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领悟诗情。
3.知人论世,解读落花。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领悟诗情。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解读落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解题入诗
1.猜猜他是谁?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其一二五)
龚自珍
设计思路:引出诗人,激发学习兴趣。
2.解题入诗
“己亥”是指年份,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题目是点明这是诗人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此诗指的时间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杂诗”指这是一组自叙诗。己亥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即兴写下一首又一首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二、诵读闯关 感悟诗情
学校将组织“与诗同行”诗歌主题月活动,要进行诵读比赛,本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个关卡的诵读闯关,选拔出前两组同学代表班级出赛。
(一)第一关:音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师范读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朗读指导:1.以“二二三”拍划分节奏停顿;2.注意字音重读;利用延长声音来增强情感。
(2)齐读
(二)第二关:意读:理解诗意,读出意蕴
(1)理解诗意: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写出本首诗歌的意思,进行组内分享,感受诗意中的韵味。
诗意明确:昏黄落日斜斜地映照大地,离愁浩浩荡荡,弥漫无边,诗人一边吟诵着诗歌,一边将马鞭向东一挥,从那走出城去就是遥远的天涯。那满地的落花定不是无情之物,它会变作春天的泥土,更深情地呵护着正在生长的鲜花。
(2)读出意蕴:学生诵读示范
设计思路:在书写诗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想象与文字去感受诗句之美和情意之美,再读诗歌,初步走进诗歌。
(三)第三关:情读:解读意象,读出情味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诗歌前面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如何理解“落花”意象。
(1)诗歌前面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离愁
(2)为何而离,为何而愁?
生平经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家族三代为高官,母亲是大学问家段玉裁之女。从小爱学习且早慧,十五岁诗集就已编年成册。二十八岁以举人挑选为中书内阁,从政二十余载。政治上主张割除弊政,抵制外来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黜鸦片,个性刚直不阿,揭露时弊,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在1839年辞官回乡。
时代背景:《己亥杂诗》作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答案:诗人是因官场的排挤和打击而离开京城,也因离京而愁绪浓浓:
离京之不舍
壮志未酬之苦
对国家百姓之忧
总结:学诗之法:知人论世
(3)诗人又是如何写“离愁”的呢?
答案:诗歌中诗人以“白日斜”为背景,用夕阳西斜时天色蒙蒙,微薄的云层之下夕阳惨白而无光芒的情景,渲染出日暮途穷的伤感。
“天涯”二字更是写出自己与京城和理想的距离。
“吟鞭”一指既有离去时的洒脱,也有从此天涯的“离愁”。
诗人以“白日”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更以“浩荡”来修饰离愁。“浩荡离愁”中的“浩荡”更是将诗人愁思无穷无尽地在心中翻滚奔腾的情状展现在我们眼前。
总结:学诗之法:品读意象
(3)能否将“浩荡”换成“浩瀚”“浩渺”等词?
浩:水势阔大
荡:水势摇荡波动之义
“涤荡犹摇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屈原《九歌·河伯》
答案:不可以。因为“浩荡”“浩瀚”“浩渺”虽都具有“浩”所蕴含的水势阔大之意,而唯有“荡”有摇荡波动之义,有一层波涛如怒、奔腾汹涌的意味,用以形容诗人离京时的心绪情思格外贴切,这是“浩渺”等词无法比拟的。
总结:学诗之法:换词推敲
设计思路:抓住“离愁”二字,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去理解诗人离京时的愁绪,感受诗人愁绪背后的为国为民的志向和情怀,为理解“落花”意象做铺垫。再以“离愁”为线,让学生抓住“白日”“天涯”两个意象,深入诗人的离愁之境,让学生学会品读意象。用换词推敲之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离愁的奔腾汹涌,学会读诗、读情。
2.(1)如何理解“落花”意象?
答案:落红即落花,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落红自比,春泥所护之“花”喻指国家、人民。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要像落红化作春泥去呵护花朵那样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表现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
(2)探究“落花”意象背后独特的表达。
答案:“落红”本是悲伤之事,但龚自珍却宣告:我这片落红绝不会化作无情的没有生命之物,我花落归根化为春泥,要去滋润未来的花朵,孕育未来五彩缤纷的春天。
3.探究诗人的“落花”精神的践行
公元1839年春,辞官南下,去江苏的丹阳云阳书院担任讲席,后又兼任了他父亲主持的杭州紫阳书院的讲席,从事教育工作。
龚自珍主张“更法”、“改图”,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在诗文中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之风。晚年辞官归乡在书院讲学是他传播新思想,唤醒世人的途径。他像落花一般燃烧了自己,去点亮昏暗浑浊的世界。
4. 拓展阅读,深入理解“落花”精神
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龚自珍《减字木兰花·偶检丛纸中》
(翻译:不要怪我如此爱花惜花,我自己的身世也和落花一样。)
百卷书成南渡后,先生续集再编年。——《己亥杂诗·其一》
(我南渡之前就编好了百卷书籍,先生我如今又要续写编年的诗文了。)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翻译: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总结:1818年,26岁的龚自珍感叹“身世依然是落花”,以落花自比自己飘零的身世,但是1839年,47岁的他诗人高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唱出时代强音。“百卷书成南渡后,先生续集再编年”是他离京后的文学理想,是辞官后诗中不屈不挠重整旗鼓的豁达心境的表达。“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用奇特的想象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这是他理想的高歌。
可见“落花”的精神中饱含他的爱国热情,豁达情怀,我们也要学习他落花般的文化精神,燃烧自己,点亮世界,让“落花”不再悲沉!
(四)第四关:美读:小组合作,配乐美读
学生配乐美读
三、总结:
学诗之法一:反复诵读,有情诵读
学诗之法二:知人论世,走进诗人
学诗之法三:品读意象,走进诗歌
学诗之法四:换词推敲,品味语言
四、课后作业
1.小组寻找音乐,共同诵读本学期所学诗歌,参加班内诵读选拔比赛。
2.为本单元所学诗歌配画,制作诗歌主题月活动的宣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