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知道两河流域地理位置以及文明时间延续;
2.史料实证: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实质与历史价值;
3.历史解释: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阅读《汉谟拉比法典》相关法律条文,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4.唯物史观:尝试总结法典的实质,提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5.家国情怀:正确认识两河流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培养国际视野,能够平等看待多元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重难点】
1.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2.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
学习任务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6—7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时空观念)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3.两河流域的其他文明成就,还包括天文历法上的阴历和数学计数法中的60进制。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时空观念】(2024·山东东营中考·17)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下列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分别是
A.古埃及、古巴比伦 B.古印度、古巴比伦
C.古埃及、古罗马 D.古埃及、古希腊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尼罗河流域位于非洲,诞生了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位于西亚,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故选A项;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亚,排除B项;古罗马属于海洋文明,诞生于意大利半岛,排除C项;古希腊也是海洋文明,发源于爱琴海岸边的希腊半岛,排除D项。
2.有一出土于伊拉克巴格达附近的文物,经考古测定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前后,上有楔形文字。请鉴定它应该属于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D.古希腊文明
【答案】B
【解析】题目中提到的文物出土于伊拉克巴格达附近,该地区位于古代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于约公元前3000年发明的文字,公元前2500年前后正处于苏美尔城邦繁荣时期,与题干时间、地点及文字特征完全吻合,故选B项;古埃及文明以象形文字为特征,活动中心在尼罗河流域,与伊拉克的地理位置不符,排除A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使用印章文字,主要分布在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与两河流域无关,排除C项;古希腊文明形成较晚,早期文字为线形文字,且地理范围在巴尔干半岛,与题干信息无关联,排除D项。
3.【唯物史观】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两河流域的人们发明了60进制记数法,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等。这说明
A.文明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 B.亚洲和非洲文明相互借鉴
C.农耕文明遍及亚洲和非洲 D.大河流域的文明最为发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古埃及因尼罗河定期泛滥规律而制定出太阳历。两河流域干旱少雨的环境使得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农业发展,因此产生了“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的60进制。这两个地区文明成就的出现都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故选A项;题目信息没有反映出亚洲和非洲文明相互借鉴,排除B项;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发展不能反映农耕文明遍及亚洲和非洲,排除C项;题目信息不能证实大河流域的文明最为发达,排除D项。
学习任务二、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7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公元前18世纪,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统一事业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是汉谟拉比。
2.统一后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国王实行什么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唯物史观)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下列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两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B.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C.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D.第八代国王穆罕默德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是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两河流域中的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体位置就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两河流域历史悠久,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便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2023·四川资阳中考·10)下图《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刻画的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情景。其反映的政治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权力制衡 C.君权神授 D.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古巴比伦的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谟拉比授予权杖”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从神明那里获得权力,是君权神授的表现,故选C项;天赋人权认为人天生是有生命、自由、财产、平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人与生就有的,不是上帝赐予的,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权力制衡是指在公共政治权力内部或者外部,存在着与权力主体相抗衡的力量,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学习任务三、《汉谟拉比法典》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7-9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直击中考,重点内容:1.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古巴比文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了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史料实证)
(二)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结合8页正文、相关史事和9页课后活动等内容,说说《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1)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2)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三)归纳总结:完成两河流域文明兴衰时间表。
时间 事件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 产生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约公元前24世纪 实现初步统一
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公元前1595年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亚述帝国时期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公元前539年 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消灭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6.(2025·江苏苏州中考·15)这是一部人类早期法典,其序言称法典制定者为“巴比伦之太阳”,并阐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使“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反映了朴素的法律价值观。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答案】A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54年制定的早期法典,他自称“巴比伦之太阳”,序言强调使“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这直接对应题干材料描述,故选A项;《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与巴比伦无关,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和巴比伦没有联系,排除C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拿破仑颁布的,与题干涉及的巴比伦毫无关系,排除D项。
