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1 14:3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本试卷共6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载,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A.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2.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3.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
4.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
5.某同学收集大唐文化发展资料时,发现日本正仓院有一组画作“鸟毛立女屏风”,其中仕女的服饰、构图与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如出一辙。这体现了()。
A.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B.中日文化的交流
C.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D.日本文化的优越性
6.下表为《全唐诗》的部分摘录内容。据此可知()。
诗人 诗句
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杜甫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白居易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A.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农业生产为唐诗提供素材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唐诗繁荣依赖于农业发展
7.下列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姓名 出身 官职
契苾何力 铁勒部族可汗 镇军大将军
高仙芝 高句丽人 河西节度使
李光弼 契丹人 太尉兼侍中
元稹 鲜卑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彦 大食人 翰林学士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8.“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黄巢起义后,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A.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黄巢起义推翻唐朝的统治
C.唐朝灭亡后形成藩镇割据 D.唐末五代社会危机的根源
9.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
名称 地位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 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
10.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他改革科举,废止公荐,推行复试、殿试,又提高进士授官品级,还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表明,宋代()。
A.与民休息 B.推崇武将 C.停废科举 D.注重文治
11.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户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并进行训练。这一措施()。
A.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消除了农民起义的根源
C.扩大了禁军的兵员数量 D.减轻了农户的赋役负担
12.下图说明两宋时期()。
A.造船技术先进 B.财政仰给东南 C.海外贸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
13.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14.右图所示为政权并立的示意简图。偏安江南的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多有和战。据此判断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A.宋夏发生澶州之战 B.宋金分界线是长江
C.宋向金朝皇帝称臣 D.辽宋对峙局面形成
15.引起如图所示内容的变化的因素是()。
A.黄河流域人口总数增加 B.土地兼并严重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16.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这都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材料反映了复种技术( )。
A.引进了优良品种 B.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
C.扩大了垦田面积 D.使经济作物得到发展
17.契丹人的特制乳制品“乳酪”传入都城汴京后,深受广大汉族市民喜欢。《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东京城内出现了“乳酪张家”等名店,朝廷甚至设立了乳酪院,专门制作乳制品。宋高宗定都临安,乳制品又传到了江南。这反映了()。
A.宋辽政治联系得到强化 B.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
C.饮食文化受到官方控制 D.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
18.“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弥补这个缺陷,元代实行了()。
A.行省制度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度
19.据考古发现,在包头燕家梁遗址等地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青花颜料为西方产品;俄罗斯考古学家在钦察汗国境内的考古发掘发现新、老萨莱城有大量中国商品。这些发现有助于证明元朝( )。
A.海外贸易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B.重视外来科学技术与文化
C.存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统治范围扩展到欧洲一带
20.《中国通史》载:中统元年(1260)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获赐玉印 至元元年(1264)又领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据此可知,元朝有效管辖的地区指()
A.西藏 B.西域 C.岭北 D.琉球
21.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一方面帮助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另一方面让耆宿(年老资深德高望重的人)、里老来监督地方官,互为牵制。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根本目的是()。
A.规定官员权力大小 B.强化社会治理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政府机构
22.某项措施的主要特点: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考生对题目的解释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需要模仿规定的格式写作,不许自由发挥个人见解。这项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设置太学 C.八股取士 D. “文字狱”
23.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这些著作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增进了我国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D.促使明朝统治者调整对外政策
24.下表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部分)。据此可知,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以诗明志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严格训练 招募矿工、农民,操练新阵法
解除倭患 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李自成起义 D.郑成功反清
25.下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
A.军机处权力远大于内阁
B.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C.行政中心逐渐向北移动
D.中枢行政机构趋于成熟
26.某学者认为:“明清易代之际,台湾的战略地位从东亚海域国际商贸转运站转变为中国东南海疆的藩篱,郑成功驱荷复台正是这个历史性转变的起点。”该学者意在强调郑成功收复台湾( )。
A.加强对西域地方的管理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维护了东南沿海的安全 D.扭转了东亚格局
27.清朝对出海商人严格管理,按照规定,出海贸易需要在地方官处登记审核,登记的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外貌特征、籍贯等出海人员状况;官方要在出海船身上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兵验查后,才准其出入贸易。这反映了当时()。
