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任务型教学】第3课 古代印度【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任务型教学】第3课 古代印度【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1 10:46: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第3课 古代印度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及其传播。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古代印度示意图》,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分析归纳大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相同点;
2.史料实证:借助哈拉帕等考古遗址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情况;
3.历史解释:通过对种姓制度目的和特点的学习,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4.唯物史观: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等级制度;
5.家国情怀:通过对亚非文明古国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分析,认识亚非古代文明形成的原因,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重难点】
1.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难点: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10—12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指的是今天亚洲的 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河流域。对古代印度文明来说,最重要的两条大河分别是 河与恒河。(时空观念)
2.完成古代印度文明兴衰时间表。(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阶段
公元前23—前18世纪 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
公元前1500年左右 人入侵,出现许多小国家 兴起阶段
公元前324年—前187年 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鼎盛时期
多次遭到外族入侵 衰落阶段
3.世界上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 ,是古代 人的发明。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史料实证】研究“古代亚非历史”时,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纪录片《遗失的金字塔》 B.摩亨佐·达罗遗址
C.书籍《汉谟拉比法典》 D.少儿读物《中国神话传说》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考古学家在摩亨佐·达罗遗址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和大量农作物如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棉花等,还在遗址中发现了纺锤、纺轮以及染缸。从材料中可以得知
A.此地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B.该文明发源于海洋沿岸
C.该地农业和手工业发达 D.此地出现君主专制国家
3.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十个计数符号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从左往右书写。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
A.中国 B.古罗马人 C.古印度人 D.阿拉伯人
学习任务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12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的严格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
2.完成种姓制度档案。
等级 名称 掌握权力(从事职业) 代表(备注)
第一等级 掌管 宗教人士
第一等级 掌管 和 、贵族
第一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农民、牧民、商人
第一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不可接触者” 达利特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种姓制度的典型特点是:各等级之间 ,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 通婚。
4.【历史解释】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等级制度。(唯物史观)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8)《婆罗门法典》规定:人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这一规定表明其反映的制度
A.注重平等 B.结构复杂 C.内容单一 D.等级森严
5.(2024·江苏无锡中考·18)古印度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各等级任务不同,婆罗门祈祷,刹帝利作战,吠舍劳作,首陀罗从事不洁工作。这一制度是
A.种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庄园制度 D.行会制度
6.【史料实证】“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大唐西域记》中记录的是
A.中国的分封制度 B.埃及的法老制度
C.印度的种姓制度 D.雅典的民主制度
学习任务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13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完成佛教档案。
名称 佛教 创始人 (释迦牟尼)
创立时间 公元 世纪 创立地点 古代印度( 洲)
主张 :反对婆罗门特权;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传播 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 西传:古印度、中亚、中国 、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 南传:古印度、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
影响 对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的开凿都与之有关 对世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二)归纳总结:1.阅读课本14页,课后活动完成1。
2.阅读课本14页课后2,结合所学,完成下面的四大文明古国大案。
文明古国 中国 (夏商周时期) 古代埃及 古代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古代印度
地理位置 东亚(亚洲) 洲西北角 亚(亚洲) 亚(亚洲)
重要河流 黄河、长江 河 两河: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河、恒河
文明性质 大河流域农耕文明(大河文明)
文明成果 青铜器 甲骨文 天文历法医学 象形文字 太阳历 《 法典》 楔形文字 60进制 阿拉伯数字 教
社会性质 奴隶社会
重要制度 世袭制 分封制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 (法老) 君主专制 (国王) 制度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7.《西游记》是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书中描述的“如来佛”无所不能,法力无边,其原型来自于哪一历史人物?
