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9.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2 12: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课堂导入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2)特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3)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性质,而《共同纲领》不仅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新中国的性质,同时还给新中国规定了政权机关、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共同纲领》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建国初期的施政方针。所以,《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想一想】为什么说《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③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注:上图为视频““【知识解析】开国大典彩色修复完整版
(上)”和“【知识解析】开国大典彩色修复完整版(下)”截图,
如需使用,请插入视频。
选择播放视频“【知识解析】开国大典彩色修复完整版(上)”和“【知识解析】开国大典彩色修复完整版(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完全结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要求解放军全体指战员: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土地改革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
①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重要步骤(举措);
②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③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四条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第九条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及其他农村社会阶级成分的合法定义,另定之。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选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
【想一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和改革相比,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有何特点?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特点:
①目的上,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工业化开辟道路(以往土地改革主要是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支援革命,保证革命胜利);
②政策上,保护富农经济,保护工商业(保护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
③范围和规模上,除少数民族地区外的新解放区,有三亿多农民分到土地(以往最多的一次是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合作探究】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理解:
①(反帝)反封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
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有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才能彻底推倒封建主义(制度),完成反封建任务;
③要解放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巩固工农联盟,也只有通过土地改革。所以,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3.稳定物价
(1)平抑物价
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过程:银元之战,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解决。米棉之战,用经济手段解决。
(2)统一财经
原因:使物价初步稳定,只是治标,要想从根本上稳定市场和物价,恢复和发展生产,必须解决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物资供求平衡的问题。
措施: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意义: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政权得到巩固;为有计划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材料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4.抗美援朝
(1)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同时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美军在仁川港登陆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4.抗美援朝
(2)过程:
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板门店签字仪式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4.抗美援朝
(3)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知识小结】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两极格局形成。
(2)内容: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结果:
迎来一次建交高潮,按照“一边倒”的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在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影响
积极影响
政治上:为新中国得到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作用。
经济上: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援助支持.
军事上:为挫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包围提供了坚强后盾
消极影响
为维护同盟,在国家利益上不得不部分地向苏联作出违心让步;影响和限制中国同美国等西资国家经济交流,不利中国经济建设。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6月,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周恩来总理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2)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因美国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3)亚非会议: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 周 恩 来 年 谱(1949—1976)上卷》
【想一想】周总理所说的“同”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异: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求同”:共同的反对殖民主义、谋求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的愿望。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建设道路。
万隆会议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4)建交: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建国初期部分建交国家及时间
国名
时间
国名
时间
前苏联
1949.10.3
越南
1950.1.18
保加利亚
10.4
印度
4.1
罗马尼亚
10.5
印度尼西亚
4.13
朝鲜
10.6
雅典
5.9
匈牙利
10.6
丹麦
5.11
波兰
10.7
缅甸
6.8
蒙古国
10.16
瑞士
9.14
阿尔巴尼亚
11.23
列支敦士登
9.14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想一想】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依据)及其历史意义。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背景(依据):
①遵循联合国宪法的宗旨和原则;②《共同纲领》规定的外交原则;③毛泽东主席宣告的建交原则;④中印两国政府举行谈判的外交实践。
历史意义:
① “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③推动中印、中缅关系的发展;④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工业化的初步建立
①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化三改”)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①成就:
新建飞机制造、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中西部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结果: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工业化的初步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
①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②内容:
农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按照农业方式实现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到1956年全部完成。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工业化的初步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
③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④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工业化的初步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1)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就全国范围来说,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因此,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20次会议毛泽东讲话
①背景
1952年国庆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时间、地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想一想】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意义?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 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56年党的八大,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④意义:
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中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到2014年底,全区(西藏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
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一化”
“三改”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国内经济
政治条件
国际形势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知识小结】
课堂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
意义: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土地改革:背景、过程、影响
稳定物价:原因、措施、结果
抗美援朝:背景、过程、影响
外交方针
参加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堂小结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