A.鼓励中外贸易往来 B.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C.禁绝一切中外交流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8.吴琦教授在《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中提道:“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这表明商帮()。
A.诞生于海外贸易的繁荣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取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 D.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9.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农业生产恢复 B.人地矛盾突出 C.阶级矛盾激化 D.水土流失严重
30.京剧诞生于重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社会发挥化育作用的清朝,天然地被注入尊崇长幼有序、孝敬父母、兄友弟恭、邻里和睦等中国伦理基因。据此可知,京剧()。
A.动摇儒家正统思想 B.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D.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3小题, 第31题12分, 32题16分, 33题12分, 共40分)
31.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图片展示的是唐朝鸿胪寺官员,正接待三位外国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来使。 “每使至,鸿胪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 ————《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诸司应 送史馆事例”
材料二 唐代至清代丝绸纹样特点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图案
简介 唐代在广泛吸收外来纹样的基础上,出现了纯正中国气派的植物纹样;丝绸纹样艳丽、豪华、丰满,均齐对称,富于变化又繁而不乱 宋代丝绸纹样清淡自然、端严庄重,纹样题材以花卉、几何为主,极趋写实,花边纹样运用了彩绘、刺绣等不同工艺 清代丝绸纹样多种风格并存,各民族、民间纹样与宫廷纹样、外来纹样相互影响,大量使用吉祥纹样。清中期丝绸纹样艺术缤纷多姿、繁华祥瑞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上述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指出两则材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6分)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组丝绸纹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折射出的时代风貌。(6分)
32.一个国家对外政策、对外交往与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16分)
材料一 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不绝于途。
———选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材料三 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国际贸易航线(部分)
航线 广州输出商品 输入广州商品
广州—澳门—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 生丝、绸缎、瓷器、 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 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白银,其中以白银为最大宗,仅1585—1591年,运入广州的白银约20万两
广州—澳门—马尼拉(菲律宾)—拉丁美洲航线 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 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为最多。据统计,从1586—1640年, 运经澳门入广州的白银达到2025万比索
广州—澳门—纽约(美国)航线 丝绸、茶叶和瓷器等 花旗参、皮货、羽绒、棉花、胡椒等
————摘编自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列举一例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3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宋辽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辽、夏、金、元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对东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根据两幅图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辽西夏时期民族文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元朝“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措施。(4分)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D
2.B
3.A
4.B
5.B
6.B
7.D
8.D
9.B
10.D
11.A
12.C
13.D
14.C
15.C
16.B
17.B
18.A
19.C
20.A
21.C
22.C
23.B
24.A
25.B
26.C
27.D
28.D
29.B
30.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小题 12 分,第 32 小题 16 分,第 33 小题 12 分,
共 40 分)
31.(12 分)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一个史料 2 分,共四分)
信息:唐朝鸿胪寺主管民族事务与接待外国使臣;唐朝民族交融加强,对外交往活跃。(任
答一点得 2 分)
(2)选择:第一组(选出组别给 2 分)
时代风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充满活力;崇尚和谐统一。(一
点 2 分,答出 2 点得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选择:第二组
时代风貌:社会崇尚朴素;世俗文化兴起;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
选择:第三组
时代风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世
俗文化繁荣。
32.(16 分)
(1)特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开放、兼容并包、中外相互学习等言之有理亦可)
(2分)
史实并说明:遣唐使。(举例 2 分) 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推动日本仿
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等;(说明2 分)
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
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等。
(2)原因: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造船技术高超;宋
朝偏居江南,陆路交通被北方政权切断,只能开辟海外贸易;商人阶层 发展迅速;宋朝
城镇日渐繁荣,商品经济繁荣等等。(任答两点4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特点:对外贸易范围广;广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澳门是贸易全球化的中转港;出
口商品以农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品种丰富;白银大量输入等等。(任答 2 点得 2 分)
原因:澳门被葡萄牙人租借;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处进行
对外贸易;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重农抑商封建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等等。(任
答 2 点得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3.(12 分)
(1)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包容)(2 分)
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或者双向交流、双向学习、兼容并
包、平等团结、和平交往等)(任答一个 2 分)
(2)特点:互相吸收。(2 分)
相同之处:模仿中原王朝制度,创制文字,发展生产。(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
分)
(3)措施: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西北地方设立北庭都元帅府
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在云南设置行省;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
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任写 2 个得 4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