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扼住命运的咽喉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事件,尤其是几个创作阶段与代表作及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家贝多芬充满磨难而又始终挑战命运的奋斗的一生。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咽喉”,向生活的苦难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3.培养学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决不低头,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资料链接】
知人论世
1. 关于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音乐,8岁登台演出,10岁开始作曲,12岁就成为戏院乐队的成员,并任宫廷首席大提琴手,13岁成为大风琴手,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开始接触资产阶级启蒙教育,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
贝多芬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2. 关于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他出身于中产家庭,从小身体虚弱,15岁随父母迁居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从事文艺创作。他极其擅长写人物传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他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课前预习】
1. 读准字音
臃肿(yōnɡ) 骨骼(ɡé) 酗酒(xù) 恬静(tián)
轻佻(tiāo) 坂坡(bǎn) 雾岚(lán) 废圮(pǐ)
睥睨(pì nì) 窘境(jiǒnɡ) 谐谑(xié xuè) 颠蹶(jué)
2. 辨析字形
陷 xiàn 陷阱 磕 kē 磕碰
馅 xiàn 馅饼 溘 kè 溘然长逝
谄 chǎn 谄媚 瞌 kē 瞌睡
佻 tiāo 轻佻 睨 nì 睥睨
眺 tiào 眺望 倪 ní 端倪
挑 tiǎo 挑战 霓 ní 霓虹
3.词语释义
①轻佻:a.行动不沉稳。b.言行不严肃,不庄重。
②睥睨:a.斜视,有厌恶﹑傲慢等意。b.窥视,侦伺,监视。
③隐遁:隐居远避尘世。
④颠蹶:倒仆,跌落,也指困顿挫折。
⑤谐谑:(语言)滑稽而略带戏弄。
4.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失败挫折呢?
【提示】(1)贫穷的出生 (2)艰苦(不幸)的童年 (3)失聪的双耳 (4)破灭的爱情 (5)重病缠身的身体
【课堂探究】
1.阅读课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提示】梳理传主经历。全文共70自然段,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1)第1—4自然段:1770年—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2)第5—24自然段:1789年—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3)第25—33自然段:1810年—1815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
(4)第34—66自然段:1816年—1827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
(5)第67—70自然段:作者的评价。
2.贝多芬的童年生活对他后来的事业有什么影响?
【提示】他早年遭遇家庭不幸,童年的不幸使贝多芬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任,这培养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坚强抗争的意志以及独立的精神;而当时他体会到的痛苦、孤独、无助,或许是他阴郁的性格的根源。
3.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在不幸的命运面前,他是怎样做的?
命题意图:使学生掌握传记选择材料以传达传主独特精神的特点。
参考答案: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应受制于命运的主宰,而应抵挡命运的控制。贝多芬童年时期父亲酗酒、母亲早丧,青年时期又患上一个音乐家的致命病症——耳聋,同时还屡次失恋……在经历这一连串打击之后,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灰心认命,而是激励自己,奋力直前,终于克服了这一切困难,取得辉煌的成就。他做到了“扼住命运的咽喉”。
4.这篇传记与其他传记有什么不同?
【提示】罗曼·罗兰对贝多芬一直非常敬仰,他尤其倾心于贝多芬身上的创造力和战胜人生苦难的精神,认为这种精神是治疗当时欧洲颓靡精神的一剂良药,同时,罗曼·罗兰又把贝多芬看成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在书中重点强调了贝多芬所遭遇的不幸、苦痛及其与命运抗争的毅力。因此,作者没有细致地记录传主的人生履历,而是描绘他的心灵轨迹,致力于捕捉他的灵魂成长的蛛丝马迹。选取的都是侧重于表现传主思想情感方面的材料,以传主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作为线索加以串联,整篇文章都笼罩着浓郁的情感与深沉的哲思。
【重点探究】
作者是怎样评价贝多芬的一生的?
