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透镜及其应用(一)(含答案+解析)-【中考真题汇编】2025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2 透镜及其应用(一)(含答案+解析)-【中考真题汇编】2025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12 10:3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2 透镜及其应用(一)
一、选择题
1.(2025·长沙) 晚上看电视时,小星将一个凸透镜在电视机和对面墙壁之间来回移动,发现移动到某位置时,墙上清晰地呈现出电视画面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与下列哪种光学器材的成像情况相同(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平面镜
2.(2025·德阳) 小刘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3.(2025·齐齐哈尔) 关于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B.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
C.矫正远视眼佩戴的镜片是用凸透镜制作的
D.电视机遥控器通过发出的紫外线控制电视
4.(2025·河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小明发现光屏上承接到的清晰的像与光源大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上的像是虚像
B.透镜到光屏的距离与到光源的距离相等
C.仅将透镜向光屏方向适当移动,光屏会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D.光源靠近透镜,同时光屏远离透镜,光屏会承接到清晰的像且越来越小
5.(2025·福建) 如图,修表师傅可通过“寸镜”看清手表微小结构。“寸镜”内部有一个凸透镜,使用时手表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A.小于1倍焦距 B.等于1倍焦距
C.大于2倍焦距 D.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
6.(2025·乐山) 每年5-6月,金口河大瓦山“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7.(2025·苏州)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先固定好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再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 16cm 和24cm时,光屏上先后两次都呈现烛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的像是缩小的 B.第二次的像比第一次大
C.蜡烛和光屏间的距离是 40cm D.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二、多选题
8.(2025·黑龙江) 如图所示,轩轩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B.物体从u=32cm处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先变大后变小
C.u=24cm时,将透镜遮挡住一部分,光屏上的像会变暗
D.8cm<u<16cm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
9.(2025·宜宾)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后,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第一次调节好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
B.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C.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则在光屏上的像将不完整
D.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10.(2025·天津市)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
A.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三、填空题
11.(2025·深圳)如图所示,第九届亚洲冬奥会,擅于思考的欣航同学发现用阳光点燃火炬使用的是   (凸透镜/凹透镜),太阳是   (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凸透镜的直径是60   (填写单位)。
12.(2025·广东)放大镜属于   (选填“凸”或“凹”)透镜.如题图,邮票通过透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邮票到透镜的距离   (选填“大于”或“小于”)透镜的焦距
13.(2025·广西) 由于平时不注意科学用眼,小明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他患了   视眼,可配戴由   (选填“凹”或“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视力。
14.(2025·眉山) 如图甲所示是人的眼球示意图,人眼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类似;如图乙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成像示意图,可以用   (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矫正,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15.(2025·遂宁) 西晋《博物志》中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冰制成透镜,利用它对太阳光的   作用来取火。现在人们还利用这种透镜来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16.(2025·绥化)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cm处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再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5cm,调整光屏得到清晰的像,生活中与此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17.(2025·湖北) 2025年1月20日,在第九届亚冬会火种采集仪式上,现场用图甲中的冰透镜成功点燃了火炬。小红为了研究此现象,让光束透过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投射在墙上,如图乙。   (填“上”或“下”)方眼镜的透镜类型与冰透镜相同,为   透镜
18.(2025·河南)图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进行实验探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后,保持水凸透镜、蜡烛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请写出一种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法:   。
19.(2025·扬州)某款人形机器人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安装在腹部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远处的物体成倒立、   的实像.该机器人跑步由电动机驱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磁场对   有力的作用.以并肩运动的陪跑员为参照物,机器人是   的.机器人跑完21km路程用时约为2 h40 min,平均速度约为   km/h.(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0.(2025·武威) 小明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制作了一个冰透镜,并放在太阳下顺利将纸巾点燃,这是利用了冰透镜对阳光有   作用;小明想到太阳辐射出巨大的光和热,是因为太阳内部发生   (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导致的。
四、实验探究题
21.(2025·威海) 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一侧,将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另一侧,在蜡烛A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这两个像   (选填“都是A实像”“都是虚像”“1个实像、1个虚像”)。
(3)将玻璃板绕支架向蜡烛A一侧倾斜15°,像的位置会   (选填“降低”“不变”“升高”)。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暴雨过后池塘水量上涨,岸边树的倒影长度   (选填“变长”“不变”“变短”)。
(5)将光屏放在像A'的位置,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蜡烛A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至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则这个像为倒立、   的实像;写出此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1个应用:   。