7.【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2025·江西中考·15)《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丈夫是法律承认的无可争辩的一家之主,是妻儿的所有人,甚至他可以典当或出卖他(她)们。由此可知
A.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广泛
C.古巴比伦实行家庭奴隶制度 D.《汉谟拉比法典》源远流长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和“丈夫是妻儿的所有人”表明古巴比伦社会家庭内部家长对成员和奴隶拥有绝对控制权,这直接体现了家庭奴隶制度,即奴隶作为家庭财产被支配,故选C项;君主专制指国王集权统治,材料仅描述家庭权力,未涉及国家政治结构,排除A项;法典内容广泛需多条文证明,材料只引家庭规定,不足以推断整体广度,排除B项;“源远流长”强调历史流传久远,材料未提及时长或影响,排除D项。
8.【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这一法条的作用是
A.歧视理发行业 B.尊重奴隶的地位
C.维护社会公平 D.维护奴隶主利益
【答案】D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剃去奴隶标识的理发师需断指,其核心是保护奴隶主的财产权,因奴隶作为私有财产,标识被毁可能使其逃脱,损害奴隶主利益,故选D项;该法条针对的是行为后果而非职业本身,无证据表明贬低理发行业,排除A项;法典强化奴隶主对奴隶的控制,奴隶无人身权利,未体现对其地位的尊重,排除B项;法典维护等级制度下的奴隶主特权,而非社会整体公平,排除C项。
9.【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在《汉谟拉比法典》正文的282条中,涉及借贷和租赁的有100余条;另外,法典中有关“塔木卡”(大商人)的条款多达35条。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商品经济活跃 B.奴隶买卖发达 C.法律等级森严 D.宣扬君权神授
【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汉谟拉比法典》中大量条款涉及借贷、租赁和商人活动,如“借贷和租赁100余条”“塔木卡条款35条”,说明法典重视规范商业行为,反映出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需要法律调节交易关系,故选A项;法典未提及奴隶交易的具体规则,奴隶买卖发达缺乏直接依据,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条款而非社会等级划分,不能体现法律等级森严,排除C项;君权神授多体现在法典序言或政治条款中,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
10.古巴比伦王国留下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对“照亮了当时的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B.内容非常的丰富
C.充分保障了人民利益 D.维护奴隶主利益
【答案】A
【解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以法律形式规范社会行为,如婚姻、借贷等,明确权利与义务,减少纠纷,促进社会有序运转,故选A项;材料强调法律对社会各领域的规范作用,而非单纯列举内容多样性,排除B项;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如“以眼还眼”原则存在阶级差异,普通民众权益受限,排除C项;法典确实维护奴隶主利益,但题干中“照亮社会”侧重法律对社会的整体规范功能,而非直接体现阶级属性,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5—2026 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知道两河流域地理位置以及文明时间延续;
2.史料实证: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实质与历史价值;
3.历史解释: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阅读《汉谟拉比法典》相关法
律条文,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4.唯物史观:尝试总结法典的实质,提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5.家国情怀:正确认识两河流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培养国际视野,能够平等看待
多元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重难点】
1.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2.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
学习任务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6—7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这
里的两河指的是西亚的 河与 河,两河流域又被称
为 。(时空观念)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被称为 文字。
3.两河流域的其他文明成就,还包括天文历法上的 和数学计数法中的 进制。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时空观念】(2024·山东东营中考·17)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
域产生的。下列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分别是
第 1 页 共 4 页
A. 古埃及、古巴比伦 B.古印度、古巴比伦
C.古埃及、古罗马 D. 古埃及、古希腊
2.有一出土于伊拉克巴格达附近的文物,经考古测定时间为公元前 2500 年前后,上有楔形
文字。请鉴定它应该属于
A. 古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D. 古希腊文明
3.【唯物史观】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制定了每年 365 天的太阳历,把一年分为
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两河流域的人们发明了 60 进制记数法,用于测量土地、计
算粮食产量等。这说明
A. 文明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 B.亚洲和非洲文明相互借鉴
C.农耕文明遍及亚洲和非洲 D. 大河流域的文明最为发达
学习任务二、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7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基础构建:1.公元前 18 世纪,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统一事业的古巴比伦王
国的国王是 。
2.统一后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制国家;国王实行什么制度:
制度。(唯物史观)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下列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 两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B.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C.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D. 第八代国王穆罕默德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5.【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2023·四川资阳中考·10)下图《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
雕刻画的是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的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情景。
其反映的政治思想是
第 2 页 共 4 页
A. 天赋人权 B. 权力制衡 C.君权神授 D.君主立宪
学习任务三、《汉谟拉比法典》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7-9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重点内容:1.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法典》,
它是古巴比文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了人类社会的 传统源远流长。(史料
实证)
(二)基础构建:1.结合 8 页正文、相关史事和 9 页课后活动等内容,说说《汉谟拉比
法典》的相关内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1)法典严格保护 的利益;
(2)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 经济在古巴
比伦比较活跃。
(三)归纳总结:完成两河流域文明兴衰时间表。
时间 事件
约从 年起 产生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约公元前 24 世纪 实现初步统一
公元前 世纪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公元前 1595 年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亚述帝国时期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公元前 539 年 新巴比伦王国被 帝国消灭
