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1 11:05:25

文档简介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诵技巧,熟读成诵。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全文及作者生平,品析并学习作者文中的志趣和豪情,学习托物言志手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品析并学习作者文中的志趣和豪情,学习托物言志手法。
教学难点:
品析并学习作者文中的志趣和豪情,学习托物言志手法。
教法、学法设想: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
1、了解朗诵技巧,熟读成诵。(吟咏韵律节奏)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陋室情况)
3、结合全文及作者生平,品析并学习作者文中的志趣和豪情,学习托物言志手法。(明晰作者品德)
二、导入新课 以刘禹锡的生平“三起三落”及在和州几次搬家的故事导入课文(把写作背景当做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者介绍及文体知识介绍(略)
教学活动
任务一:吟咏韵律节奏
1、朗诵技巧指导,教师示范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展示朗诵。
3、集体朗诵
任务二:了解陋室情况
(一)疏通文意(自主探究)
1、先翻译个别重点字词
2、再结合语境翻译文章(分成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潜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室,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第二部分:苔痕长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可以弹未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第三部分: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问题探究(合作探究)
1、文章前三句,作者如何引出陋室的?
2、作者的“陋室”是怎样的?这些句子又具体描写屋舍的哪些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任务三:明晰作者品德 演绎陋室不陋
1、下面请我们当一次刘禹锡,揣摩作者的心理,跟那个知县对话一番。(完成对话并进行表演)。
2、陋室陋在外观、物质,而美在精神、追求。结合刘禹锡的诗歌,大家认为他最可贵之处是?
五、课堂小结
在陋室里,刘禹锡是卑微的,但更是伟大的。刘禹锡的一生,饱经坎坷,但他始终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祝愿所有可爱的同学们,迎来美好的明天!请让我们在优美的诵读声里结束这节课。
六、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掌握文中文言知识 能力作业:优化设计课内品读
提升作业:面对陋室,刘禹锡写出了千古佳篇《陋室铭》,请你仿照写一篇《XX铭》,要求有自己的见解。 提示:如《作业铭》《学生铭》《交友铭》等。
七、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陋室铭》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经典之作。文章通过赞扬陋室,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二、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诵读与字词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中重要的字词含义,如“陋”“铭”“鸿儒”“素琴”等,掌握重点文言句式的翻译,为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2. 文章内容和结构分析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以“陋室”为中心,从“环境清幽”“交往高雅”“生活情趣”等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情感
理解作者借描写陋室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情感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思想难以感同身受,所以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等深入思考,让学生体会作者在陋室生活中所展现出的超脱尘世的高尚情怀。
2.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文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兴、对偶等。让学生体会这些写作手法在增强文章表现力方面的作用,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比较不同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写作的认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我将采用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诵读、思考、讨论中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共31张PPT)
陋 室 铭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怀。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文体和作者。
知识链接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
陋室铭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有“诗豪”之称。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实践“永贞革新”。但革新很快宣告失败,刘禹锡也因此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屡遭贬谪,宦海沉浮,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写作背景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短短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剩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刘禹锡遂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了门前,以示“纪念”。
一个被贬官员,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工作、生活,却能写出《陋室铭》这样的千古古名篇,主要依靠的是他的精神世界。
读下面两首诗,同学们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刘禹锡呢
作者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简介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般来说,“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会让人们意志消沉,诗人却能看到“千帆过”“万木春”;一般来说,文人自古都悲秋,诗人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读这两首诗,我们读出了一个乐观、开朗、潇洒的刘禹锡。
作者简介
惟吾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xīn
tái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朗 读
1.听录音朗读课文。
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找出韵脚词(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体会课文的音韵特点,然后放慢语速,再读课文。
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朗朗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形成对偶句(骈句) ,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这就是这篇铭文的语言风格特点。
