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闭卷考试,考生应独立答题,禁止翻阅参考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直接在答题卡上作答,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20小题,共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 “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材料反映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 )
A. 加强对边疆控制 B. 巩固国家统一 C. 加强南北交通 D. 加强中央集权
3.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B. 和平稳定环境
C. 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D. 贤臣能将的辅助
4.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B. 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C. 有利于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 有利于吐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5. 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这说明唐朝( )
A. 开放包容 B. 经济繁荣 C. 文化昌盛 D. 政治腐败
6. 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统治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
A. 政权并立形成 B. 政局相对稳定 C. 政权更迭频繁 D. 疆土日益扩大
7. 七年级某班同学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收复建康,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到的是( )
A. 杜甫报效国家理想 B. 辛弃疾诚挚无私的情怀
C.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D. 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8.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至淮水是哪两个政权的分界线( )
A. 北宋与西夏 B. 北宋与辽 C. 南宋与辽 D. 南宋与金
9. 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主要体现了宋代( )
A. 商业贸易的繁荣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行省制度的设立 D.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0. 宋辽“澶渊之盟”和约签订,设榷场,宋辽边境贸易才得以正常进行。宋朝商人输出的货物,辽朝商人以银、钱购买或出口,宋朝每“岁获(利)四十余万”。由上述材料可知( )
A. 和议签订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B. 辽朝通过边境贸易获利最多
C. 宋辽和议使宋朝赔款巨大 D. 榷场收入成为了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1. 元代青花瓷以洁白的瓷胎和精美的钴蓝纹饰闻名,纹样既有传统的龙凤牡丹,也有阿拉伯文字和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案。这反映了元代( )
A. 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 中外进行文化交流
C. 元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汉族文化失去优势
12. 《资治通鉴》按时闻先后叙述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经过。这表明此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
A. 彰显历代王朝的文治武功 B. 展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C. 总结经验教训供后人借鉴 D. 开创编年体的叙史新形式
13. 明朝时,“他针对倭寇作战特点和江南地区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使军队战斗力大为增强”。与材料记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岳飞抗金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卫青北击匈奴 D. 戚继光抗倭
14. 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地方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段文字讲述了明朝灭亡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结果 D. 性质
15. 毛泽东曾经评论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在抗击外国侵略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打败郑氏军队统一了台湾 B. 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侵略
C. 打败准噶尔蒙古势力叛乱 D. 调兵讨伐大小和卓的叛乱
16.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猎”。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实行八股取士 B. 大兴文字狱
C. 建立厂卫制度 D. 推行重农抑商
17. 某同学在上历史课时,在笔记上记下了“达赖金印、班禅金印”“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关键词,则他学习内容的小课题最有可能是( )
A. 巩固西北边疆 B.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C. 军机处的设立 D. 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8. “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材料评价的著作是( )
A. 《水浒传》 B. 《三国志通俗演义》 C. 《红楼梦》 D. 《西游记》
19. 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
A. 大运河 B. 赵州桥 C. 北京城 D. 明长城
20.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
A.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 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 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5小题,共3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观察材料一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判断图一、二的示意图对应的朝代,并分别写出你的判断依据。(每个朝代写出一条依据即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它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A秧马 B.曲辕犁示意图 C.铁制农具
材料二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
——摘编自李小云《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等
(1)根据所学知识,将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试分析图片中工具出现的共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3. 阅读宋元科技文化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三项发明。根据材料一,说出三项发明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元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24. 阅读科举制的发展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材料二 这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统编《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分析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发挥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这种科举考试形式的影响。
2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二 他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馈赠当地的王或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他的出使远航,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创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
材料三 自清中叶开始,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
(1)据材料一写出宋代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
(2)材料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归纳他远航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的对外政策及消极影响。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闭卷考试,考生应独立答题,禁止翻阅参考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直接在答题卡上作答,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20小题,共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轴再结合所学,581年到907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唐朝末年,统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发生。907年,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故阶段③是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南北,唐朝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实行对外政策,与世界各国交流频繁,科技、艺术方面都有很大建树。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A项正确;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对应④,是宋元时期,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应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应①,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 “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材料反映了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 )
A. 加强对边疆控制 B. 巩固国家统一 C. 加强南北交通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可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南北物资的运输,及加强南北交通,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边疆地区的控制的信息,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与巩固国家统一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大运河是水利工程,无法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3.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B. 和平稳定的环境
C. 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D. 贤臣能将的辅助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些表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合理的政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原因,A项是盛世局面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最终出现了盛世局面,而不是和平稳定的环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最终出现了盛世局面,材料没有涉及贤臣能将的辅助,排除D项。故选C项。
