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1 12:53:05

文档简介

遂宁市高中2027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满分70分)
1. C 【解析】 原文有一个限定,“无条件认同”才会削弱《红楼梦》的伟大价值。
2. D 【解析】“旨在批驳他吊明排满的观点”错误。以蔡孑民为例,旨在论证猜谜派偏见太深,于是把自己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所以看不见书的本来面目。
3. A【解析】“作者的态度”指作者的写作原意,A项“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是曹雪芹自序的话,是他的写作缘由,所以最合适。B项虽提及本书的来历,但并未具体说明,看不出“作者的态度”。C项,此句提及顽石被弃掷不用,是隐喻,虽有“作者的态度”,但不是最佳选项。D.介绍甄士隐性格、爱好与家庭成员,看不出“作者的态度”。
4. 【参考答案】“猜谜派”①特点:预先存有主观偏见,解读文本牵强附会。②危害:求深反浅,看不见书的本来面目。
“消闲派”①特点: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持消闲的阅读态度。②危害:使经典沦为消遣对象,歪曲作者原意。
【参考答案】①成为这样的读者,就是成为作者的知音,与他有共鸣。②成为知音的前
提是理解作品,但理解并不是无条件地认同作者的思想。③从作者自述推测写作原意,并用他所处的环境和一生的历史来印证。
6.D【解析】“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错。
7.C【解析】没有心理描写。
8.【参考答案】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标题通过“鱼在岸上行走”这种反常识的设定,激发读者对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主题的探究欲望。
②体现红鲤的倔强与执著。鱼在岸上的“行走”既是物理层面的异化,更是精神层面对命运的抗争,象征生存困境与反抗精神。
③强化了环保主题的警示。白洋淀因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迫使鱼类以极端方式求生,暗示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破坏。
9.【参考答案】①故事的荒诞: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红鲤逃离水域,开始在岸上行走,这都不符合生活真实,体现了荒诞性。
②生活的真实: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状态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与红鲤恶劣的生存环境,符合生活的真实。
③主题的真实:格里高尔和红鲤的“异化”展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面临的生存困境,
主题具有真实性。
10.BDE【解析】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难道不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
11.D 【解析】A.盖:发语词 ;同“盍”,怎么。C.度:计划;估计。D.是:认为正确;代词,这样,如此。
12.C 【解析】“且任用不忠属自己的人”错,原意为“没有任用优良的官吏”。
13. 【参考答案】(1)推行先王的政治,以此兴利除弊,这不算 “生事”。
(2)至于说到批驳不正确言论,排斥巧辩的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
14. 【参考答案】王安石:表明自己不顾流俗,锐意改革的决心。
司马光:意在提醒王安石要兼顾民意,而非单凭权威强硬推行。
【参考翻译】
材料二
制订法令并交给专人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而任用,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官吏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难道不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难道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如今的青苗法令,不管百姓贫富、借贷意愿,都强制借贷,每年征收十分之四的利息,说不与民求利,我不相信。至于说到批驳不正确言论,排斥巧辩的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那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都如此类。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15.D 【解析】“以‘沙鸥’喻超脱”错,沙鸥喻孤独、渺小和漂泊无依。
16. 【参考答案】 《登》忧国伤时:由“戎马关山北”一笔宕开,将个人涕泪与家国存亡紧密联系。
《旅》愤激自伤:颈联的“官应老病休”的反语,到天地一沙鸥的微末存在,聚焦于对自我命运的哀伤与无力。
17. 【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 玉鉴琼田三万顷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C【解析】“差一点没有”表达的意义和用法取决于后面动词性词组是否表达的是希望发
生的事。若是不希望发生的,如例句的“被粘住”和C项的“迟到”,则表示“险些发生不好的事,但实际未发生”;若是希望发生的,如A项的“逃出来”,B项的“过关”和D项的“盈利”,则表示“险些没能做成好事,但实际做成了”。
19. 【参考答案】①句中把“泥坑”比作“沼泽巨兽”,②泥坑的危险性与巨兽的凶猛相似;③泥浆对马匹的黏性与巨兽牙齿咬住猎物不放相似;④马匹逐渐深陷泥坑过程与猎物被猛兽吞入腹中相似;⑤马匹陷入泥坑的过程与巨兽吞食猎物的过程给读者内心感受相似,让人觉得揪心、恐怖。
20.【参考答案】改为:人们通常认为中年发福是热量摄入与消耗不平衡导致的,也有人说是脂肪细胞体积膨胀(产生)的结果。“由于…导致的”杂糅,删除“由于”或者“导致的”;“都认为”与“也有人说”逻辑上矛盾;“发生的结果”不搭配。
21. 【参考答案】①但中年后会快速增殖②尤其容易堆积在腹部③中年发福有望得到控制
22.A【解析】例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腹部赘肉),A项“躺平”指特定生活态度,用法一致,B项引用网络流行语,C项“营养专家”是讽刺否定,D项为特定商品名称。