朗 读
4.放慢语速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1.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
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
疏通文意
名:出名,有名。
灵:神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语气词。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
注释
译文
《陋室铭》的起笔很好,作者巧妙地变化了句式,强调了“吾”:室不在陋,有德则馨,以虚代实,传达出自豪之感。
疏通文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大儒,来往的没有平民。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调素琴:弹琴。调,调弄,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原文
注释
译文
疏通文意
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原文
注释
译文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疏通文意
扬雄、诸葛亮的节操,是安贫乐道。作者用古代名贤的“庐”“亭”类比自己的“陋室”,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写人家,其实是写自己,其实《陋室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在写自己。
理解难句
(2)孔子云:“何陋之有 ”
这句话取自《论语·子罕》中的“子曰:‘君子居之,何随之有 ‘”,巧妙地省略了“君子居之”,读起来委婉,亦喻自己是“君子”,表达出我就要成为像孔子那样的人的愿望,传达出期盼之情,是全文点睛之笔。
①惟吾德馨:[古]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今]香气
②无丝竹之乱耳:[古]弦乐器和管乐器 [今]指丝绸和竹子
③无案牍之劳形:[古]形体、躯体 [今]样子、形状
重点积累
古今异义
重点积累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整体感知
美读课文,标出课文的三个层次,读出三个层次的不同感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出陋室,读出欣喜、兴奋之情。
描绘陋室,读出陶醉、享受、悠闲之态。
评价陋室,读出自豪、得意之感。
细读分析
1.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
引出“惟吾德馨”后,作者从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境着力,描绘出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了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的是室内生活富有高雅的情趣——借客人的不俗衬托主人的不凡,以及主人身居陋室的清雅情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的是室主人超尘脱俗的胸襟。
作者从不同方面描绘了陋室中的情景,就写出了陋室不陋。
细读分析
2.作者真的就只是在写陋室不陋吗 为什么
不只是写陋室,而是借写“陋室”来写“德馨”,表明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客观物品的描写和叙述,间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情感等。如《石灰吟》。
知识链接
石灰吟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就借石灰这个客观事物,通过描绘石灰的特性,表达了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深入探究
赏析文章写法
请从文章中任选一句,写一段赏析《陋室铭》的文字。
示例1:《陋室铭》全文构思巧妙,层次明晰。先以比兴,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引出陋室),强调德馨,然后从环境、日常生活方面描述陋室,最后运用类比、引用,表明志向。全文层次明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提示:可从文章的构思、层次、语句、手法等角度赏析。
深入探究
赏析文章写法
示例2:文章第一句起笔高远,富有气势。先设两个比喻,用“山、水”比喻房屋,“仙、龙”比喻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引出陋室。山水因仙龙而生灵秀,“居室”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即陋室借道德高尚之士芳名远扬,旨在突出“惟吾德馨”。
示例3: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顺势引出“陋室”,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房子呢?自然不在于宽敞华丽,只要有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居住就会受到人们的仰慕。本文就是用这种方法,从“山”“水”引出“陋室”的。
深入探究
赏析文章写法
示例4:文章中间细写了几笔,从环境、交往、志趣方面极力渲染陋室不陋,主人因德而馨。文中大量使用了骈句(对偶句),采用了烘托手法——用室外的环境和室内主人的活动来烘托“陋室”的高雅,突出主人安贫乐道的志趣。如: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这一句很有韵味,描写了陋室偏僻荒凉、人迹罕至的环境,还原了陋室本身之陋,又以“绿”和“青”二字,给人有雅趣可赏的明亮感觉,突出环境之幽静,主人心静之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来者均为文人雅士,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可以交流学问,更重要的是心灵相通。该句借客人写主人的不凡,暗夸自己是鸿儒。
深入探究
赏析文章写法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从正面叙述了作者被贬官赋闲到此,无力改变现实,转而追求内心的高洁,可见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突出主人志趣之雅(补充:琴原本就是一种乐器,过多繁琐的装饰反而掩盖了其真正的价值。作者强调所弹的是“素琴”,就是在强调对音乐本质的追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是从反面书写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事务后的轻松淡泊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旨在突出主人情趣之高雅。
示例5:本文用词精练,富有表现力。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和“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绿苔、青草这些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陋室”的客人。它们以自身特有的姿色,装点着这间陋室——台阶被滋长的“青苔”覆盖得绿茸茸的,草色跨进门帘,屋内呈现一片青翠。
深入探究
赏析文章写法
示例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学者,陋室的主人的德才就可想而知了。此句用来客的不俗侧面衬托主人的不凡,旨在突出交往之雅。
示例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即将“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引前贤陋室自比。孔明和扬雄才德过人,陋室因此不陋,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此句暗示了自己见贤思齐的远大志向,含蓄表达了自己也是像孔子扬雄一类的人。
诸葛亮在青年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为名相,乐毅为名将,这句表明了诸葛亮出将入相的雄心。而扬雄最终走出山林,被王莽召去任官。所以,此处的类比不仅赞美自家的陋室的情趣与之类似,也暗示了自己对能被朝廷重新起用的渴望。
深入探究
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提示:可从“德馨”体现在哪些地方,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去思考。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