22.(2025·吉林)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实验前,需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至   。
(2)如图所示,某次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3)若想模拟近视眼成像情况,可以更换焦距更   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23.(2025·北京市)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两个凸透镜分别固定在光具座上,并用一束平行主光轴的光分别射向两个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在各自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的亮斑,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凸透镜   (选填“M”或“N”)对光的会聚作用更强。
(2)该同学继续利用上述器材及一个发光体、刻度尺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焦距是否有关。实验中需要选用凸透镜   (选填“M和N”或“M或N”),将发光体放在距凸透镜   (选填“相同”或“不同”)距离处,用光屏接收像,若   ,则说明像的高度与焦距有关。
24.(2025·山东) 雨过初晴,小丽发现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而透过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远处倒立缩小的“花朵”。针对这一现象,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1)小丽将F形光源(如图甲)、凸透镜和带有刻度的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接下来她应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   。
(2)调整好后,小丽多次改变物距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如表1所示。小丽分析归纳后,得到初步结论: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且像都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表1
序号 物高h/cm 物距x/cm 像高h/cm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 4.0 30.0 2.0 倒立 实像
26.0 2.5 倒立 实像
3 4.0 23.0 3.0 倒立 实像
4 15.0 8.0 倒立 实像
5 13.0 135 倒立 实像
6 7.0 找不到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在光屏上始终没有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回想透过水珠观察叶脉的情景,她采用下图   的方式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F”。
(4)组间交流时,小丽发现小红的实验记录(如表2所示)中有与物体等大的像,而自己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为了尽快在自己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在   cm和   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表2
序号 物高/cm 物距…… 像高/cm 像的正面 像的虚实
1 4.0 25.0 1.0 倒立 实像
2 18.0 13 倒立 实像
3 15.0 2.0 倒立 实像
4 10.0 4.0 倒立 实像
5 8.0 6.5 倒立 实像
6 4.0 找不到像
(5)小丽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   。咨询老师后得知,两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小丽认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均有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老师给的焦距数值,她总结出凸透镜或像规律。
25.(2025·山西)如图为小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始终成在   。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举出一例即可)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来成像的。
(3)只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26.(2025·泸州)2025年6月6日是第30个全国“爱日”,图甲为眼睛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某科学兴趣小组自制的一个用来模拟眼睛变焦过程的装置,
(1)图甲中的视网膜相当于图乙中的   ,在图乙的光屏上已成蜡烛的清晰(像未画出),其情况是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实像。
(2)图乙中,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后(相当于看近处景物),光屏上的像变棋糊了,缓慢   (选填“注入”或“吸出”)适量水来改变水凸透镜厚度,像又变清晰了,当眼睛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睫状肌会过度疲劳失去弹性,导致看远处景物时无法将晶状体调到较   (选填“薄”或“厚”)状态,
(3)据此,请你为预防近视提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B
墙上清晰地呈现出电视画面倒立缩小的像。 说明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应用为照相机,B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B。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2.C
据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像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3.C
A.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故A错误;
B.放大镜是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成的像可以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倒立缩小的、等大的、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远视眼是晶状体变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应当用凸透镜加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故C正确;
D.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器的控制,故D错误。
故选C。
A.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B.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C.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判断;
D.根据红外线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4.B
A、光屏上能承接到像,所以像为实像,故A错误;
B、物像等大,所以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故B正确;
C、透镜像光屏方向移动,像距减小,物距变大,像变小,像不会不变清晰,故C错误。
D、光源靠近透镜,物距减小,像远,像变大,所以D错误。
综上选B。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5.A
“寸镜”内部有一个凸透镜,在修表时,做放大镜使用,所以此时手表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分析判断。
6.B
A.美丽的“转转花”自身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故A错误;
B.“转转花”的影子是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花,在花后面光照不到的区域形成影子,故B正确;
CD.手机的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在拍摄照片时,景物应在手机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CD错误。
故选B。
A.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B.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CD.手机摄像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物体在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时,物体经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7.C
当移动透镜分别距光屏16cm和24cm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可以得到:
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时,应该为f<16cm<2f......①,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
