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2 20:15:32

文档简介

遂宁市高中2027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B C C A C D C B B C B A D A
1.B【解析】本题以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绵阳核基地的史实设计试题情境,考查三线建设的开创性意义。据材料"攀枝花钢铁基地选址金沙江畔""成昆铁路贯通工业走廊""绵阳核基地奠基核科技"可知三线建设既是国家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故选B项。全国布局并未均衡,排除A项。三线时期重工业投资加剧农轻重比例失调,排除C项。三线企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未建立市场机制,排除D项。
2.C【解析】 本题以2020年脱贫攻坚数据设计试题情境,考查脱贫攻坚对全面小康的决定性意义。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工程,C项正确。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存在,A项错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显著,B项错误。白皮书总结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强调本土化,选项扩大为“全球适用”,与材料矛,D项错误。
3.B【解析】本题以罗马帝国交通建设与跨文明交流的史料设计试题情境,考查古代帝国扩张对文明联系的推动作用。据材料新路覆盖欧亚非行省、“西班牙锡、印度香料”“庞贝城印度神灵壁画”及“莱茵河中国丝绸实物”可知,罗马交通网络促进了经济贸易与文化传播,故选B项。题干中印度神灵壁画和印度香料均属非军事交流,故排除A项。行省制度为罗马治理手段,且未提及希腊文化,排除C项。埃及谷物、军营出土丝绸无法限定消费阶层,故排除D项。
4.C【解析】 本题以12世纪城市特许状的条款设计试题情境,考查西欧城市自治对王权强化的推动作用。特许状规定市民 "每年向国王缴纳固定赋税200镑,免除封建领主的一切杂税",本质是市民阶层与王权的政治联盟:经济上,市民以固定税收支持国王,削弱封建领主财源;政治上,国王通过授予自治权(选举市长、设立法庭),将城市纳入中央管辖,直接削弱领主地方控制权。该条款核心是强化王权对地方领主的压制,为民族国家形成奠基,故选C项。特许状内容未涉及教会权力,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需商品经济发展、雇佣关系出现(14世纪后),本题仅涉及政治权利(选举、司法),未提生产方式变革,排除B项。此时市民选举与近代民主政治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
5.C【解析】 本题以伊本·西那《医典》、花拉子密数学著作、白塔尼天文历表被欧洲学术机构采用的史实设计试题情境,考查阿拉伯文化对欧洲学术复兴的基础性作用。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学术成果为欧洲提供了知识储备,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欧洲传承学习了阿拉伯文化,而非阿拉伯传承希腊古典文化,排除A项。16世纪科学革命由欧洲学者自主推动,"开启" 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世纪基督教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排除D项。
6.A【解析】本题考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其中一重要影响就是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B选项与题干无关;新航路开辟使人们相信了地圆学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但谈不上沉重打击,故C选项不正确;自然科学迅速发展是在17世纪以来,故D选项错误。
7.C【解析】本题考察宗教改革的影响,它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人的精神自由的发展。A选项、B选项和D选项都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但与题干主旨无关。
8.D【解析】本题考察英国“光荣革命”的背景,即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詹姆士二世的政策,题干提及的“宗教宽容”“信仰自由”表面上看似进步,实际上是其恢复君主专制和天主教做铺垫,否定英国宗教改革的成果,所以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故D选项正确。
9.C【解析】本题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涉及到西欧、东欧和东南欧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反映了其影响的广泛性。其他几个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
10.B【解析】本题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即国家治理方式的调整,政府职能扩张。A选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罗斯福新政以来兴起;题干提到的是上层建筑的变化而非生产方式的变革,故C选项错误;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二战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故D选项错误。
11.B【解析】本题考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题干涉及到主要国家工业即制造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故B选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英德矛盾,故A选项错误;C选项并未反映题干的全貌和主旨。题干也未涉及政治方面,故D选项错误。
12.C【解析】本题考察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之间的关系。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战后亚非拉国家出现了共产主义政党,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的领导力量,故进入了新阶段。亚非拉国家进行的革命并非社会主义革命,故A选项错误;B选项和D选项均为二战后出现,故错误。