A.释迦牟尼 B.耶稣 C.穆罕默德 D.阿育王
8.(2023·湖南岳阳中考·13)九年级某学生在学习世界三大宗教时,写下了“乔达摩·悉达多”“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课堂笔记。他正在学习的宗教最有可能是
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9.(2022·贵州毕节中考·9)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古印度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A.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神仙方术 B.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
C.将长期遭受苦难的犹太人解脱出来 D.解决水源与牧场的资源之争
10.【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2024·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中考·12)如图列举了四大文明古国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据此可知,人类早期文明具有
A.开放性 B.交融性 C.多样性 D.包容性
11.(2024·山东滨州中考·17)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位于北纬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区域适合
A.农业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贸易 D.发展手工业
12.(2024·山东枣庄中考·18)如表是小澍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做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金字塔 佛教 楔形文字 种姓制度 阿拉伯数字 《汉谟拉比法典》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5—2026 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第 3 课 古代印度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及其传播。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古代印度示意图》,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分析归纳大河流域古代文
明的相同点;
2.史料实证:借助哈拉帕等考古遗址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情况;
3.历史解释:通过对种姓制度目的和特点的学习,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4.唯物史观: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等级制度;
5.家国情怀:通过对亚非文明古国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分析,认识亚非古代文明形成的原因,形成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重难点】
1.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难点: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 10—12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指的是今天亚洲的 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
早出现于 河流域。对古代印度文明来说,最重要的两条大河分别是 河与恒河。(时空观念)
2.完成古代印度文明兴衰时间表。(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阶段
公元前 23—前 18 世纪 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
公元前 1500 年左右 人入侵,出现许多小国家 兴起阶段
公元前 324 年—前 187 年 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鼎盛时期
多次遭到外族入侵 衰落阶段
3.世界上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 ,是古代 人的发明。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史料实证】研究“古代亚非历史”时,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纪录片《遗失的金字塔》 B. 摩亨佐·达罗遗址
C. 书籍《汉谟拉比法典》 D.少儿读物《中国神话传说》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考古学家在摩亨佐·达罗遗址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和大量农作物如大麦、小麦、
豆类、芝麻、蔬菜、棉花等,还在遗址中发现了纺锤、纺轮以及染缸。从材料中可以得知
第 1 页 共 4 页
A.此地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B. 该文明发源于海洋沿岸
C. 该地农业和手工业发达 D.此地出现君主专制国家
3.阿拉伯数字由 0,1,2,3,4,5,6,7,8,9 十个计数符号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
右从左往右书写。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
A.中国 B.古罗马人 C. 古印度人 D. 阿拉伯人
学习任务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 12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的严格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
2.完成种姓制度档案。
等级 名称 掌握权力(从事职业) 代表(备注)
第一等级 掌管 宗教人士
第一等级 掌管 和 、贵族
第一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农民、牧民、商人
第一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不可接触者” 达利特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种姓制度的典型特点是:各等级之间 ,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
职业,不同等级的人 通婚。
4.【历史解释】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等级制度。(唯物史观)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8)《婆罗门法典》规定:人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这一规定表明其反映的制度
A.注重平等 B.结构复杂 C. 内容单一 D. 等级森严
5.(2024·江苏无锡中考·18)古印度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各等级任务不同,婆罗门祈祷,刹
帝利作战,吠舍劳作,首陀罗从事不洁工作。这一制度是
A.种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 庄园制度 D. 行会制度
6.【史料实证】“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
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大唐西域记》中记录的是
A.中国的分封制度 B. 埃及的法老制度
C. 印度的种姓制度 D.雅典的民主制度
第 2 页 共 4 页
学习任务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 13 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完成佛教档案。
名称 佛教 创始人 (释迦牟尼)
创立时间 公元 世纪 创立地点 古代印度( 洲)
主张 :反对婆罗门特权;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公元前 3 世纪开始外传。
传播 西传:古印度、中亚、中国 、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
南传:古印度、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
对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的开凿都与之有关
影响
对世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二)归纳总结:1.阅读课本 14 页,课后活动完成 1。
2.阅读课本 14 页课后 2,结合所学,完成下面的四大文明古国大案。
中国 古代两河流域
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
(夏商周时期) (古巴比伦)
地理位置 东亚(亚洲) 洲西北角 亚(亚洲) 亚(亚洲)
两河:幼发拉底河
重要河流 黄河、长江 河 河、恒河
底格里斯河
文明性质 大河流域农耕文明(大河文明)
青铜器 《 法典》
阿拉伯数字
文明成果 甲骨文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历法医学 太阳历 60 进制
社会性质 奴隶社会
世袭制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
重要制度 分封制 制度
(法老) (国王)
君主专制
第 3 页 共 4 页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7.《西游记》是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书中描述的“如来佛”无所不能,法力无边,其原型来自于哪
一历史人物?