当凸透镜距离蜡烛为24cm时,应该为24cm>2f.......②,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根据①②可得8cm<f<12cm,根据成像分析,可知:
A.第一次的像是放大的,故A错误;
B.第二次的像比第一次小,故B错误;
C.凸透镜距离蜡烛为16cm和24cm所成的实像,是两个互逆的光路,所以u1=v2,v1=u2,蜡烛和光屏间的距离是16cm+24cm=40cm,故C正确;
D.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8cm<f<12cm,故D错误。
故选C。
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将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那么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相反,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8.A,C
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u=v=2f=16cm,
即:f=8cm,
因此该凸透镜的焦距f=8cm,故A正确;
B.物体从u=32cm处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在u>f时,物体在光屏上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在u=8cm不成像,当uC.u=24cm时,u>2f,物体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透镜遮挡住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变少,光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光屏上的像会变暗,故C正确;
D.8cm<u<16cm时,即f<u<2f,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C。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9.A,B,D
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故A正确;
B.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故B正确;
C.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还有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所以在光屏上的像完整,故C错误;
D.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动态规律可知,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在移动,故D正确。
故选:ABD。
1.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应用是照相机;
2.由光路的可逆性进行分析;
3.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
4.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动态规律进行分析。
10.A,B,D
A.由图可知,蜡烛在a处时的物距为ua=50.0cm-10.0cm=40.0cm,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由图可知,蜡烛在b处时的物距为ub=50.0cm-20.0cm=30.0cm,与a处相比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故B正确;
C.由图可知,蜡烛在c处时的物距为uc=50.0cm-25.0cm=25.0cm,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相同,照相机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由图可知,蜡烛在d处时的物距ud=50.0cm-40.0cm=10.0cm,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于虚像在蜡烛的同侧,所以此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故D正确。
故选ABD。
AC.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分析;
B.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D.凸透镜成的实像都在异侧,虚像都在同侧。
11.凸透镜;可再生能源;cm
据图可知,透镜具有会聚作用,所以为凸透镜,太阳能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的获取,属于可再生资源,据图分析可知,透镜的之间和火炬的长度相似,所以透镜的直径为60cm。
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平行光入射凸透镜会聚焦在焦点,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
可再生能源:使用后短期可以恢复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不可再生能源:使用内短期不能再生的能源,如核能、化石能源。
12.凸;虚;小于
放大镜是一块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可知,放大镜能成放大正立虚像。所以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如图所示),邮票到透镜的距离是小于焦距,看到的像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凸;虚;小于。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f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13.近;凹
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患了近视眼,可以使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近视眼对光线汇聚作用较强,需要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进行矫正。
14.照相机;凹透镜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应用有照相机和眼睛,看远处的物体,像呈现在视网膜前面,需要用凹透镜使得光线延后成像。
近视眼对光线汇聚作用较强,需要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进行矫正。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15.会聚;远视眼
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把冰块削成凸透镜形状,把太阳光会聚在焦点上,就可以点燃物体。
远视眼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弱,看近处物体时,物体通过人眼所成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16.10;投影仪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cm处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u=v=2f=20cm,可知f=10cm;
再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5cm,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引用于投影仪。
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17.下;凸
利用冰透镜可以取火,说明冰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由图可知,光通过近视镜和老花镜后,下面的眼镜将光会聚成了光斑,说明下方的眼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与冰透镜相同,为凸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老花镜是凸透镜。
18.缩小;将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或用注射器从水凸透镜中抽取适量的水)
(1)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后,此时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此时像成在光屏的前方;保持水凸透镜、蜡烛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可以用注射器将水凸透镜中的水抽出一部分,使水凸透镜的凸度变小,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弱,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
(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凸度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弱。
19.凸;缩小;电流;静止;8
机器人身体上安装有摄像机,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远处的物体在镜头的二倍焦距外,根据凸透镜磁性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机器人内的电动机带动机器人跑步,电动机消耗电能,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以并肩运动的陪跑员为参照物,机器人相对于陪跑员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根据机器人的路程21km,用时约为,计算平均速度约为。故第1空填:凸;第2空填:缩小;第3空填:电流;第2空填:静止;第5空填:8。