13.B【解析】苏联与美德始终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所以蜜月期和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有误,故排队A项和D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抓住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的机遇,充分引进美德等国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经济高速发展,故B项正确,C项有误。
14.A【解析】美国《中立法案》的颁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法西斯国家有恃无恐,与英法绥靖政策起到了相同作用,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故A项政确。图片所示的四个事件均发生在二战的局部战争期间,与全面战争不断扩大的后果无关,故排除B;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于1933年,故排除C项;D选项与“杀戮成性的根源”无关。
15.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安全理事会除程序事项以外的决议需要五大常任理事国全票通过才能生效,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纠正了国际联盟的“全体一致”原则的弊端,有较大的可操作性空间,故选D项。
16.A【解析】美国一直想拖垮苏联建立单极世界,故可排除B项和C项;材料反映的是战争安全问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根据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肯尼迪的讲话的目的是要确保美国利益的最大化。故选A。
非选择题
17.【答案】
(1)特点:贸易范围广泛;商品种类繁多;金融货币体系较为先进;商业规则受宗教影响;商人群体高度活跃;阿拉伯帝国是东西贸易的桥梁。(1点2分,2点4分,3点5分)(5分)
(2)背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危机影响;政党政治的非理性因素。(4分)
影响:引发各国关税大战,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导致世界贸易萎缩;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推动罗斯福新政的实行;。(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3)趋势:货物贸易总量高速增长,世界占比大幅提升;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幅迅猛;贸易方式更趋合理;贸易市场日趋多元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新亮点。(6分,任答3点即可)
意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成为拉动世界贸易增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为世界贸易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4分,任答2点即可)
18.【示例1】
时期: 20世纪中(二战后)
观点: 大国实力与意识形态对立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2分)
阐释: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大国美、苏、英召开雅尔塔等会议规划战后秩序;美苏凭借在战争中膨胀的超级实力及地缘优势,主导了战后世界安排:划分势力范围、对战败国处理、建立联合国取代国联、确认大国一致原则,奠定两极格局基础。
美苏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迅速取代战时同盟;美国推行“遏制”政策,苏联则加强控制东欧并支持各地革命运动;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上全面对抗,使雅尔塔体系呈现鲜明的两极对峙特征。
综上所述,美苏两国无与伦比的综合国力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影响了战后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10分)
【示例2】
时期: 20世纪初(一战后)
观点: 战胜国意志与民族自决原则的矛盾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变化。(2分)
阐释:一战结束后,协约国战胜集团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英法意图严惩并削弱德国、维持殖民帝国,美国提出“十四点原则”倡导民族自决和国际联盟,日本在亚太扩张受到一定限制;战胜国意志主导了战后领土重划、殖民地再分配和国际秩序框架的建立。
该体系内部蕴含深刻矛盾。对战败国的严厉惩罚埋下复仇种子;民族自决原则在欧洲部分应用却在殖民地被忽视,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美国未加入国联、苏俄被排除在外,削弱了体系普遍性;经济大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利用不满情绪上台,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挑战并最终摧毁了该体系。
综上所述,英法等战胜国的意志与战败国、殖民地的民族自决矛盾影响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变化。(10分)
【命题说明】本题以“推动近现代国际格局(秩序)演变的关键力量”为主题创设开放性任务,主要考查学生对近现代重大国际格局的形成背景、核心特征、演变动力等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定位特定阶段格局)、历史解释(分析格局演变动因)、唯物史观(理解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因素对上层建筑/国际关系的影响) 等学科核心素养。
19.