23.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遂宁市高中2027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是焦虑的。这种焦虑,在小说开始,在他的自题一绝中,就表达了出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里,作者的焦虑,也许是在考虑了自己能否引发读者共鸣后而产生的。作者告诉读者,由纸面得来的可能是“荒唐言”的印象,其实浸透着他自己的辛酸泪。但读者常常因为看不到荒唐言背后的辛酸泪,或者即使看到了却不理解这种荒唐言与辛酸泪之间有内在联系,于是以围观的姿态来嘲笑作者的痴呆,才加剧了作者对“谁解其中味”的焦虑。我们也可以泛泛地说,伟大作品的诞生,可能都伴随着作者的焦虑和困惑。一方面,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超越众人,傲视群雄;另一方面,却又可能担心,这种超越会给自己的作品带来不被理解的风险,导致曲高和寡。
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得到真正的知音,正是作者所祈盼的。一般来讲,引发共鸣、成为知音的前提是理解作品。当然,理解作品,对作品整体意义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不意味着无条件认同作者的思想,特别是其自觉意义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其实是会削弱《红楼梦》的伟大价值的。对具体作品的情节和人物,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读者自身的价值判断。
在小说中,作者对女性整体的不幸是用两位女性形象来概括的。在小说的第一回,首先出现的是甄家的英莲。借助一位高僧,甄英莲得到的评价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后来,甄英莲被拐卖,改名香菱。周瑞家的看到香菱,说她和东府的大奶奶一个品格,那就是秦可卿。秦可卿虽然出身未必好,是养生堂抱养的,但长大后居然嫁到宁国府,成为贾府的长房媳妇,而且处处得宠,应该说相当幸运了。可惜她很快早逝,与香菱对照起来看,恰好是有运无命。所以整体上来说,这两人就代表着女性命运的无常,命似乎老是和运气聚不到一起。这样,无常就成了对女性命运不幸的一种解释。
尽管《红楼梦》中有些女性自己也这样说——是我的命不好,作为一种无奈中的心理安慰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这一点,这个社会似乎就不用承担责任了。所以有时候强调命运无常观,或者强调一种宿命思想,恰恰是在为社会开脱。
所以我们在读作品的时候,还要进行一种质疑式的阅读,既质疑作者的潜在思想,也反思自身的阅读立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样才能有更大收益。阅读《红楼梦》是如此,阅读其他作品也应如此。
(摘编自詹丹《<红楼梦>通识》)
材料二:
《红楼梦》的意趣,隐晦了近二百年,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其实作书的意趣态度,在开卷两回中已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罢了!历来“红学家”这样懵懂,表面看来似乎有点奇怪;仔细分析起来,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一个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本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他们的结果,是出了许多索隐,闹得乌烟瘴气不知所云。他们可笑的地方,胡适之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已说得很详备的了。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以现在我们的眼光看去,他们很不该发这些可笑的议论。但事实上偏闹了笑话。
为什么呢?这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于是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如董小宛明珠之类),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真成了所谓“目能见千里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眉睫”了。于是他们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他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是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石头记索隐》)。作者究竟有无这层意思,其实很不可知;因为在本书里并无确证,那些附会的话似无足信。以我想来,曹家是正白旗汉军,并且是大族。雪芹生在这个环境中间,未必主张排满吊明的。我这层揣想,虽不能证实,但很可以知道蔡先生这个判断,是含有多少偏见在内的。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他们读《红楼梦》的方法,那更可笑了。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把《红楼梦》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的态度,不是赏鉴,不是研究,只是借此消闲罢了。这些人原不足深论,不过有一点态度却是大背作者的原意。他们心目中只有贾氏家世的如何华贵,排场的如何阔绰,大观园风月的如何繁盛,于是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把十二钗做他妻妾才好。他们用庸俗功利的心态解读经典的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要做《红楼梦》的九品人表,哪个应褒,哪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久而久之,大家仿佛觉得作者原意也的确是如此的;其实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这两类“红学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可以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
