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课 堂 导 入
创造历史的豪情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不仅打碎了一个旧世界,而且建立了新中国,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接下来是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不断探索——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 毛泽东《大浪淘沙 北戴河》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召开背景
经济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治上——1954年宪法颁布,人民当家作主基本实现;
外交上——万隆会议后,打破西方的孤立和封锁;
思想上——苏共二十大启示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1956年2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第一次公开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个拜”造成的恶果。中共中央对此十分重视,书记处、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在这些会议上,中共“以苏为鉴”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毛泽东当时多次指出:苏共二十大“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又说“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样迷信了。”
——摘编自王保贤《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与苏共二十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②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③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后来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内容:
①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②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
③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
④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地位:
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知识链接】 整风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随后展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执政的共产党开展的一次意在扩大民主,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次尝试活动。然而,在不到 40 天的时间里,运动却发生了重大转折,转向反击所谓资产阶级右派的严重斗争。最终的结果背离了整风的最初的目标。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知识链接】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但反右派斗争严重的扩大化,成为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内容的“左”倾理论逐渐形成的起点,导致了对知识分子的分析和政策的变化,破坏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促使了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左”倾思想的滋长和发展。
1957年国庆游行中的反右标语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总路线
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探索失误
(2)“大跃进”运动
1958年8月,中央提出钢产量要比1957年要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运动。“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放卫星、“浮夸风”盛行。
材料三: 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其中,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湖北麻城县建国农业一社早稻亩产36956斤,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中稻亩产130434斤10两4钱。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
全民大炼钢铁
材料四: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到严重削弱,生产大幅度下降。1960年比1957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8%;农业不能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粮食、油料、原料等农产品。
——吴金余《如何理解“大跃进”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探索失误
(2)“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人力、物力巨大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犯了“左”倾冒进错误。
材料五: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探索失误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国很快形成了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
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权力过分集中,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犯了“左”倾错误。
人民公社准军事化,列队下地生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探索失误
(4) 三年经济困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材料六:根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所编《中国灾情报告》披露的资料,1960年春荒期间,全国共有1.2亿人口忍饥挨饿,其中山东省3100万人,河北、四川各有2000万人和1500万人。迄至当年5月,北京市粮食库存仅有7天余量,天津只剩10天的库存,而上海已经见底。辽宁省10个主要城市也只有8天的存粮。12月底,国家统计局对市场情况作出了分析报告:1-10月累计,粮食收购量比1959年同期下降34%,食油下降42%,生猪下降31%,棉花下降23%。到1960年9月,各地凭票供应的商品已达30余种。这年的粮食产量,根据1961年的核实,只有2870亿斤,比1957年的3900亿斤下降了26.4%,基本退回到了1951年的水平。
——夏明方、康沛竹《三年自然灾害——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中国大饥荒》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政策调整
(1)表现: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
“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
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2)结果: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
复辟。
60年代前期,在“左”的阶级斗争方针指导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愈演愈烈。姚文元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挑起对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这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政治批判,不但造成学术界的不平和党内更大的意见分歧,而且导致中共北京市委的垮台和彭真的被打倒,最终导致毛泽东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作出灾难性的估计,决心要重新发动一场革命,以揪出“中国的赫鲁晓夫”。“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由此点燃。
——摘编自刘勇、高华民:《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中》
二、“文化大革命”
2.过程
“文革”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
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66年夏→1967年初→1969年4月→1970-1971年→1972和1975年→1976年9月→1976年10月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与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发生。
二、“文化大革命”
3.认识
“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毛泽东对于这场运动的发动,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第一,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黑暗面”作了极端夸大的错误估计,甚至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第二,对怎样消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黑暗面”,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方法: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办法,放手发动群众,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对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一个总解决。从这种错误认识出发,形成了他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943.7亿元,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就
(2)科技和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核国家。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就
(3)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人造天河——红旗渠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1958年,毛泽东来参加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就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屠呦呦科研团队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为我国的生命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就
(5)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中日正式建交。
“乔”的笑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3.影响
1956——1976这二十年的发展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趋势
发
展
趋
势
时间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恢复
一五计划
发展
“大跃进”
困难
下滑
调整
快速发展
1949 1952 1956 1958 1962 1966 1972 1975 1976 1978
明显好转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合作探究】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启示
启示一: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启示二: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适应;
启示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加强民主法制;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启示四: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做保障。
失误探索
成功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年
中共八大
1956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成功探索
失误探索
原因
成就:工业、科技、农业、教育与医疗、外交
伟大的建设成就
——
原因、过程、认识
影响及启示
政策调整
课堂小结
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