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墨子?非攻学习目标1.掌握“窃”“攘”“非”“誉”“辜”“亏”“以”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一般断句方法。??
3.学习文章比喻、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
4.?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内容。重点:掌握一定的文言断句方法并能应用于实践。?
难点:领会本文的意图及写作特点。墨子、墨家和墨学 《墨子》是公元前5至前3世纪墨家著作的总集。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一家,曾与儒家关盛,同称显学,后一度中绝,近现代又受重视。墨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内容,有深厚的科学、人文精神和重要的历史意义、现代价值。1.墨子姓墨名翟 《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都如是称。《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
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另外,在《孟子》中也提到墨子名墨翟(与杨朱并提)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墨子姓翟名乌
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zhi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3.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名 近代学者胡怀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4.墨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
《墨子》内容简介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
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銛(锋利)者必先挫(折损),错(磨砺)者必先靡(销蚀)”、“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共二十五篇。
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
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并有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东西,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诒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诒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
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蚁附》、《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
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墨子》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样一个时代里,墨子能够脱颖而出,就是他实力的最佳证明。
墨子的学说思想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版 本《墨子閒诂》,孙诒让(1848年—1908年)著,集清代《墨子》校勘大成之作。
閒的本意是缝或者门缝,《说文》段注谓:“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引申从缝中看,又有侦察刺探的意思。孙诒让 《<墨子閒诂>自序》:“昔 許叔重 注《淮南王書》,題曰《鴻烈閒詁》,閒者發其疑啎(wu3,违逆);詁者正其訓釋。”因此按孙氏原意,“閒”有阐发疑义、厘正错误的意思。此外,用一“间”字又有从缝中窥视的含义,乃作者自谦之辞。
《墨子校注》,近人吴毓江撰。《墨子》一书在中国长期备受冷落,但书中保留有大量科学知识,如:力学、几何、光学,到了清朝中叶才开始有大量的学者考据。孙诒让写《墨子间诂》把《墨子》校注推向高峰,在这之前,《墨子》长期以来“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他吸收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俞樾、黄仲弢、杨葆彝等人的研究成果,黄绍箕称《墨子间诂》:“先生此书,援声类以订误读,采文例以移错简,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讹文,发故书雅记之晻昧,以疏证轶事。”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高度评价孙诒让的成果。他说:孙诒让“覃思十年”,“集诸家说,断以己所兴,得成《墨子间诂》十四卷,复辑《墨子篇目考》、《墨子佚文》、《墨子旧叙》,合为附录一卷;复撰《墨子传略》、《墨子年表》、《墨子传授考》、《墨子绪闻》、《墨学通论》、《墨家诸子钩沉》,各一篇,合为《墨子后语》二卷。俞荫甫序之,谓其‘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此书。诚哉然也!……盖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
非攻-题解“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非”是非议、谴责的意思;“攻”是指非正义的战争。墨子把战争分成两类:一类谓之“攻”,一类谓之“诛”。他认为,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就是不正义的“攻”。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谴责这种侵略战争。但是,对于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那样的讨伐暴虐君王的战争,他则认为是为人民兴利除害的,墨子称之为“诛”,他竭力支持这种战争。非攻(一)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新剟t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鷄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厩,取人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鷄豚。非攻(一) 今有一人,今:连词,表假设关系。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曰:‘今犹若也。’” 入人園圃,毕(沅)云:“说文云‘园所以树果’,‘种菜曰圃’。”“園圃”是偏義復詞,“圃”無義。竊其桃李,新剟t非之,闻:听说;非,非難,責備。上為政者得則罰之。得,得到,捕獲。 罰,《說文·刀部》:“辠(罪的繁体)之小者,從刀,從詈。未以刀有所伲??值读R詈則應罰。”此許慎意。徐灝注箋謂“罰,從網從言從刀。網者罪之省也,言者爰(yuán于是)書定其罪也,刀者自大辟以至劓yì剕(fèi断足)髡kūn黥之屬,皆刑其肢體也。析言之,則重者爲刑,輕者爲罰。”非攻(一)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以:因為。虧,損,使动,《說文·虧部》:“氣損也。從虧雐hū(鸟名)聲。”至攘人犬豕鷄豚者,至,至于。攘,盗。豚(tǘn),小猪。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甚,超过,胜过。