要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可以推求:第一,是从作者自己在书中所说的话,来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雪芹先生自序的话,我们再不信,那么还有什么较可信的证据?所以依这条途径走去,我自信不致于迷路的。《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楔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再添上废话。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现在不幸得很,关于雪芹的事迹,我们知道的很少;但就所知的一点点,已足拿来印证推校我们从本书所得的结果。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曹雪芹在自题诗中通过自述“荒唐言”表象下的“辛酸泪”实质,流露出渴望读者领悟其作
品深沉意蕴的期许。
既期待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又担忧这种超越性会导致知音难觅,伟大作品的创作
可能都有这种焦虑。
若接受了曹雪芹自觉意义的人生价值观,会削弱《红楼梦》的伟大价值,要结合小说的情节
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曹雪芹用英莲和秦可卿两个形象,表现了女性命运的无常,作者认为无常成了曹雪芹对女性
命运不幸的一种解释。
2. 下列对两则材料及其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材料一从作者创作心理角度分析焦虑,材料二从读者角度探讨误读,二者揭示了《红楼梦》
在创作与接受过程中的不同挑战。
B. 材料一主张通过质疑式阅读反思作者潜在思想,材料二注重理会作者本身的意趣态度,这两
种主张对理解文本具有互补性。
C. 与材料一的论证思路不同,材料二先驳后立,先批驳两类误读流派的错误做法,再提出解读
《红楼梦》意趣的正确路径。
D. 均有举例论证,材料一以“有些女性”为例,论证要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材料二以蔡孑民
为例,旨在批驳他吊明排满的观点。
3 下列《红楼梦》中的语句,最能体现材料二末段所说“作者的态度”的一句是( ▲ )(3分)
A.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无罪,编
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B.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
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C.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便弃
在此山青埂峰下。”
D. “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
年方三岁。”
4. 请结合材料二,分别概括“猜谜派”和“消闲派”的特点及其对理解作品的危害。(4分)

5. 一著名作家说:“宁肯自己的作品只有一个读者但读过一千遍,也不愿有一千个读者但只读过
一遍。”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怎样才能成为这句话中“读过一千遍”的“读者”?(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1)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2)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3)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4)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腐臭的水。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5)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6)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个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画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7)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8)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9)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俪影。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10)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汉间。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而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11)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12)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13)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14)红鲤不相信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此时红鲤的腹内已经有了白鲢的种子,为了白鲢,她也要在岸上走下去。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15)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句,不仅表现了红鲤的坚定与执著,还
表现了作者的钦佩与怜惜。
B.第⑶自然段中,作者一连用三个“如果不是……”暗示了红鲤被迫离开清纯澄明的白洋淀家
园行走在岸上的多重原因。
C.“打着挺儿”“翻着跟头”“昂首收腹”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而又形象地表现了红鲤的
抗争行为,强烈而悲壮。
D.红鲤为了生存毅然行走在岸上,符合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则,这也是