【提示】“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罗曼?罗兰赞扬他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
【拓展延伸】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推荐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并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巴金传》、《雨果传》、《用心看世界——海伦凯勒传》、《托尔斯泰传》、《渴望生活——凡·高传》、《米开朗琪罗传》、《身残志坚罗斯福》、《拿破仑传》、《毛泽东传》、《姚明传》。
【达标练习】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请将选项填写在答题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脾性/稗草 诅咒/咀嚼 肖像/惟妙惟肖
B.倘若/徜徉 肋骨/勒索 笼罩/笼络人心
C.迁徙/歼灭 砧板/粘贴 哄骗/哄堂大笑
D.暴发/瀑布 逶迤/倭寇 重量/量力而行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情况在马克思看来只不过是用夸夸其谈的贫乏来代替平淡无奇的贫乏罢了。
B.他特别不喜欢夏多布里昂的故作高深,他的拜占庭式的夸张和感情的卖弄——总之,不喜欢他在文字上的那种过火的矫揉造作。
C.我,一介芸芸众生,没有睿智的头脑,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家庭背景,更不具备惊艳的美色,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D.想通过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的办法来求得别人的尊重,无疑是缘木求鱼,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B.在这一次抢险救灾中,战士们个个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大家虽然有点累,但保护了集体财产免遭损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C.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与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教练员需要不断摸索,中国队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理想的配合。
D.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一规定旨在加强行业准入门槛,将网上五花八门的视频节目纳入更加严格的监管。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冀州,古时地处燕南赵北,东与齐鲁接壤,历来是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处,千百年来, , , , : 、 、文能治国的宰相、武能安邦的将帅;有著书立说的思想家、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开馆讲学的教育家、蜚声文坛的文学家、造诣深厚的艺术家;还有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仁人,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的志士,以及叱咤风云、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领袖等等。
①母仪天下的太后 ②名贤俊杰史不绝书
③人文资源丰富 ④有主政一国的帝王
⑤得文化发展风气之先 ⑥文化积淀厚重
A.⑤⑥③②④① B.⑤⑥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⑥⑤ D.③②⑥⑤④①
二、课内阅读(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十年曾被称为“慢性死亡”,但这是过分夸张了。公社失败以后的斗争确实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健康。1873年秋天他害了很厉害的头痛病,很有中风的危险。这种慢性的大脑受压抑的状况使他不能工作,失去了写作的欲望。如果这病长久地持续下去,那后果会是很悲惨的。但是经过他和恩格斯的共同朋友、他完全信赖的曼彻斯特医生古姆佩尔特治疗了几个星期之后,他终于痊愈了。
遵照古姆佩尔特医生的劝告,马克思在1874年决定到卡尔斯巴德去。在以后的两年当中,他又到那里去过。1877年他为了改换疗养环境,又到诺伊那尔去。但是到了下一年,即1878年,他就不能再到那里去了。因为两次谋刺德皇的事件,以及紧接着对社会主义者的大肆迫害,使他不能再进入大陆。不过,在卡尔斯巴德的三次疗养仍然对马克思发生了“神奇的”功效。他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多年的肝病。现在只剩下慢性胃病和神经过度疲劳,后一种病的症状是头痛,尤其是顽固的失眠。但是在夏天去海滨或避暑地疗养以后,这些病也都多少地消失了。不过过了年它们又重新发作起来。
完全恢复健康当然是可能的,只要马克思允许自己完全休息。在劳苦和献身的一生之后,年近六十的马克思是有充分的权利休息的。但是他根本不考虑休息。他为了完成自己的主要科学著作而热情地重新投入研究工作,他的研究范围这时已经显著地扩大了。恩格斯在谈到这一点时说:“对于一个从历史起源和发展条件来考察每一件事物的人,一个问题自然是要引起一系列新的问题的。原始社会史、农艺学、俄国的和美国的土地关系、地质学,等等,——这一切马克思都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为的是把论地租的一章写得空前地完善。他能轻松自如地用日耳曼语系和罗曼语系的各种语言阅读,此外,他还研究古代斯拉夫语、俄语和塞尔维亚语。”但是这些只占去他的工作时间的一半。虽然马克思退出了公共活动,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在欧美工人运动中的活动。他差不多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所有领导人都通信。他们每当遇到重大事件,总是尽可能亲自来向他请教。他越来越成为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顾问;他们最喜欢向他请教,而他也总是乐于给他们以所需要的忠告。
5.作者在开头就说:“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十年曾被称为‘慢性死亡’”,但他接着又说,“这是过分夸张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节选的这段文字看,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节选部分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 C
解析:A项,分别读pí/bài,zǔ/jǔ,xiào;B项,分别读tǎnɡ/chánɡ,lèi/lè,lǒnɡ;C项,分别读qiān/jiān,zhēn/zhān,hǒnɡ/hōnɡ;D项,分别读bào/pù,wēi/wō,
liànɡ。
2. C
解析: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前面不能用数量词修饰。
3. A
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免遭损失”。C项,“当务之急”与“现在”重复。D项,“加强……门槛”,搭配不当。
4. A
解析:⑤紧承“文化的交汇处”的便利,与上句语意连贯;⑥③逐层递进,先积淀,然后形成资源;与下面的“宰相”联系紧密的也一定是人物,所以①④应放最后,再者,在古代男权的社会中,“帝王”应在先,“太后”应在后,故应是④①;同时注意冒号,②是所有人物的总括句,所以应放到④前。
二、
5. 马克思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身体健康十分糟糕,几乎无法挽回,这确实是走向死亡。但马克思在这十年里仍然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这又绝不能说是一种慢性死亡的状态。
6. 马克思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态度是以工作需要为准的。为了工作,他试图通过治疗来恢复健康;但同样也是为了工作,他又无暇顾及身体健康,过度工作以致损害了身体健康。
7.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马克思研究的范围之广。传记中恰当地引用恩格斯的言论,能从另一个侧面展示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风貌,增加文章的可信性和历史纵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