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动物趣味--------《克、千克的认识》
【教材分析】
青岛版教材中,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质量知识的开始,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写旨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设计了多个动手操作、体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教材情景图呈现的是同学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借助集中动物质量的信息,认识克、千克。教材的设计意图:一是通过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是将克、千克质量单位贯穿其中,形成强烈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克、千克的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的建立非常困难, 它和长度 单位不同,看不清摸不着,全凭 感知,难以表达。虽然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知识并不是一无所 知的。为了更加准确 的确立教学目标, 除了对教材进行精心解读,还在没有任何 提示下,我们在课前对2年级2班44位学生进行了约10分钟的调查,调查内容为:1、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克、千克?2、1克有多重?能举例说明吗?3、1 千克有多重?能举例说明吗?从调查问卷反馈看,98%的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是有生活基础的,80%的学生在平时买东西 时听过或者 见过,20%的学生在零食 的包装袋上见到过,甚至有8%的学生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1、学生对1克和1千克的生活经验不足,体验不够。比如:有的学生说1根火腿肠中1千克,或者 有的认为1个苹果 重1克。这些充分反映出了学生对“克、千克”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2、学生不能像“长度单位”那样,找不到具体的参照物。基于此,我认为课堂中引领学生大量体验,积累活动经验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培养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猜一猜
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
看仔细了,我们先揭晓第一个(出示棉花糖),再来揭晓 第二个(出示铁棒)
(二)掂一掂,感知轻重。
1.这两件物品会引起我们怎样的数学思考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这一大包棉花和铁块,谁更重?你怎么想的?预设:铁重,因为铁是金属。棉花很软棉花重,因为棉花多一样重的
2.有的同学猜是棉花 重,有的猜铁块 重, 还有的同学猜两个一样重,究竟哪一种猜测正确呢?有什么办法验证一下?
3.请你来掂一下,你认为谁更重?还有哪位同学也想上来掂一掂?
4.到底谁更重?还有没有其他的验证方法?预设:用秤称一下
(三)称一称
1、称就要用到秤,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秤? 称什么 的?( 学生交流)
2、(出示秤)这么多的秤,选择哪个来秤这两件物品呢?生交流
3、我们用台秤来称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桌上的盘秤,你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预设:字母kg、数字(表示出质量多少)、刻度、指针等。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质量单位’(板 书)。称量一般物品时,常用“千克”(板书)做单位,用字母kg表示,千克也叫公斤。当指针从0走到1时,表示物体质量是1千克,指到2呢?3呢?
5、现在谁来称一下,这两件物品到底谁更重?(学生到前面称)预设:铁块重1千克,棉花重1千克。
6、通过称,我们得出什么结论?这两件物品质量相等。
7、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今天我们发现物不可貌大小。比较物品的轻重,不是比他们的大小,而要比它们的质量。
(四)梳理方法
1、梳理比较过程用了哪些方法?预设:先用手掂,再用秤来称,发现棉花和铁一样重。我们掂之前先用眼睛看,在心里比较了一下。
2、先用眼睛看猜测出3种结果,然后用手掂来验证,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更重,最后用秤称,得到了这两件物品都是1千克,一样重的结论。
二、经历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千克
A、掂一掂,记住感受
师:想不想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请组长从1号材料盒中拿出铁块,大家轮流掂一掂,静静 的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将这种感受记在心里。(学生活动)
比一比
师:你记住1千克的感觉啦吗?我不太相信。现在组长拿出这袋黄豆(比1千克重),每人轮流只能掂不能称,判断一下这袋黄豆比1千克重还是轻?还是一样?(学生操作)
师:认为比1千克重的举手!轻的举手!一样的举手!这都是大家凭感觉掂的。正确答案是——(学生称,然后掂1千克)
C、数一数
师:谁能说说1千克有多重?预设:不太重、有点重
师: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前面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米”时,我们知道,1厘米大约就是指甲的宽度,一米大约是同学们伸开双臂的长度 ,那1千克能不能找到我们熟悉的标准呢?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鸡蛋、苹果、食盐,下面小组分工合作,称一称、数一数,并将结果记录在研究单一上。合作前先看合作提示;谁来读读 声音响亮,开始吧!(小组活动)
交流:(1)1千克苹果有( )个。(学生汇报)4-5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2)1千克鸡蛋有( )个。(学生汇报)14——15个之间。(3)1千克盐大约( )包。集体说(2包)
师:现在你能说说1千克 究竟 有多重吗?4包盐5个苹果 、15个鸡蛋那么重9、诶? 同样是1千克,鸡蛋 大约有15个, 苹果怎么只有4、5个呀?(学生交流)
师:同样是1千克,其中的每样物品越重,个数就越少。反过来呢?
认识克
刚才我们通过估—掂—称的研究方法发现了棉花、铁块的秘密。还记得课前老说带来3件宝贝吗?现在来揭晓第3件。(出示硬币) 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探究过程,来发现2分硬币的秘密吗?
课堂小结:
师: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