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课件: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 (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课件: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 (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21:5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第三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和创作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身中小地主家庭,祖、父均无仕宦。
1.不阿权贵,科举坎坷:21岁中举,文名播天下。次年考进士,因忤名公陈继儒落第;25岁再赴考,又落第。28岁三次赴考,因拒绝首相张居正拉拢提携其子又落第。直到34岁时张居正死后才及第,宰相张四维、申时行以汤与己子同年招之,而汤不往,只授南京太常博士。 2.疏斥时弊,被贬徐闻:万历19年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申相专横挟私,任人唯亲,又指责神宗皇帝,贬广东雷州徐闻县典史。
3.知县遂昌,政绩卓著:徐闻三年升遂昌知县,缓赋税,办书院,革刑政,制裁强霸,廉明拒贿,驱除虎患。人民拥戴为立生祠、遗爱祠。 4.弃官归家,从事创作:因得罪大官僚王锡爵及给事中项应祥,又愤太监征矿税扰民,愤而于万历26年辞官归家,自建玉茗堂、清远楼,潜心戏曲创作。先后写出《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改写早年《紫箫记》为《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外有诗文集。 《邯郸记》插图《南柯记》插图 思想及文论
1.哲学上受左派王学影响,从王艮再传弟子罗汝芳问学,崇拜李贽与达观禅师,提出“贵生说”、“主情说”,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的程朱理学。
2.政治上与早期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友善,反对权奸,主张仁政爱民。
3.文艺上推崇徐渭浪漫主义精神,反对“后七子”形式模拟复古,主张灵性,与袁宏道“性灵说”呼应;戏曲上强调意、趣、神、色,“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反对斤斤于声律,成为临川派代表。第二节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一、《牡丹亭》的本事及创新 :
原出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但增添了陈最良、石道姑、云游小道姑、疙童、考官苗舜宾及韩才子、郭驼、胡判官、花神等人物情节;增添了杜宝抗金情节及李全、杨娘娘等人物这一条线故事;丰富了春香这个人物。特别是加强了反封建礼教、宣扬人性解放的主题。
二、情节结构:
1-6出:介绍杜、柳两家人物及其环境;
7-20出写杜丽娘为情而死,穿插宋金战争副线,(“闹殇”是一个高潮);
21-35出写杜丽娘为情而生,(“回生”是第二个高潮);
36-44出写二人成亲前往临安应举寻亲;
45-55出写杜宝与二人之间的冲突(“圆驾”是第三个高潮)。三、选讲《闺塾》《惊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四、人物形象:
(一)杜丽娘:
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在这样一位淑静温顺的娇小姐身上,同时显示出与大自然的天然谐和感以及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还有她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识见,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酷爱自由与反叛束缚的精神。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 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情之至者”。“惊梦”是以情反抗开始;“闹殇”是第一个情的高潮,“回生”是第二个高潮,“圆驾”是第三个高潮。她经历了因情成梦、感梦为情而死、死后为情而生、生后为情而遂的四个阶段,所以是以情反理的一曲颂歌。(二)柳梦梅: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
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以图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此前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女鬼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
(三)杜宝:
坚守封建家规、封建礼教的正统主义者,但又是个勤政爱民、公而忘私、为国忘家、抗金有功的正直官吏。这样写更利于把矛头对准整个社会禁欲主义。 (四)迂腐的陈最良: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封建礼教的化身,被封建礼教与科举扭曲和麻木了心灵的道学家形象。汤显祖是第一个在文学上塑造了这种人物,对清代《儒林外史》有开启之功。
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
1.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情感历程,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杜丽娘终于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也显然是理想的胜利而不是现实的胜利。另一方面,全剧用笔细腻、意脉曲致,在幻想中显示着细节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特征。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
