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 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 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广东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7-09 10: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和动量定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并理解这两者的矢量性。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恒力和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理解动量的矢量性和其变化量的方向确定。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
1、动量变化量的矢量确定
2、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定理计算
四、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这一章的第二节,在上一节课同学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讨了了在碰撞中不变的物理量,对动量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逐渐建立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学生有着比较好的矢量知识基础,在讲解动量及动量变化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矢量的计算方法,强调其方向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动量定理的物理内涵,以便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跳高时在下落处为什么要放海绵垫子?不放海绵垫子会怎样?这两种情况下,人下落之后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本领跟什么有关?
(二)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
(1)同样的一个苹果,用较小力扔出去,和用较大力扔出去,哪一次扔的较远?
——引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本领跟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2)以10m/s的速度飞来的球,你敢不敢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头去顶?如果是一个同样以10m/s飞来的铅球,你敢去接吗?——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本领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归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本领不仅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体的速度有关,还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物理学家用质量和速度这两个量来界定了一个新的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称为——动量。
2、动量概念讲解:
概念: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定义式:P=mv
单位:
kg.m/s
对动量的理解:
(1)矢量性:方向跟速度的方向一致
(2)瞬时性:公式中的V是瞬时速度
3、冲量
问题引入:
一个质量是m的钢球,以V0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Vt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所用时间为t,墙壁对钢球的作用力为一个恒力F,求恒力F等于多少。
解: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
引出冲量的概念——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称为力的冲量。
公式:I=Ft
单位:N.s。
过程量:它反映了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积累效果。
方向:冲量是矢量,恒力的冲量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动量定理
引导学生观察刚才的式子左右两边,左边是冲量,右边是动量的变化量,引导学生说出动量定理的概念: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该变量。
公式:F=mVt-mV0
说明:
(1)、F指合外力
(2)、注意表达式中物理量的方向性
(3)、当力是变力时,F合指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作用力
观察动量定理小实验:将鸡蛋扔到垫了海绵的地板上,发现鸡蛋没有破碎,但是直接扔到地板上却会使鸡蛋破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提示学生运用动量定理思考,两次下落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鸡蛋的动量变化是相同的,当地板垫了海绵时,砸到地板上时,作用的时间比较长,根据动量定理,鸡蛋所受到的作用力比较小,因此没有破碎。
动量改变量的计算
动量定理中,动量是矢量,具有方向性,所以在进行相减计算动量变化量时,跟力的加减是一样的。例如:
同一直线上:
P0
P0
Pt
Pt
不在同一直线上时:
Pt
P0
归纳总结:
(1)初动量和末动量要同一起点。
(2)动量变化量是由初动量的末端指向末动量的末端。
、课堂效果检测
此检测练习题见附件《动量
动量定理》课堂检测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板书)
1、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P=mv
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是一个状态量
冲量: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I=Ft
方向与F决定。
3、动量定理: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在一个过程中动量该变量。
Ft=mVt-mV0
动量变化量的计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1)初动量和末动量要画在同一起点。
(2)动量变化量是由初动量的末端指向末动量的末端。
(五)课后作业布置:
完成书上课后练习题和该节课对应的拓展延伸练习题。
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