摄像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物体的静止的;根据,计算速度。
20.会聚;核聚变
冰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对阳光有会聚作用,在太阳,会聚的太阳的能量将纸巾点燃;太阳内部发生的核聚反应,使太阳辐射出巨大的光和热。故第1空填:会聚;第2空填:核聚变。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集中的能量可点燃纸巾;太阳内部利用核聚变释放能量。
21.(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都是虚像
(3)升高
(4)不变
(5)放大;投影仪
(1)玻璃板能透光,也能成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为虚像。所以看到点燃的蜡烛是有平面镜反射形成的虚像;看到未点燃的蜡烛是由光的折射形成虚像。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 将玻璃板绕支架向蜡烛A一侧倾斜15° ,像会升高;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物像等大,岸边树的大小不变,所以像的大小也不变;
(5) 将蜡烛A向凸透镜方向移动至某一位置时 ,此时物距减小,相距增加,物距小于相距,像为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1、平面镜成像试验:实验仪器有白纸、薄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A蜡烛点燃,B蜡烛熄灭(使用B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判断像物大小关系),光线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方便观察像的位置
2、实验步骤:将玻璃垂直于白纸,点燃蜡烛A, 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在蜡烛B一侧放置光屏,光屏上无法成像
3、试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为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成虚像;;
4、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22.(1)同一高度
(2)缩小;照相机
(3)小
(1) 实验前,需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至 同一高度,使得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物距大于像距,呈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3)近视眼是由于焦距变小,折射能力变强导致,所以可以选择焦距更小的凸透镜进行试验。
1、透镜成像试验:实验步骤:1)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蜡烛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环境越暗,物体反射光越明显,所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 点燃并蜡烛,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烛焰的像,测量此时物到透镜的距离(焦距);3)移动蜡烛,观察像的变化
经过透镜光心的光心不会发生偏折,所以蜡烛变短通过光心的光线会折射到光屏上方,导致像向上移动。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23.(1)M
(2)M和N;相同;光屏上所成像的高度不同
(1)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强。由图可知,M透镜的焦距小于N透镜的焦距,故M透镜对光的折光能力更强;
(2)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焦距是否有关,需要控制距离不变,改变凸透镜的焦距,故需要M和N透镜;
发光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保持不变,先后换用M与N透镜,观察光屏上像的高度,如果高度不同,说明像的高度与焦距有关。
(1)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强,据此分析;
(2)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焦距是否有关,需要控制距离不变,改变凸透镜的焦距,据此分析。
24.(1)同一高度
(2)变大;倒立
(3)丁
(4)15.0;23.0
(5)表一、二中,物高相同,物距都为15cm时,表一中像高是物高的2倍,表二中由像距:物距=20cm:15:cm=4:3,可知像高:物高=4:3,物距相同时,成像的大小不同。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发光体“F”、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从表一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小于13cm时,物距减小,像变大,成倒立的实像;
(3)从表一可知,物距为7cm时找不到像,说明凸透镜的焦距为7cm,要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物像同侧,在光屏侧能观察到像,故选择丁:
(4)物像等大时,物距在二倍焦距处,此时像距等于物距,物距大于2f时,像小于物,当物距小于2f大于f时,像大于物,表一中物距23cm像小于物,物距为15cm时,像时物的两倍,所以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23cm和15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5)表一、二中,物高相同,物距都为15cm时,表一中像高是物高的2倍,表二中由像距:物距=20cm:15:cm=4:3,可知像高:物高=4:3,物距相同时,成像的大小不同。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发光体“F”、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从表一数据可分析说明;
(3)从表一可知,凸透镜的焦距,要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物像同侧;
(4)物像等大时,物距在二倍焦距处,此时像距等于物距,由此确定调整物距的范围;
(5)表一、二中,物高相同,物距都为15cm时,表一中像高是物高的2倍,表二中由像距:物距=20cm:15:cm=4:3,可知像高于物高的关系,由此进行说明。
25.(1)光屏中央
(2)缩小;照相机
(3)靠近
(1)为了使得像呈现在光屏中央,需要 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 。
(2)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像为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3)蜡烛远离透镜,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像距减小,所以应该减小光屏和透镜的距离,即靠近透镜。
1、透镜成像试验:实验步骤:1)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蜡烛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环境越暗,物体反射光越明显,所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 点燃并蜡烛,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烛焰的像,测量此时物到透镜的距离(焦距);3)移动蜡烛,观察像的变化
经过透镜光心的光心不会发生偏折,所以蜡烛变短通过光心的光线会折射到光屏上方,导致像向上移动。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26.(1)光屏;缩小
(2)注入;薄
(3)每用眼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下,向远处眺望
(1)根据眼睛的结构,图甲中的视网膜相当于图乙中的光屏。在图乙中,因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图乙中,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后(相当于看近处景物),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像变清晰,因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对光的折射能力越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要缓慢注入适量水来改变水凸透镜厚度。当眼睛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睫状肌会过度疲劳失去弹性,导致看远处景物时无法将晶状体调到较薄状态,即形成近视眼。
(3)据此,我为预防近视提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议:每用眼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下,向远处眺望。
(1)根据眼睛的结构分析;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下,物距变小,像距变大,要使像变清晰,结合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对光的折射能力越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分析。
(3)根据对预防近视的方法的认识解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