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中央集权(24张PPT)(微课课件+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视频)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中央集权(24张PPT)(微课课件+微课教学设计+微课视频)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6 23:28:53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中央集权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印度 泰姬陵中国长城 “此事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
走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
路,是正确的、必要的。”
——张传玺中央集权授


程 中央集权:地方各级政府服从于中央,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是地方分权的对称。
——维基百科 定 义
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定 义郡县制的诞生二、案例:秦朝全国分为36个郡郡县制的内容郡

制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划分标准以血缘为基础以地域为基础官员任免 世袭,有封地中央任免、派遣
无封地军队派遣诸侯王调遣中央掌控军队
权力范围高度自治
独立性较大 行政管理权,
绝对服从中央合作探究地方权力中央权力集中秦朝权力结构示意图中央集权三、案例反证:西汉郡国并行制三、案例反证:西汉三、案例反证:西汉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三、案例反证:西汉 推恩令三、案例反证:西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趋势图秦朝朝代中央集权四、评 价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2、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四、评 价2、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四、评 价3、过度的集权会束缚地方发展四、评 价以史为鉴有扬有弃与时俱进感谢聆听东莞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中央集权
知识点来源
□学科: 历史 □年级: 初一 □教材版本: 北师大
□所属章节:七上第三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PPT 录屏软件
设计思路
1、 以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续一事导入,设疑激趣,引出“中央集权”。
2、给出维基百科中“中央集权”的定义,区别“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明确学习目标,做好知识铺垫。
以秦朝为案例分析“中央集权”的内涵。
为用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的事例来反证中央集权的必要性。进而引出“推恩令”。
谈古论今,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中央集权。
反思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央集权”的概念,知道秦朝的中央集权,了解汉朝的中央集权。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填写表格理解中央是如何集权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比较学习法,认识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到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央集权概念
难点:中央集权概念
教学过程
一、定义
【展示图片】长城、空中花园、泰姬陵、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提出问题】这四国中,只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续至今,其他三国的文明都在传承过程中中断了,原因何在?
【设计意图】激趣设疑
【出示材料】北大历史教授张传玺的一段话
“此事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走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必要的。”——张传玺《这样评价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不妥》
【过渡】在张传玺教授看来,中华文明的传承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居然有这么大的能耐
【出示材料】维基百科上“中央集权”的定义:
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各级政府服从于中央,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是地方分权的对称”。——维基百科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中央集权”的概念做到大致心中有数。
【出示示意图】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专制主义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设计意图】中学历史课本上,通常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相提并论,这里对两者进行区别,界定这次微课的范围,只讲中央集权,不谈专制主义。
二、案例剖析——秦朝
【出示材料】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
【设计意图】介绍秦朝采取郡县制的背景原因。
【出示地图】秦朝将全国分为36个郡
【出示郡县制示意图】中央政府下设郡,郡的长官叫郡守,郡下面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者县长;县下面有乡、里。
【设计意图】示意图动态演示利于学生直观认识郡县制。
【出示表格】郡县制和分封制对比表格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标准
以血缘为基础
以地域为基础
官员任免
世袭,有封地
中央任免,无封地
军队派遣
诸侯王调遣
中央掌控
权力范围
高度自治,独立性较大
行政管理权,服从中央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出示示意图】动态演示秦朝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理解秦朝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财权、军权以及人事任免等权集中到了中央,即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了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
【过渡】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此后,该制度被历代沿用,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幅员辽阔的封建国家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可以用西汉来这个反证。
三、案例反证——西汉
【出示材料】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汉书》
【设计意图】介绍汉初将秦朝的“郡县制”改为“郡国并行”制的背景原因。
【出示地图】汉初郡国并行地图
【过渡】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征收赋税,任免官吏、蓄养军队等政治、经济大权。随着权力的增长,诸侯王也日益骄横,“不听天子诏”,“出入拟于天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汉初有深刻见解的政论家贾谊对这一态势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
【出示材料】“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汉书·贾谊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细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郡国并行制给西汉带来的危害。为接下来汉武帝的“推恩令”提供铺垫。
【过渡】那么西汉是怎么解决地方问题的呢?比较关键的一步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
【出示示意图】用两个饼状图表示推恩前以及推恩后的情况。
推恩之前,王国由嫡长子继承,推恩后,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可分得一块封地,成为侯国,侯国归中央直接管辖,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最终无力同中央抗衡。
【出示示意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趋势图:秦朝建立,汉初衰弱、汉武帝加强、唐代藩镇割据又遭削弱,到宋、元、明清,中央集权基本处于集权趋势。
【设计意图】学生从整体上宏观把握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价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出示材料】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马未都的一段话
“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国泰民安,凡朝廷羸弱的,必是内乱不断。新中国成立已65年,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这是我们的幸福。”——马未都《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揭秘》
【设计意图】论从史出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
【展示图片+背景音乐】展示一组汶川大地震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
【出示材料】“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和军队表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事迹让世界瞩目。”——香港中学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和事迹来讲解,更容易引起兴趣和加深记忆。
过度的中央集权必然会束缚地方的发展,使地方失去自由和主动性。
【出示材料】国学大师钱穆的一段话
“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倾向,从某一方面来讲是好的,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凝固的中央,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然而,中国到宋、元、明三朝有过于集权之势,结果使地方政治一步步衰落,成为中国政治上极大一问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设计意图】论从史出
【结语】今天,对中央集权要以史为鉴、有扬有弃、与时俱进。
教学反思

一堂课,如果学生听不懂,即使这堂课再多么的气势恢宏、设计再无可挑剔,那么也是低效的课堂。“中央集权”这一抽象的政治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在这个微课不断改进中,我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把我对“中央集权”概念的思考和较为深刻的理解变成学生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采用通俗易懂的原始材料、细节、地图、表格、示意图以及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央是如何收归地方权力的。
限于时常,这次微课教学环节过于紧凑,对学情的预设是中等偏上的知识储备,上课前最好帮学生做好相关的知识铺垫,比如分封制的内容,适当补充“七国之乱”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