(1)特征:历时长,长达近三个世纪;范围广,具有全球性;民族国家是主要推动者;扩
张方式多样(或通过殖民征服确立殖民统治,或建立商站、据点,或进行欺诈式贸易和海
盗式抢劫,等等);日益形成多国竞争的格局;有利于商业资本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体现
出重商主义的时代特征。(8分)
(2)影响:对欧洲: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对美洲:导致
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对非洲:大量黑人在三角贸易中被贩卖
为奴,非洲损失了大量劳动力,社会发展进程遭到破坏。对亚洲:亚洲的古老帝国受到冲
击,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对亚非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客观上促进当地的近代化进程。对全球:促进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和世界市场的拓展(西
欧出口手工艺品,美洲等地生产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消费品和一些日用
品)。(7分)
【评分标准】(1)特征答对4点得8分;(2)影响任答对4个角度和4点得7分,另外,如答到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导致美洲族群结构的巨大变化等言之有理的情况,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关于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首先可以从时空角度进行解读;民族国家主导和扩张方式多样可从材料一概括出来,多国竞争格局的形成可从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商业资本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体现出重商主义的时代特征。关于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考生需要从材料概括,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 1 页 (共 1 页)遂宁市高中2027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 据《三线建设在四川》载:1965年邓小平视察攀枝花时审定在金沙江畔建钢铁基地,十万建设者历时五年建成西南最大钢铁企业;同期修建的成昆铁路,使川滇工业走廊成型;核工业基地“九〇二”落户绵阳,奠定中国核科技基础。这说明三线建设
A. 实现了全国工业布局均衡化
B. 体现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价值
C. 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雏形
2.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据国务院白皮书数据:2020年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4.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99.9%。关于该成就的表述,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彻底消除了中国社会所有的贫困现象
B. 根本解决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C. 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突破
D. 形成了适用于全球的反贫困理论体系
3. 据奥古斯都《功业录》记载:我修复了从罗马到亚得里亚海的道路……在阿非利加、亚细亚等行省铺设新路。斯特拉波《地理志》称罗马道路使西班牙的锡、不列颠的铅、埃及的谷物、印度香料至台伯河。考古发现,庞贝城有印度密特拉神壁画,莱茵河军营出土西汉丝绸。这说明
A. 军事扩张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
B. 交通建设促进跨区域经济文化联系
C. 行省制度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 贸易网络主要满足贵族奢侈性需求
4. 12世纪的西欧某城市特许状规定:市民有权选举市长,设立商人法庭裁决贸易纠纷;每年向国王缴纳固定赋税200镑,免除封建领主的一切杂税。这一规定
A. 有助于削弱教会权威 B. 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力 D. 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
5. 据史料记载:伊本·西那《医典》被译为拉丁文后在西方作为临床医学的教材达600年;花拉子密《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曾长期是欧洲大学的教科书;白塔尼《萨比天文历表》多次被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征引。由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A. 传承了欧洲的古典文化
B. 开启了欧洲科学革命浪潮
C.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 取代了基督教的正统地位
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展开了对世界各地的考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学、地理学和气象学资料,相信了地圆学说,摆脱了神学的偏见,自然科学也随之获得更大的发展。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B.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C.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推动了科学革命的迅速发展
7.有学者指出,马丁 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开启了近代德国精神自由之源端,近代德国人注重发展内在的精神自由,从而使哲学在德国达到顶峰。该学者认为宗教改革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D.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8.1685年,詹姆士二世成为英国国王,不久提出了一个普遍实行宗教宽容的纲领,准许罗马天主教徒以及不信奉国教者参与公共生活。1687年,他又发布了《信仰自由宣言》,表示一切非国教徒都可以公开进行宗教活动,并任命天主教徒担任公职。这些举措旨在
A.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扩大政权社会基础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9.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A.理论的科学性 B.思想的革命性
C.影响的广泛性 D.鲜明的阶级性
10.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和税收等传统事务以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这反映了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B.国家治理方式的调整
C.生产方式出现重大变革 D.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国家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如下表(单位:百分比)