A.释迦牟尼 B.耶稣 C. 穆罕默德 D. 阿育王
8.(2023·湖南岳阳中考·13)九年级某学生在学习世界三大宗教时,写下了“乔达摩·悉达多”“众
生平等”“忍耐顺从”等课堂笔记。他正在学习的宗教最有可能是
A.基督教 B.佛教 C. 天主教 D. 伊斯兰教
9.(2022·贵州毕节中考·9)公元前 6 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力图在
宗教领域内破除古印度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A.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神仙方术 B. 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
C. 将长期遭受苦难的犹太人解脱出来 D.解决水源与牧场的资源之争
10.【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2024·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中考·12)如图列举了四大文明古国代
表性的文明成果。据此可知,人类早期文明具有
A.开放性 B.交融性 C. 多样性 D. 包容性
11.(2024·山东滨州中考·17)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位于北纬 20 度
至 40 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区域适合
A.农业耕作 B.游牧生活 C. 海外贸易 D. 发展手工业
12.(2024·山东枣庄中考·18)如表是小澍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做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学习
的主题是
金字塔
佛教
楔形文字
种姓制度
阿拉伯数字
《汉谟拉比法典》
A.古代亚非文明 B. 古代欧洲文明
C. 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第 4 页 共 4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第3课 古代印度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及其传播。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古代印度示意图》,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分析归纳大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相同点;
2.史料实证:借助哈拉帕等考古遗址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情况;
3.历史解释:通过对种姓制度目的和特点的学习,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4.唯物史观: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等级制度;
5.家国情怀:通过对亚非文明古国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分析,认识亚非古代文明形成的原因,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重难点】
1.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难点: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10—12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指的是今天亚洲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对古代印度文明来说,最重要的两条大河分别是印度河与恒河。(时空观念)
2.完成古代印度文明兴衰时间表。(时空观念)
时间 事件 阶段
公元前23—前18世纪 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公元前1500年左右 雅利安人入侵,出现许多小国家 兴起阶段
公元前324年—前187年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鼎盛时期
多次遭到外族入侵 衰落阶段
3.世界上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是古代印度人的发明。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1.【史料实证】研究“古代亚非历史”时,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纪录片《遗失的金字塔》 B.摩亨佐·达罗遗址
C.书籍《汉谟拉比法典》 D.少儿读物《中国神话传说》
【答案】B
【解析】摩亨佐·达罗遗址是考古发现的实物遗存,属于一手史料,能直接反映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会状况,可信度最高,故选B项;纪录片《遗失的金字塔》是现代影视作品,包含制作者的主观解读或推测,属于二手史料,可信度低于原始遗址,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的原始版本是古巴比伦时期的石柱铭文,若题目中“书籍”指现代出版的译本或研究著作,则属于二手资料,排除C项;《中国神话传说》是文学创作,带有虚构性和艺术加工,无法作为研究历史的可靠依据,排除D项。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考古学家在摩亨佐·达罗遗址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和大量农作物如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棉花等,还在遗址中发现了纺锤、纺轮以及染缸。从材料中可以得知
A.此地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B.该文明发源于海洋沿岸
C.该地农业和手工业发达 D.此地出现君主专制国家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和大量农作物……发现了纺锤、纺轮以及染缸”可知,镰刀等农具和大量农作物表明该遗址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纺锤、纺轮以及染缸与纺织业有关,这表明该地区手工业发达,故选C项;镰刀、农作物与农业有关,纺锤、纺轮以及染缸等与手工业有关,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A项;摩亨佐·达罗遗址位于印度河流域,发源于大河流域,而非海洋沿岸,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和手工业相关内容,与政治无关,无法反映此地出现君主专制国家,排除D项。
3.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十个计数符号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从左往右书写。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
A.中国 B.古罗马人 C.古印度人 D.阿拉伯人
【答案】C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单为,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故答案为A。
学习任务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12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的严格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完成种姓制度档案。
等级 名称 掌握权力(从事职业) 代表(备注)
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宗教人士
第一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 国王、贵族
第一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农民、牧民、商人
第一等级 首陀罗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不可接触者” 达利特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种姓制度的典型特点是: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4.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等级制度。(唯物史观)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4.【历史解释】(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8)《婆罗门法典》规定:人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这一规定表明其反映的制度
A.注重平等 B.结构复杂 C.内容单一 D.等级森严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人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贵贱分明”直接反映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特征,该制度严格划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禁止跨等级通婚和流动,确保社会阶层固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贵贱分明”,结合史实,种姓制度中婆罗门享有宗教特权,首陀罗从事低贱劳动,体现显著不平等,因此排除A项;材料聚焦等级划分而非结构细节,种姓制度虽有亚种姓衍生,但题干核心是等级森严而非复杂性,排除B项;材料涉及等级、通婚等多规则,种姓制度规范职业、婚姻等社会生活,内容非单一,排除C项。
5.(2024·江苏无锡中考·18)古印度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各等级任务不同,婆罗门祈祷,刹帝利作战,吠舍劳作,首陀罗从事不洁工作。这一制度是
A.种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庄园制度 D.行会制度
【答案】A