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终人间结合。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 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 2. 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柳梦梅、杜宝、陈最良等人物也刻划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涵。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造诣,是因为作者不但善于在渐次推进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来揭示人物不断发展的性格;而且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抉发人物幽微细密的情感。 3. 双线交错的情节结构和融南北曲为一炉的音乐体制。
4. 典丽含蓄、富于诗情画意的曲辞和生动活泼、富于机趣的宾白。
此剧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剧诗,作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作者也历来被归为文采派,以语言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著称,此剧既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熔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第三节
其他“三梦”
(一)《南柯记》(44出)
1.本事:据唐传奇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改编,而多有增饰。
2.剧情:叙唐淳于棼,罢官还家,常聚众豪饮。一日醉梦至大槐安国,被选为驸马。国王为防檀萝国入侵,命淳于镇守重郡南柯。淳于治郡20年,功高还朝,升为左丞相,却遭人嫉恨。国王也不喜他,遣之还乡。淳于醒来,向友述及,友称是庭中老槐作怪,挖掘树根,下有一窟蚂蚁如城垣宫殿,果然是梦中所至槐安国。淳于往访契玄禅师,请其为槐安国众蚁超度。梦中又见公主,欲重为夫妻,却被禅师斩断情义。醒来顿悟人生如蝼蚁一场,一切皆空,遂立地成佛。3.思想艺术分析
(1)淳于棼本是一个“情痴”的典型,包括两种情:一是性爱之情,二是政治理想之情,二者同步交错发展为:
性爱:情著———情遂———情断———情尽
政治:失意———得意———复失———省悟
(遇瑶芳) (招驸马) (瑶芳病逝) (禅师斩断,瑶芳升天)
(丢官) (任郡太守) (遣回人间) (顿悟情缘虚幻,成佛) (2)托意梦境,讽刺官场靠裙带关系升官;权相嫉贤妒能、排斥异己,朋党倾轧;吏治腐败、胥吏贪暴;嘲笑佛教虚妄等等,均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3)浪漫主义言情悲剧:分梦前(1-9出)、梦中(10-41出)、梦后(42-44出)三部分,“情”字贯穿全剧,因情入梦,梦中是情的高潮,梦醒是情的幻灭。首尾照应“佛”字。佛寺见瑶芳起,禅师断二人情根止,情起情结都缘一佛。浓艳而又本色的语言风格。(二)《邯郸记》(30出)
1.本事:据唐沈既济《枕中记》传奇小说改编,多所增饰。
2.剧情:写邯郸卢生羡慕荣利,一日与吕洞宾相遇,吕洞宾赠枕使生睡。梦中与富家女崔氏成亲,用钱贿赂得做高官。经历了被贬陕州、战败吐蕃、封公列爵等事之后,寿终正寝。卢生梦醒后,得吕洞宾点化,悟彻人生,升至仙界。3.思想艺术分析:
(1)借梦境痛揭明代科场弊端,批判金钱贿赂的腐败,这是唐传奇中丝毫没有的情节。
(2)借梦境以古讽今,讽刺了明朝皇帝四出巡游、劳民伤财的情景,也是唐传奇所无,而符合明中期社会现实。(3)揭露了官吏腐败,朋党倾轧的官场黑暗。
(4)极写卢生官迷、奢侈荒淫,寓有嘲讽世情和对伪道学的批判。
(5)讽刺喜剧风格:比《牡丹亭》戏剧冲突还要强烈,《牡丹亭》是对真情的执着追求,《邯郸记》似一朵带刺的蔷薇。结构丝丝入扣地严密,语言朴实无华,却机趣横生。(三)《紫钗记》(53出)
根据唐传奇《霍小玉传》改编,但情节有较多不同。
(1)唐传奇集中鞭鞑李益负心,强调悲剧原因是由个人品质造成的;而剧本中李益对霍小玉爱情始终坚贞不渝,主要是奸臣卢太尉的迫害、离间,才使李益发生误会动摇的。
(2)剧本新增了许多情节,使霍小玉、李益、卢太尉、黄衫客等主要人物性格更丰富饱满。 (四) “四梦”不同处:
首先,从题材内容看,前两剧属儿女风情戏,女性为主;后两剧属政治问题剧,男性为主。
其次,从哲学主张、理想皈依看,风情戏标举真情、至情可歌可泣;政治戏揭示矫情、无情可鄙可憎。
晚明王思任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情也。”(《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汤显祖:“词家四种,里巷儿童之技。人知其乐,不知其悲!”
最后,从曲词风格看,风情戏艳丽多姿;政治戏尖锐深刻。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陈石鳞在《玉茗堂全集序》中说:“惟‘四梦记’,真堪压倒王(实甫)、董(解元),关(汉卿)、马(致远)。”
有一大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融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之为“玉茗堂派”或者“临川派”。通常认为这批剧作家有吴炳、孟称舜和张坚等人。
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后,层层批注,深有所感,乃因自伤身世,于17岁就悲愤而亡。汤显祖在得到其批注本后,曾十分惋惜地为俞二娘写过《哭娄江女子二首有序》: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冯小青,广陵人,年十六嫁杭州冯生为妾,丈夫窝囊,大妇悍妒,离居孤山,两年后便抑郁死去。留诗云:“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内江一女子,才色出众,一心觅快婿,读《牡丹亭》后,愿许配作者,汤以年老辞,女不信。一日,汤游西湖,女得知往观,见汤皤然一老翁,喟叹命苦,投水自尽。
杭州女伶商小伶,演《牡丹亭》至“寻梦”一场,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伤心而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