4.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B. 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C. 有利于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 有利于吐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代表着唐朝先进的技术文化,表明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的是张骞通西域,排除A项;唐与吐蕃的关系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前,吐蕃政权已经建立并且其首领松赞干布还统一了青藏高原,排除D项。故选C项。
5. 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这说明唐朝( )
A. 开放包容 B. 经济繁荣 C. 文化昌盛 D. 政治腐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可知,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这体现出唐朝的高度自信和高度开放,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不能体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排除BC二项;材料体现的政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
6. 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统治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
A. 政权并立形成 B. 政局相对稳定 C. 政权更迭频繁 D. 疆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中关键信息“每个政权统治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4年”可知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C选项符合题意。梁、唐、晋、汉、周是相继出现,A选项不符合题意。B、D两个选项在题中均没有反映出来,故答案选C。
7. 七年级某班同学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收复建康,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到的是( )
A. 杜甫报效国家的理想 B. 辛弃疾诚挚无私的情怀
C.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D. 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收复建康,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及“岳家军”英勇善战,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这些事迹体现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C项正确;杜甫是唐代诗人,与题目描述的南宋抗金战争无关,排除A项;辛弃疾虽然是南宋时期的将领和文学家,但他与“收复建康,郾城大捷”等事迹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将领,与抗金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至淮水是哪两个政权的分界线( )
A. 北宋与西夏 B. 北宋与辽 C. 南宋与辽 D. 南宋与金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D项。
9. 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主要体现了宋代( )
A. 商业贸易繁荣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行省制度的设立 D.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可知,商业城市兴起、店铺增加、纸币出现是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D项;行省制度的设立在元朝时期,排除C项。故选A项。
10. 宋辽“澶渊之盟”和约签订,设榷场,宋辽边境贸易才得以正常进行。宋朝商人输出的货物,辽朝商人以银、钱购买或出口,宋朝每“岁获(利)四十余万”。由上述材料可知( )
A. 和议签订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B. 辽朝通过边境贸易获利最多
C. 宋辽和议使宋朝赔款巨大 D. 榷场收入成为了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和约签订,设榷场,宋辽边境贸易才得以正常进行。宋朝商人输出的货物,辽朝商人以银、钱购买或出口”“宋朝每岁获(利)四十余万”可知,宋辽“澶渊之盟”和约签订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故A正确;依据“辽朝商人以银、钱购买或出口,宋朝每‘岁获(利)四十余万’”的信息可知,双方互市是共赢,不存在谁获利最多,故B错误;题干未体现宋朝赔款巨大、榷场收入成为了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信息,故C、D错误。综上故选A。
11. 元代青花瓷以洁白的瓷胎和精美的钴蓝纹饰闻名,纹样既有传统的龙凤牡丹,也有阿拉伯文字和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案。这反映了元代( )
A. 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 中外进行文化交流
C 元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汉族文化失去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纹样既有传统的龙凤牡丹,也有阿拉伯文字和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案”和所学知识可知,元代青花瓷融合了中国传统纹样(如龙凤牡丹)与阿拉伯文字、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案,这体现了元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元代疆域辽阔,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频繁,伊斯兰文化通过商旅、工匠等途径传入中国,并被吸收到瓷器装饰中,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技术对比,重点在文化交融,排除A项;题干未直接体现政府对贸易的重视,而是文化元素的结合,排除C项;“汉族文化失去优势”不符合史实,传统纹样仍占重要地位,说明多元并存而非取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资治通鉴》按时闻先后叙述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经过。这表明此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
A. 彰显历代王朝的文治武功 B. 展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C. 总结经验教训供后人借鉴 D. 开创编年体的叙史新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经过” 可知,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题干表明编写《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供后人借鉴,C项正确;彰显历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展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题意“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的经过”不符,排除AB项;《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明朝时,“他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地区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使军队战斗力大为增强”。与材料记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岳飞抗金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卫青北击匈奴 D. 戚继光抗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明朝”“倭寇”“鸳鸯阵”“明朝”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戚继光为应对倭寇作战特点,在江南地区创制鸳鸯阵,提升军队战斗力,D项正确;岳飞抗金为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对抗荷兰,排除B项;卫青属西汉,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地方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段文字讲述了明朝灭亡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结果 D. 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地方各级官员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这段文字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员贪赃枉法,阶级矛盾尖锐,但未涉及明朝灭亡的过程(李自成起义军灭掉明王朝),排除B项;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材料未涉及该内容(结果),排除C项;明朝灭亡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毛泽东曾经评论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在抗击外国侵略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打败郑氏军队统一了台湾 B. 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侵略
C. 打败准噶尔蒙古势力叛乱 D. 调兵讨伐大小和卓的叛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B项正确;打败郑氏军队统一了台湾,与抗击外国侵略史实不符,排除A项;打败准噶尔蒙古势力叛乱,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猎”。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实行八股取士 B. 大兴文字狱
C. 建立厂卫制度 D. 推行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看见之后,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查徐骏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在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B项正确;实行八股取士、建立厂卫制度是明朝,排除AC项;重农抑商政策强调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 某同学在上历史课时,在笔记上记下了“达赖金印、班禅金印”“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关键词,则他学习内容的小课题最有可能是( )
A. 巩固西北边疆 B.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C. 军机处的设立 D. 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朝前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乾隆帝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与题干中“达赖金印、班禅金印”“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相符,D项正确;清朝前期,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型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西藏的管辖,并非全国,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 “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材料评价的著作是( )
A. 《水浒传》 B. 《三国志通俗演义》 C. 《红楼梦》 D. 《西游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C项正确;《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 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
A. 大运河 B. 赵州桥 C. 北京城 D. 明长城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长城是明朝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故D项正确;大运河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赵州桥是一座跨洨河的石拱桥,北京城是明清的政治文化中心,排除ABC。故选D项。
20.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