第 3 页 共 4 页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6.(2025·江苏苏州中考·15)这是一部人类早期法典,其序言称法典制定者为“巴比伦之
太阳”,并阐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使“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反映了朴
素的法律价值观。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7.【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2025·江西中考·15)《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男性家长对奴
隶有生杀予夺之权:丈夫是法律承认的无可争辩的一家之主,是妻儿的所有人,甚至他
可以典当或出卖他(她)们。由此可知
A. 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广泛
C.古巴比伦实行家庭奴隶制度 D.《汉谟拉比法典》源远流长
8.【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
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这一法条的作用是
A. 歧视理发行业 B.尊重奴隶的地位
C.维护社会公平 D. 维护奴隶主利益
9.【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在《汉谟拉比法典》正文的 282 条中,涉及借贷和租赁的有 100
余条;另外,法典中有关“塔木卡”(大商人)的条款多达 35 条。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 商品经济活跃 B. 奴隶买卖发达 C.法律等级森严 D.宣扬君权神授
10.古巴比伦王国留下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
贷等多个方面,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对“照亮了
当时的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B.内容非常的丰富
C.充分保障了人民利益 D. 维护奴隶主利益
第 4 页 共 4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知道两河流域地理位置以及文明时间延续;
2.史料实证: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实质与历史价值;
3.历史解释: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阅读《汉谟拉比法典》相关法律条文,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4.唯物史观:尝试总结法典的实质,提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5.家国情怀:正确认识两河流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培养国际视野,能够平等看待多元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重难点】
1.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2.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
学习任务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6—7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两河指的是西亚的 河与 河,两河流域又被称为 。(时空观念)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被称为 文字。
3.两河流域的其他文明成就,还包括天文历法上的 和数学计数法中的 进制。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时空观念】(2024·山东东营中考·17)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下列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分别是
A.古埃及、古巴比伦 B.古印度、古巴比伦
C.古埃及、古罗马 D.古埃及、古希腊
2.有一出土于伊拉克巴格达附近的文物,经考古测定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前后,上有楔形文字。请鉴定它应该属于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D.古希腊文明
3.【唯物史观】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两河流域的人们发明了60进制记数法,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等。这说明
A.文明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 B.亚洲和非洲文明相互借鉴
C.农耕文明遍及亚洲和非洲 D.大河流域的文明最为发达
学习任务二、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7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基础构建:1.公元前18世纪,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统一事业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是 。
2.统一后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制国家;国王实行什么制度:
制度。(唯物史观)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下列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两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B.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C.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D.第八代国王穆罕默德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5.【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2023·四川资阳中考·10)下图《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刻画的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情景。其反映的政治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权力制衡 C.君权神授 D.君主立宪
学习任务三、《汉谟拉比法典》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7-9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重点内容:1.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法典》,它是古巴比文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了人类社会的 传统源远流长。(史料实证)
(二)基础构建:1.结合8页正文、相关史事和9页课后活动等内容,说说《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1)法典严格保护 的利益;
(2)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 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三)归纳总结:完成两河流域文明兴衰时间表。
时间 事件
约从 年起 产生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约公元前24世纪 实现初步统一
公元前 世纪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公元前1595年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亚述帝国时期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公元前539年 新巴比伦王国被 帝国消灭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6.(2025·江苏苏州中考·15)这是一部人类早期法典,其序言称法典制定者为“巴比伦之太阳”,并阐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使“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反映了朴素的法律价值观。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7.【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2025·江西中考·15)《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丈夫是法律承认的无可争辩的一家之主,是妻儿的所有人,甚至他可以典当或出卖他(她)们。由此可知
A.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广泛
C.古巴比伦实行家庭奴隶制度 D.《汉谟拉比法典》源远流长
8.【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这一法条的作用是
A.歧视理发行业 B.尊重奴隶的地位
C.维护社会公平 D.维护奴隶主利益
9.【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在《汉谟拉比法典》正文的282条中,涉及借贷和租赁的有100余条;另外,法典中有关“塔木卡”(大商人)的条款多达35条。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商品经济活跃 B.奴隶买卖发达 C.法律等级森严 D.宣扬君权神授
10.古巴比伦王国留下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对“照亮了当时的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B.内容非常的丰富
C.充分保障了人民利益 D.维护奴隶主利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