1880年 1900年
英国 22.9 18.5
美国 14.7 23.6
德国 8.5 13.2
法国 7.8 6.8
俄国 7.6 8.8
——摘自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这反映了
A.英德两国矛盾日益尖锐 B.世界制造业多中心格局的形成
C.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D.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1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亚非拉不少国家陆续成立了共产党。1926—1927 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由此可知
A.社会主义革命从欧洲扩展到全世界
B.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跨越
C.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形成了对峙局面
13.20世纪30年代,苏联接受美德等国的技术援助,购买大量成套设备,兴建了大批建设项目并进行仿制;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A.苏联与美、德等国关系进入蜜月期 B.苏联利用外部力量推进国家工业化
C.苏联正遭受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 D. 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基本消除
14.下图所示的四则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不断膨胀的原因
B.二战全面爆发后规模不断扩大的后果
C.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
D.法西斯国家杀戮成性的根源
15.《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这表明联合国
A.决议程序注定了表决过程高效
B.表决结果维护了世界公平正义
C.决议内容含盖了一切国际争端
D.投票机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16.1963年,肯尼迪在美利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今天,如果全面战争再次爆发,我们两个国家(美国与苏联)就会陷入一个恶性且危险的循环之中。因此,让我们直接关注我们的共同利益,以及可以解决分歧的方式。我们要使世界变得安全,具有多样性。肯尼迪旨在
A. 以对话确保美国利益最大化 B. 以合作促进世界多极化
C. 以妥协保障两极格局的稳定 D. 以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时期,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他们贩卖丝绸、香料、宝石、铜镜、金银及玻璃器皿、药材、纸张、椰子、蔗糖、各种毛皮,以及奴隶和阉人等。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印度到北欧波罗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足迹。9世纪时,巴格达总银行在各城市设有分行。大商人都在银行里有自己的账号,凭支票支付,而不用现金。由于伊斯兰教不准许信徒赚取利息,所以经营银行的多是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一战后,为保护国内市场,各国相继开征新关税。1930年在共和党议员霍利和斯穆特的积极推动下,被经济危机弄得晕头转向的美国总统胡佛不顾强烈反对意见,签署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根据这项法案,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3200种外国商品(占总数60%)的关税上涨。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贸易壁垒战。据统计,1928年时世界贸易总额已达到601亿美元。但到1938年仅为246亿美元,缩水超过60%。
——摘编自刘戈《胡佛与〈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98倍,成为拉动世界贸易增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年代 1978年 2017年
货物贸易 进口 187亿(人民币) 12.5万亿(人民币)
出口 168亿(人民币) 15.3万亿(人民币)
占世界比重 0.8%(全球第29位) 11.5%(全球第一)
产品结构 初级产品出口占比 53.5% 5.2%
工业制成品占比 46.5% 94.8%
高新技术产品占比 1%左右 28.8%
贸易市场 贸易伙伴数量 40个国家和地区 231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贸易伙伴 以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等为主,但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
新亮点 2013-2017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4% 。
——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商贸发展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加征关税的背景,分析美国这一举动产生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及重大意义。(10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国际格局(秩序)经历了多次重大演变。这些演变往往由深刻的政治、经济、军事变革所驱动,并深刻影响着国家间关系与世界发展进程。
时间 国际秩序
16—18世纪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与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
19世纪初 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建立
20世纪初(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0世纪中(二战后)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形成
20世纪末(冷战结束后) 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请任选一个或多个历史时期,围绕国际格局(秩序)的变动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早期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16世纪,葡萄牙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7 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从17世纪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日益强大,它们不仅开始挑战葡萄牙的优势地位,还开始阻挠西班牙对西印度群岛的统治。17世纪初,随着荷兰商业帝国的逐步形成,葡萄牙在东方的许多据点被荷兰人夺走,只有果阿和澳门例外,荷兰人垄断了东印度群岛上较有价值的贸易。在整个17世纪,荷兰抵抗着所有的欧洲竞争对手。
——摘编自【英】理查德 奥弗里编著《泰晤士世界历史》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7分)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