代工业发展、近代教育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洋务运动缓缓地拉开了中国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近代化的帷幕。”
——蒋洁《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军事近代化
工业近代化
交通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6.结局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近)代化运动。
材料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
湖北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一、洋务运动
材料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创办之初巨大的赢利,促使一些与洋务官员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的官僚、地主、商人纷纷投资近代机器生产,这些商办企业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
洋务运动成功了吗?
材料研读
“我(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洋务运动没有实现求强求富的目标,最终以失败结束!(???)
一、洋务运动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日本……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治标不治本;布新而不除旧
二、边疆危机之东南---美、日侵略台湾
1.美国侵略台湾
19世界中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东南海疆(台湾)首先面临外国威胁。美国觊觎台湾。19世纪60年代,美国借口“罗佛号”事件,两次派遣海军陆战队到台湾南部登陆,从而进犯台湾。
罗佛号事件
1867年,美船罗佛号在台湾南部失事,船上的十余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事后,美国派其东印度舰队司令贝尔进犯,陆战队登陆后被高山族人民击退,指挥官被击毙。
贝尔
美国侵略台湾未果,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二、边疆危机之东南---美、日侵略台湾
2.日本侵略台湾
日本侵略台湾以琉球事件为借口。
琉球自明初起,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1871年,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4名琉球渔民被杀,史称“琉球事件”。此后,日本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向清政府提出交涉,清政府强调台湾与琉球均为中国“属土”,与日本无关。
台湾
1874年5月,日本派遣3000人在台湾南部登陆,发动侵台战争,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命福州船政局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军赴台,布置防务,在英、美等国“调停”下,从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10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1879年,日本趁清政府与沙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机,出兵占领琉球,废琉球国王,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清政府拒绝承认日本吞并琉球。
1874年侵台日军在台湾留影
二、边疆危机之西北---收复新疆
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占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和北疆部分地区。英、俄两国无视中国主权,支持阿古柏侵略,俄国还于1871年出兵占领伊犁地区。阿古柏和英、俄两国的侵略,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抗。
面对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同时出现的严重危机,清政府内部发生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争论。
新疆不复,于肢体无伤;海疆不防, 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李鸿章“海防论”
李鸿章提出放弃新疆的主张,认为新疆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收复与守卫新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他看来,应优先加强海防建设,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从海上入侵,对清政府统治核心区域威胁巨大,若将有限资源分散到塞防,可能导致海防力量不足,无法抵御列强从海上的进一步侵略。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左宗棠“塞防论”
左宗棠深刻认识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保卫蒙古的重要屏障,而蒙古又直接关系到京师的安全。若新疆被外敌侵占,蒙古将失去缓冲,京师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左宗棠从国家整体安全和领土完整的高度出发,主张必须收复新疆,巩固塞防。
VS
海防、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
1.背景
二、边疆危机之西北---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过程
人物扫描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创办福州船政局、兰州机器局等洋务企业。统率清军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后,又整军备战,成为收复伊犁谈判的坚强后盾。收复新疆后,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并主持善后工作,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边疆危机之西北---收复新疆
2.过程
随后,清政府通过艰难的外交谈判,收回被俄国侵占的伊犁大部分地区,但割占霍尔果斯河以西1万多平方千米土地,并付出大量赔款。
中俄就伊犁问题交涉,清政府先后派崇厚、驻英法公使曾纪泽赴俄谈判。俄国肆意要挟,左宗棠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清军士气亦为之一振。俄国最终在谈判桌上让步,双方签订《中俄伊犁改订条约》俄国归还伊犁,但仍攫取不少利益。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杨昌浚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1884年,清政府改称西域为“新疆”,建立新疆行省。
3.管理
4.意义
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二、边疆危机之西南---中法战争
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越南后,又将矛头指向中国。驻扎在中越边境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应越南邀请,率部助越抗法,多次取得重大胜利。清政府后来也应邀派军队入越抗法。1883年12月,法国对驻守越南北部的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1.背景
越南在历史上长时间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元朝时正式册封越南陈朝君主为安南国王,宗藩关系上得以确立,安南国王的继立必须经过中原王朝同意,明永乐时期,越南曾一度被明朝占有,成为地方布政司。宣德时期越南反明,二次自立,宗藩关系恢复,这一宗藩关系一直维持到清朝,嘉庆册封阮朝君主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从此安南改称为越南。法国侵略越南,于是向清政府求救。
二、边疆危机之西南---中法战争
2.过程
1884年8月,闯入福建闽江口马尾的法国舰队在司令孤拔率领下,对中国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仓促应战,大部分军舰被击沉,马尾船厂遭到严重破坏。
福建水师主力舰多为国产木壳船(如“福星”号),吨位小、火力弱,而法军舰队配备铁壳巡洋舰(如“窝尔达”号),主炮口径、航速均占优。
李鸿章对外退让妥协政策的影响下,深恐得罪侵略者,严禁水师“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福建水师被迫“坐以待毙”。
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各自为政,马尾海战时南洋、北洋均未派舰支援,暴露清廷海军缺乏统一指挥体系。
马尾海战清军为什么惨败?
