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扼住命运的咽喉 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勾画标记重点字词,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再研读本学案。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事件,尤其是几个创作阶段与代表作及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体会传记的写作特点:史述与评论的紧密结合,学习理解本课抓住传主一生重要事件进行评述的写作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面对挫折决不低头,为 了实现美好理想勇往直前生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秀出风采(10分钟识记落实)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现代最重要的作家。他出身一个中产家庭,从小身体虚弱,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189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从事文艺创作。他极其擅长写人物传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同时发表了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5年,为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翻译家。曾留学法国,学习文艺理论及艺术史。他翻译的罗曼·罗兰和巴尔扎克作品都是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主要译有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即《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和《弥盖朗琪罗传》)和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夏培尔上校》,以及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等。另外,他写给儿子的书信集《傅雷家书》,也是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文化大革命”期间,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也随即上吊自杀。
《贝多芬传》原序(罗曼·罗兰)
25年前,当我写这本小小的《贝多芬传》时,我不曾想要完成什么音乐学的著作。那是1902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来到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十天的休息。我来到篷恩,他的故里。我重复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们,就是说在我到科布楞兹访问的韦该勒的孙子们身上,重又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夫妇。在曼恩兹,我又听到他的交响乐大演奏会,是淮恩加纳指挥的。然后我又和他单独相对,倾吐着我的衷曲,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些潮湿而灰色的4月天,浸淫着他的苦难,他的勇气,他的欢乐,他的悲哀,我跪着,由他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在他祝福之下,我重又踏上巴黎的归路,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的感谢曲。那感谢曲便是这本小册子。先由《巴黎杂志》发表,后又被班琪拿去披露。我不曾想到本书会流传到朋友们的小范围以外。可是“各有各的命运……”
恕我叙述这些枝节。但今日会有人在这支颂歌里面寻求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成的渊博的著作,对于他们,我不得不有所答复。我自有我做史家的时间。我在《亨特尔》和关于歌剧研究的几部书内,已经对音乐学尽了相当的义务。但《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我知道,这救主已经被我改换面目。但一切从信仰和爱情出发的行为都是如此的。而我的《贝多芬传》便是这样的行为。
大家人手一编的拿了去,给这册小书带来它不曾希望的好运。那时候,法国几百万的生灵,被压迫的理想主义者的一代,焦灼地等待着一声解放的讯号。这讯号,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他们便去向他呼吁。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谁不记得那些四重奏音乐会,仿佛弥撒祭中唱《神之羔羊》时的教堂,──谁不记得那些痛苦的脸,注视着祭献礼,因它的启示而受着光辉的烛照?生在今日的人们已和生在昨日的人们离得远远了。(但生在今日的人们是否能和生在明日的离得更近?)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一代里,多少行列已被歼灭;战争开了一个窟窿,他们和他们最优秀的儿子都失了踪影。我的小小的《贝多芬传》保留着他们的形象。出自一个孤独者的手笔,它不知不觉地竟和他们相似。而他们早已在其中认出自己。这小册子,由一个无名的人写的,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它已不再属于我了。
我把本书重读了一遍,虽然残缺,我也不拟有所更易。因为它应当保存原来的性质,和伟大的一代神圣的形象。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选自《巨人三传》,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贝多芬传》译者序(傅雷)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15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15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迻译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本书。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仆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青的一代之外,我不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二、整体感知?心灵成长
(一)认真阅读、理解选文,全文共70小节,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必需概括)
1、(1—4)1770年—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2、(5—24)1789年—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3、(25—33)1810年—1815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 4、(34—66)1816年—1827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
5、(67—70)作者的诗意化评价。
(二)概括人物事迹: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失败和挫折呢?(依据原文概括)
(1)贫穷的出生。(P69第2段。)
(2)艰苦(不幸)的童年。(P69第3段。)
(3)失聪的双耳。(P71第8段,P78第37段)
(4)破灭的爱情。(P72第13段,P75第22段)
(5)重病缠身的身体。(P72第13段)
(6)无情义的侄子。(P80第46—52段)
我有问题问老师
三、合作探究?成就你我 讲述以下内容:讲述(概括)以下内容:
贝多芬的家庭条件
(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
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
(4)贝多芬的作品
(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
(6)《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
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如此的触目惊心!此刻你们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些形容词把它给表达出来? 解析:悲惨!可怜!同情!难过!……
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身处这样的境地,我们可能会作出什么选择呢?
解析:逃避/自杀/酗酒/面对……
各种各样的回答都有,而贝多芬,面对着自己这苦难的一生,这悲惨的一生,他又是如何对待的?(尽量用原文语言回答)
解析: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P73第14、15段。(学生读这两段)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双耳失聪的痛苦、失去爱情的忧伤、重病缠身肉体折腾,但是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在这悲苦的深渊里,他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 解析:创作音乐。
那作者是怎样评价贝多芬的一生的?
解析:传记在结尾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学生读最后两段)。
怎样理解这句话?解析: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空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四、延伸拓展
(一) 肖像描写的方法
1、细致观察,抓住人物突出的特点,反映人物的生活境况和精神世界。
2、用词准确、传神;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描写中插入适当的议论、抒情,以形传神。
4、采用合理顺序,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
(二)、怎样写好人物评传
1、选择真实的材料,抓住传主的特点,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面貌。
2、恰当引用人物自白,真实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
3、在评价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融入作者自身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的感染读者。
(三)、高考作文素材 贝多芬只有一个
有一天,几个侵入维也纳的拿破仑的军官,发现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分析:贝多芬的拒演,体现了一名爱国者的民族气节以及个人的尊严。
话题:“人格的尊严”“自尊与他尊”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