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依下文,当有“苟亏人愈多”五字。其不仁兹甚,兹通滋,古今字,更。甚,严重。罪益厚。厚,重。至入人欄厩,欄,古時稱牛馬的圈。廐:馬棚。欄廐:泛指牛馬的圈。取人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鷄豚。如今有一个人,跑进人家的果园,偷那里的桃子和李子,人们听说后都会谴责他;在上面当政的长官抓住他,就会处罚。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盗人家狗猪鸡,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果园偷窃桃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程度更深,他的不仁就更加严重,罪过更大。至于闯入人家的牲口棚,牵走人家牛马,他的不仁义,又超过偷盗人家狗猪鸡。 非攻(二)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義)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非攻(二) 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虧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辜,罪。《說文·辛部》:“辜,辠(罪的繁体)也。”《書·大禹谟》:“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经,是指法律规定。这句话是说,宁可自己不按法律规定的办,自己失职,也不能错杀无辜的人。号称是古代中国疑罪从无的名言。)僞孔傳:“辜,罪也。”扡其衣裘,扡即‘拖’異體字,這裏指拽(zhuài)下來。衣,上衣;裳,下衣;裘:皮衣。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廐,取人馬牛。非攻(二)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虧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皆知而非之,當此,對此。謂之不義。今至大爲(不義)攻國,爲,是,動詞。攻國,攻打別國,動賓詞組作賓語。則弗知非,從而譽之,從而,表示乙事是甲事的继续。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别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程度更深。如果损害别人的程度更深,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更大。至于妄杀无辜的人,抢夺他的衣裘,夺取其戈剑,他的不义又超过闯入别人牲口棚牵走牛马。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程度更深。如果他损人更多,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懂得谴责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义。现在有人大行不义,攻打别人的国家,人们反而不懂得去谴责他,反而跟着加以赞美,称之为义举,这样难道说是懂得义与不与的区别吗? 非攻(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後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非攻(三) 殺一人,殺,《說文·殺部》:“戳也,從殳shū殺聲。”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一,一重(chóng)。若以此說往,假如按照这种解释类推。若,如果。此说:指“殺一人,必有一死罪”的道理。往,為習慣說法,沒有“去”的意思,類推。殺十人,十重不義,十重,十倍。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爲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情,眨瑢嵲凇9蕰?溲砸赃z後世;所以把稱讚攻國的話記載下來遺畱給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奚說,怎么解釋。奚,副词。杀死一个人,被认为是不义的,必定构成一条死罪了。如果依照这种道理类推下去,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义,必定构成十倍的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百倍的不义,必定构成百重死罪。对此,天下的君子都懂得谴责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义。如今有人大行不义,攻打别人的国家,却不知道去谴责他,反而跟着赞美他,称之为义举,这实在是不懂得他的不义了。还要记下他的话,传给后世。如果知道这是不义的,那为什么还要记下这些不义之事,流传后世呢? 非攻(四)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非攻(四) 今有人於此,少見?稽,多見?话祝瑒t(必)以此人(为)不知白??q矣;以,認為。辯通辨。孫詒讓閒詁:“依下文,‘則’下當有‘必’字,‘人’下當有‘爲’字。” 少嘗苦曰苦,嘗,说文:嘗,口味之也;辨别滋味的意思。多嘗苦曰甘,甘,《說文·甘部》:“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按此一乃指食物。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甘苦之辯矣。非攻(四) 今小爲非,則知而非之,大爲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是以,從這裏知道。辯義與不義之亂也。亂,(標準)混亂,指混為一談。现在如果有这样的人,看到少一点的黑色,能说是黑色的,多看见些黑色,反说是白色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他黑白不分了;少尝些苦味说是苦的,多尝些苦味反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他不辨甘苦了。如今,对于犯了小的过失,人们都知道说他不对而加以谴责;对于犯大的罪过,攻打别人的国家,却不懂得去谴责他,反而跟着赞美,称之为义举,这能说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由此可见,现天下的君子,区别义与不义的观念是多么的混乱啊。 本课语法知识点 偏义复词:并列复音词以一个语素的原来意义作为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如“得失、利害、作息、祸福、饮食、车马、缓急、成败”等。
第一,偏义复词到底偏在哪个语素的意义,视具体语言环境而定。
《礼记·玉藻》:“凶年,大夫不得造车马。”偏在“车”。《史记· 仓公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后汉书· 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第二,不能凭空指某词为偏义复词,而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视某个复合词的实际用法而定。
“昼夜勤作息,伶俜(lingping,孤单的样子)萦苦辛。” “作息时间”特殊句式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甚”字后面省略了“于”字。“其不义”为主语,“甚”为谓语,“入人园圃窃桃李”为介词“于”的宾语,一起做“甚”的补语。
古汉语倍数的表示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基数的后边加上“倍”字,例如 ①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耕其地以食)。(墨子?非攻下) [使他们的人口增加十倍,也不能全部耕种其土地。