装备落后
政策失误
各自为政
二、边疆危机之西南---中法战争
2.过程
1884年,法军占领台湾基隆,进犯淡水。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反击,取得胜利。法国舰队只 得对台湾进行海上封锁。法军还袭扰浙江镇海,被中国守军击退,孤拔被击伤毙命。
人物扫描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他出身农家,年少时弃学贩卖私盐,后投身军旅,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一路升迁至直隶提督,是淮军的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法战争爆发后,刘铭传奉旨赴台督办台湾军务。他积极布防,巧用谋略,多次击退法军,成功保卫了台湾。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成为首任巡抚。他大力推行新政,编练新军,加强海防;修建铁路,发展近代交通;开办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还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在他的努力下,台湾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刘铭传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台湾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功绩永载史册,深受两岸人民敬仰,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二、边疆危机之西南---中法战争
2.过程
1885年初,法军攻陷越南北部的谅山,并进犯中越边境的镇南关。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守军将士冲向敌阵,一举击溃敌人,取得镇南关大捷,并收复谅山等地,扭转了战局。
二、边疆危机之西南---中法战争
3.结果
正当中越两国抗法斗争即将取得胜利时,清政府派李鸿章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同意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国以后修筑铁路要同法国人“商办”等条件。从此,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国云南、广西。
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
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
③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
④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
⑤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二、边疆危机之西南---中法战争
3.结果
1885年,清政府撤销台湾府,建立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台湾建省,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地位,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危机不断,清政府努力自救的同时也逐步意识到国防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最终无力回天,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边疆危机
应对
刺激
新式工业
新式教育
新式陆海军
美日侵台
中法战争
海防、塞防之争
工业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
边疆管辖加强
国防意识提升
中国:内忧+外患
西方:资本主义化潮流
左宗棠收复新疆
洋务运动
课堂小结
1.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他们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以及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企业。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实现国家富强 D.引进西方技术
B
练习巩固
2.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各个阶级、阶层的探索都不约而同地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其中洋务运动借鉴的是西方( )
A.军事和工业技术 B.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
C.民主共和制度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A
3.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官方译书局,主要译介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甲午战争之后,译介的侧重点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这一转向反映出( )
A.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B.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C.西方列强文化输出方式的变化 D.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A
练习巩固
4.有人评论洋务运动是“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握旧物”;“新其貌,而不新其心。”对这一评价的正确理解是,洋务运动( )
A.挽救了国家的颓势 B.局限于军事和生产技术层面
C.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D.所办企业皆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5.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企图侵略中国
D
练习巩固
6.对联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花甲西征平叛乱,收复新疆保边境;古稀南下抗外敌,兴办洋务振国威。”这幅对联描述了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C
7.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法国军舰闯入马尾军港,对清军发动突然袭击……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此战争中全军覆没的海军是( )
A.南洋海军 B.北洋舰队 C.福建水师 D.广东海军
C
练习巩固
8.中法战争推动中国军事技术融入全球体系。期间,清军装备已非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弓箭刀矛”,而是普遍使用后膛枪炮。镇南关大捷中,楚军、淮军等部队凭借新式武器与战术重创法军。据此可知( )
A.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大获全胜 B.清军装备在当时已领先世界
C.中法战争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D.清廷国防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