A.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 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 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宋代的时候,今天的很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从宋朝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出中华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念,A项正确;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与题干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5小题,共3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观察材料一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判断图一、二的示意图对应的朝代,并分别写出你的判断依据。(每个朝代写出一条依据即可)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它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1)图一元朝,依据是在地方上设置了行中书省;图二明朝,依据是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
(2)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照旨拟文,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记录,然后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军机处的设立,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朝代及依据:图一:根据图一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地方实行行省制,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等外,全国分设多个行省,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图二:根据图二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中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辅助处理政务;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掌军事,三司互不统属,直接向中央负责。
【小问2详解】
职能:根据材料二“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职能主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充当皇帝的秘书班子。具体来说,皇帝裁决军政大事时,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然后依照皇帝旨意迅速拟写成文,再经皇帝审阅同意后,及时传达给中央各部与地方机构执行,使得皇帝能够更高效地掌控全国军政要务,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由皇帝亲信组成,无实际决策权,仅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全国军政大权全归皇帝,因此强化了君主专制。所以原因是: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军机处的设立,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A.秧马 B.曲辕犁示意图 C.铁制农具
材料二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
——摘编自李小云《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等
(1)根据所学知识,将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试分析图片中工具出现的共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排列:CBA。共同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举措:重视农业发展,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引进、推广高产耐旱作物。(两点即可)
(3)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改进;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排列: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A指的是秧马,秧马是宋代发明的插秧工具; B指的是曲辕犁, 曲辕犁是唐代推广的犁地用具; C为铁制农具,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所以按照时间排序是CBA。共同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三件工具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其中铁制农具使得农业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准备了条件,而曲辕犁提高了耕地效率,秧马既能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综上这些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小问2详解】
举措:根据材料二“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可以得出的举措是重视农业发展,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根据材料二“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可以得出的举措是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根据材料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可以得出的举措是引进、推广高产耐旱作物。
【小问3详解】
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铁农具、曲辕犁等农业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材料二,多熟制等先进种植技术促进粮食产量提高体现出的因素是种植技术改进;根据材料二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促进农业发展,体现出的因素是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等。
23. 阅读宋元科技文化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三项发明。根据材料一,说出三项发明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元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答案】(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2)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分,任意两条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印刷术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发展出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泥活字),提高了印刷效率和书籍传播速度;宋代指南针已广泛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宋代火药被大量用于军事,制成火球、火箭等武器,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变革。
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一“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知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可知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4. 阅读科举制的发展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材料二 这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统编《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分析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发挥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这种科举考试形式的影响。
【答案】(1)变化趋势:宰相中进士出身的比例越来越高。作用: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选拔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2)影响:八股取士加强了君主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一柱状图可以得出,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增高,到了唐宣宗时期远远超过50%,也就是宰相中进士出身的比例越来越高。作用:根据材料二“,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也就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同时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官,也就选拔了一大批人才;根据材料三“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可以得出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三“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可以得出八股取士加强了君主专制;根据材料“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可以得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根据材料三“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可以得出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2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二 他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馈赠当地的王或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他的出使远航,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创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
材料三 自清中叶开始,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
(1)据材料一写出宋代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
(2)材料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归纳他远航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的对外政策及消极影响。
【答案】(1)商港:广州、泉州、明州(任答两个);
(2)人物:郑和;
影响:①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和航海史上的创举;
②增强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友好交流和经济交流,等(任意一点即可)
(3)对外政策:限制对外贸易或闭关政策。
消极影响: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
【解析】
【小问1详解】
商港、机构:根据材料一“宋代海外贸易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明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所以,宋代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有广州、泉州、明州。主要港口设立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有市舶司。
【小问2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二“他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和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影响:根据材料二“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和经济交流,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航海家;开辟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小问3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三“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和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消极意义:根据材料三“ 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可知是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