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巨大成就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综合国力概念
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填写
时 期 时代特点 科技成就 重大工程建设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21世纪初 (至2011年)
2.综合国力提升表现
(1)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工业总产值达6万多亿元,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1990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1)我国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2000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
(2)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1)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2)1999年“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1)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国家战胜非典疫情(2003年),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2008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
(2)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3)人民生活: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1)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
(2)“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想一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图表显示出的历史现象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 农民收入/元 家庭经营收入 工资性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4.4
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2 160 1 466 67.9 574 26.6 120 5.6
2003 2 622 1 541 58.8 918 35 163 6.2
——《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现象: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且收入结构趋向多元。
出现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乡镇企业的大量创办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结合所学,分小组讨论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巨大
成就的原因。
主要原因:
① 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 坚持党的领导;
④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⑤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⑥ 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小组合作探究1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构想提出及其内涵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三十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当然,再打三十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究竟以早日和平解决较为妥善。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
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香港、澳门问题解决
(1)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2)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香港、澳门问题解决
(4)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促进港澳经济社会的发展
①中央政府依法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
中央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绩。
②深化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
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促进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货物、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实现了港澳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扩大人民币在香港、澳门业务,推动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海峡两岸关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1)目的: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依据: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
(4)成效:
①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
正常化;
②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
(3)内容:
中国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 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1)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
这一时期,我国向国际社会提出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 …… 倡导并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展现了中国为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的诚意、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简史》
汤因比的最后呐喊
——未来属于中国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 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2)同美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2001年,美国战机在中国南海空域挑衅,发生了撞机事件。面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野蛮暴行和在双边关系中挑起的种种事端,中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1999年5月9日,广州各大高校学子们
走上街头抗议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1999年5月8日下午,北京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前高举抗议书,抗议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
1999年5月8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使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正在使馆中工作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不幸牺牲,同时炸伤数十人,使馆馆舍严重损毁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 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3)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
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参与创建或参加的部分国际组织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 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4)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各个领域的活动
①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0年9月7日,在中国倡议下,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中、美、俄、英、法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联合国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②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0年9月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常任理事国首脑会议在纽约举行
2001年10月21日 亚太经合组织(APEC)
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3.进入21世纪(到2011年):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1)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
(2)大国关系: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2003年,中国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经贸合作迅速发展;
(3)周边关系取得突破:2002年11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相关国家在南海开展务实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2008年5月,胡锦涛访问日本,两国领导人共同发表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2012年9月,针对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 的声明》和《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并通过常态化执法巡航等措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实施管理,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3.进入21世纪(到2011年):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4)通过多边舞台,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②从2009年开始,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③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及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示意图(迄2018年)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想一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1)对东南亚的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等五项基本原则。
课堂小结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巨大成就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综合国力概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一国两制”与
祖国统一大业
综合国力提高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
构想提出及其内涵
香港、澳门问题解决
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进入21世纪(到2011年):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课堂小结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排除万难,共克时艰。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