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游记中的“所至”和“所见”,“所感”,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感受文章精妙的结构。
【教学重点】
把握游记中的“所至”和“所见”,“所感”,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感受文章精妙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一段视频,请大家看完后用四字词语,分享一下你觉得壶口瀑布有着怎样的魅力!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既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也为引出壶口瀑布的教学做铺垫。
二、夯实基础
1.字词检测
sǎng shà chěnɡ xuán jìn ɡǔ
推 搡 霎 时 驰 骋 漩 涡 寒 噤 汩 汩
lù ǎi zhá yū chán è
湿漉漉 雾 霭 出 轧 迂 回 潺 潺 怒不可遏
2.作者简介
梁衡,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著名的新闻理论家、作家和学者。著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
3.文学常识
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所见”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所感”是游记的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游记,所以除了积累字词外,要让学生把握游记特点,了解游记要素。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任务一:圈画朗读
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品味凝练典雅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韵味和气势。思考:1.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2.探究方法
(1)任务一:理清“所至”
移步换景:跳读课文,圈画出表示时间及“我”的游踪变化的词句,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游踪变化
第一次
第二次
设计意图:通过速读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培养学生筛选、提取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
成果展示
时间 游踪变化
第一次 雨季 下到滩里——逃离到岸上
第二次 枯水季 下到沟底——走到河心
知识卡片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指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 不断展现新画面。
定点换景: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游目四顾,变换视角,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
合作探究一
(2)定点换景:默读3、4段,圈画出表示“定点换景”的词句。
成果展示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 河心 ),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 俯视 )“河中有河”的龙槽,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再( 仰视 )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然后视线随河水( 由上至下 ),河水“跌人”龙槽,碎为水雾;再随彩虹(由下而上 ),直抵青山;接着,作者(平视 )龙槽两边,细摹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 最后,作者的视角转换到(自己脚下 ),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总结:精读课文第二至五段,圈画重要信息,完成出示的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观景时间 雨季 枯水季节
观景位置
观景视角
景观特点
观景体验
2.成果展示
预设:
第一次 第二次
观景时间 雨季 枯水季节
观景位置 河滩 河心
观景视角 俯视(单一视角) 俯视——仰观——视线由上至下,又由下而上——平视——俯视(定点观景,视角变换)
景观特点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汽扑面、涛声震耳 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观景体验 可怕、急慌慌、心不住地跳 从从容容、陷入沉思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表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明晰两次观瀑在作者书笔下的独具匠心。
(3)任务三:理清“所感”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作者赞美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亦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读一读,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词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枯水期的壶口瀑布,又怎么样独特的景物特征,用一字或一词加以概括。
【板书设计】
所至:详略得当
移步换景
壶口瀑布 所见:
定点换景
所感:由物及人 民族精神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