② 伯乐一顾,价增三倍。(韩愈《为人求荐表》) [伯乐回头看一下,它的价值就增加了三倍。] 另一种形式:用数词直接表示,只有表示一倍时才用“倍”字。例如:
①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
②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所以指挥军队打仗的要领,我军十倍于敌军,就包围它,五倍于敌军,就进攻它,一倍于敌军就设法分散它的兵力。]
解题非攻反对攻国驳论文论题攻国是否正义论点攻国为大不义论据窃桃李不义攘人鸡犬不义取人马牛不义杀不辜人不义类比论证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君子不明人人都知事实论证逻辑清晰变文同义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愈、兹、益皆为程度副词,相当于“更加”,这种修辞手法叫“变文同义”。
庾信《春赋》“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共、与”同义。
《诗·邶风·匏(葫芦)有苦叶》人涉卬(ang2,我)否,卬须(等待)我友。互文(互文见义,互见)(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清)俞樾《古书疑文举例》:“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都下马,都在船。此法古人已经注意到: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服虔注:“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 《左传》
1、句内互文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郦道元《水经注》
【树林和山涧都显得寒冷而寂静。】
(4)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泉水和酒味都香甜而清凉。】
(5)仆夫悲余马怀兮。屈原《离骚》 【仆夫和马儿都悲伤和思乡。】
2、对句互文,多句互文,上下句诗文中的词语交错成文,互见其义。(1)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汉乐府《战城南》战 死 在哪儿?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不以物喜悲,不以己喜悲】
(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花经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军战士有的百战死,有的十年归。】
(6)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位尊奉厚而无功劳】
(8)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沈佺期《杂诗》
(9)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经营+精英)互文历史:更早见于《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 。
互文作用:内容完整,表意含蓄,形式对称。用简洁文字表达完整意思,形成文章的形式美,节奏美和音节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功与劳本有别。《史记》“以言曰劳,以力曰功”。《说文》“以劳定国曰功。” 译文:墨子对骆滑厘说:“我听说你爱好勇武?”骆滑厘说:“是啊。我听说乡间有勇士,就一定要去把他杀掉。”墨子说:“天下的人无不支持他所喜爱的事物,除去他所不喜爱的事物。现在你听说乡间有勇士,就一定要去把他杀掉 ,这不是爱好勇武,而是讨厌勇武了。” 《墨子·耕柱》:子墨子谓骆滑厘曰:“吾闻子好勇。”骆滑厘曰:“然。我闻其乡有勇士焉,吾必从而杀之。”子墨子曰:“天下莫不欲兴其所好,废其所恶。今子闻其乡有勇士焉,必从而杀之,是非好勇也,是恶勇也。”墨子议论文以逻辑取胜一例作业1、解释句中加线词。
(1)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3)情不知其不义也。
(4)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2、分析句中“以、其”用法
(1)此何也?以亏人人自利也。
(2)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
(3)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辨矣。
(4)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5)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小孔成像实验 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
墨子解释道:这是因为光线像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体下部挡住了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上边;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就成了倒立的影。 墨子并指出,人的位置离墙壁由远及近,暗室里的影也由小变大,倒立在墙上。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书中还利用光线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了物体和投影的关系。
墨子认为,光被遮挡就产生投影,物体的投影,并不跟随物体一起移动。如飞翔着的鸟儿,它的影子仿佛也在飞动着,实际上并不是这种情况。
墨子指出,飞鸟遮住了直线前进的光线,形成了影子。在一瞬间,飞鸟移动了位置,原来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旧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出现新的影子。
这就是说,鸟在飞翔中,它的影子并不跟着移动,而是新旧投影的不断更新。在2000多年前,能这样深入细致地研究光的性质,做出正确解释,确是难能可贵的。
墨子和他的学生们对镜子成像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理论。
《墨经》关于四面镜成像的叙述,没有说明物体在凹面镜球心和焦点之间的时候的成像情况,显然不够全面、严密,但是在科学还处于萌芽时期的古代,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凸面镜成的像只有一种:像是正立而缩小的虚像,位于镜子的背面;物体距镜近,像大,反之,就小。墨子在描写凸面镜时,是符合实际的。
在声学方面,《墨子》也有记述,当时设计了一种地下声源定向装置。其方法如下:沿城墙根每隔一定距离挖一口井,挖到地下水位以下约两尺为止,然后在井下放置一个容量七八十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做为地下共鸣箱。
这时,让听觉灵敏的人伏在瓮口谛听,遇有敌人挖坑道攻城,就可以根据各陶瓮的响声大小确定来敌的方向位置,以便出兵给敌以迎头痛击。墨子名言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相爱,交相利。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今重为不义,攻国。备者,国之重也。
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万事莫贵于义。
以攻战亡者,可胜数。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俭节则唱,淫佚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