【解析】题干提到古印度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各等级职责严格区分,符合种姓制度的特征,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特有的等级制度,以宗教为基础划分社会阶层,故选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关系,以土地分封为核心,与古印度无关,排除B项;庄园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组织形式,以庄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与材料中的社会等级划分无关,排除C项;行会制度是中世纪欧洲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同业组织,主要规范行业竞争,与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无关,排除D项。
6.【史料实证】“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大唐西域记》中记录的是
A.中国的分封制度 B.埃及的法老制度
C.印度的种姓制度 D.雅典的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等种姓,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奢、戍陀罗等反映的正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故选C项;我国分封制度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古埃及的法老指的是古埃及的统治者,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雅典的民主制度下,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学习任务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阅读教材,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13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
【问题导向,明确重点】
(一)核心素养,基础构建:1.完成佛教档案。
名称 佛教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创立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创立地点 古代印度(亚洲南亚)
主张 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特权;忍耐顺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传播 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 西传:古印度、中亚、中国新疆、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 南传:古印度、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
影响 对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的开凿都与之有关 对世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二)归纳总结:1.阅读课本14页,课后活动完成1。
金字塔——尼罗河流域
种姓制度——恒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
2.阅读课本14页课后2,结合所学,完成下面的四大文明古国大案。
文明古国 中国 (夏商周时期) 古代埃及 古代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古代印度
地理位置 东亚(亚洲) 非洲西北角 西亚(亚洲) 南亚(亚洲)
重要河流 黄河、长江 尼罗河 两河: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印度河、恒河
文明性质 大河流域农耕文明(大河文明)
文明成果 青铜器 甲骨文 天文历法医学 金字塔 象形文字 太阳历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 60进制 阿拉伯数字 佛教
社会性质 奴隶社会
重要制度 世袭制 分封制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 (法老) 君主专制 (国王) 种姓制度
【小试牛刀,当堂练习】
7.《西游记》是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书中描述的“如来佛”无所不能,法力无边,其原型来自于哪一历史人物?
A.释迦牟尼 B.耶稣 C.穆罕默德 D.阿育王
【答案】A
【解析】“如来佛”与佛教相关,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故选A项;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与佛教无关,排除B项;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与佛教无关,排除C项;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并非佛教的创始人,排除D项。
8.(2023·湖南岳阳中考·13)九年级某学生在学习世界三大宗教时,写下了“乔达摩·悉达多”“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课堂笔记。他正在学习的宗教最有可能是
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答案】B
【解析】据“乔达摩·悉达多”“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故选B项;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排除A项;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分支,排除C项;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排除D项。
9.(2022·贵州毕节中考·9)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古印度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A.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神仙方术 B.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
C.将长期遭受苦难的犹太人解脱出来 D.解决水源与牧场的资源之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佛教”“众生平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所主张的种姓具有特权地位,故选B项;中国的道教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了神仙方术,排除A项;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耶稣就是“救世主”。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排除C项;伊斯兰教的诞生有助于解决水源与牧场的资源之争,排除D项。
10.【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2024·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中考·12)如图列举了四大文明古国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据此可知,人类早期文明具有
A.开放性 B.交融性 C.多样性 D.包容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人类早期文明在古代亚非地区出现,古代文明成果涉及文字、建筑、法律、宗教、政治制度和青铜制造等方面,对各自的政治制度、民族文化和经济类型都产生了不同影响,体现了早期文明的多样性,故选C项;文明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外来文明的态度是开放的、共存的,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文明的交融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融合,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项;包容性是指对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11.【唯物史观】(2024·山东滨州中考·17)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位于北纬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区域适合
A.农业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贸易 D.发展手工业
【答案】A
【解析】据“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并结合所学可知,以上四大文明分别产生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均属于大河流域,河流沿岸的土地通常肥沃,适合农耕,有利于农业发展,故选A项;游牧生活适合草原地带,但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排除B项;海洋文明由于可耕地面积狭小,通常海外贸易比较发达,代表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排除C项;发展手工业的前提基础是农业发达,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
12.(2024·山东枣庄中考·18)如表是小澍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做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金字塔 佛教 楔形文字 种姓制度 阿拉伯数字 《汉谟拉比法典》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属于古代非洲的埃及文明代表,种姓制度、佛教属于古代亚洲印度文明代表,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亚洲古巴比伦文明代表,阿拉伯数字最初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对其进行改造并传到了欧洲,最终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实际来源于古印度文明,因此学习的主题是古代亚非文明,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非洲、亚洲的文明成就,未涉及古代欧洲文明的代表古希腊古罗马,排除B项、C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等都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封建时代的亚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