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开篇呈现故事结局,引发读者阅读期待,又与文章结尾遥相呼应,使文
章浑然一体。
文章描写白洋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红鲤平安幸福的生活,不仅渲染了温馨的氛围,也反衬了
红鲤命运的悲惨。
C.第⑼自然段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描写,表现了红鲤白鲢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
未来的深深忧虑。
D.本文以生物习性特征为基础,运用拟人手法,把一条鱼的遭遇叙述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且
给人以深刻警示。
8.简析文章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标题的艺术效果。(4分)

有人评价说:“卡夫卡《变形记》和蔡楠《行走在岸上的鱼》是荒诞和真实的绝妙结合。”请结合
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荒诞和真实”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标出。(3分)
介甫所谓A先王之政者B岂非泉府C赊贷之事乎D窃观其意E似与今日F散青苗钱之意G异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盖,发语词,与《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B.有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此称。
C.度,计划,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的“度”意思不同。
D.是,指认为正确,与材料二中“皆是也”的“是”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安石在给司马光的信中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的罪名,表明了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B.王安石在辩驳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揭示争论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为出新出奇尽除旧法,且任用不忠属自己的人,实为“侵官”。
D.司马光以青苗法为例,认为新法强制民间借贷,重息加重百姓负担,已为“征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

14.分别简要概括王安石和司马光援引“盘庚之迁”的意图。(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完成15~16小题。
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诗都颔联写景,气象恢宏,意境阔大,蕴含着对自然伟力的礼赞。
B.两诗都以天地壮景反衬个体渺小,强化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命慨叹。
C.两诗“孤舟”意象,均承载着作者孤苦无依、流离失所的生命困境。
D.尾联均直抒胸臆,前者以“涕泗”表哀伤,后者以“沙鸥”喻超脱。
16.两首诗歌中情感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和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 ▲ ”,均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水面的清澈明净。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告诫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 ”,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表现楼阁之间通道壮丽的句子是“ ▲ ,
▲ ”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小燕子是很喜欢水的,有时误飞到这泥坑上来,用翅子点着水,看起来很危险,差一点没有被粘住。若是一匹马,那就不然了。这泥坑对它而言,就像一头凶猛的沼泽巨兽,一旦踏入,便被它死死咬住不放。马越是挣扎,这巨兽便越是紧咬不放,用黏稠的泥浆作獠牙,将它拖向更深的腹地。它翻滚、嘶鸣、喘气,最终落得筋疲力尽,像被巨兽完全吞没的战利品,动弹不得。
这大泥坑出乱子的时候,多半是在旱年,若两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才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越下雨越坏,一下了雨好像小河似的了,该多么危险,有一丈来深,人掉下去也要没顶的。其实不然,呼兰河这城里的人没有这么傻,他们都晓得这个坑是很厉害的,去年老张家的驴不小心陷入泥坑,差一点没有逃出来,所以没有一个人敢大着胆子牵着牲口从这泥坑上过。
18.下列句子中的“差一点没有”,与文中第一处加点的“差一点没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去年老张家的驴不小心陷入泥坑,差一点没有逃出来。
B.小王参加上周计算机通用技术上机考试,差一点没有过关。
C.起床太晚,加上路上塞车,他非常着急,差一点没有迟到。
D.投资风险高,人力成本又贵,他忙了一年,差一点没有盈利。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每当翻看老照片时,很多人都会发现:年轻时紧实的腹肌,不知何时悄悄变成了“游泳圈”。人们都认为中年发福是由于热量摄入与消耗不平衡导致的,也有人说是脂肪细胞体积膨胀发生的结果。
最新研究发现,人体内存在着一群特殊的脂肪前体细胞。它们在人年轻时保持相对稳定,
① ▲ 。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将年轻个体的这类细胞移植到中年个体中仍保持稳定,而将中年个体的细胞移植到年轻个体中则会快速增殖。这种现象导致脂肪快速堆积,
② ▲ ,因为腹部是人体主要的脂肪储存部位。这种现象在进化上可能具有保护意义——远古人类需要储存能量应对食物短缺。但在物资过剩的现代社会,反而成了健康杀手。堆积在腹部的内脏脂肪会分泌炎性因子,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研究发现一种因子可以阻断脂肪前体细胞的信号通路,适度运动也可以抑制这些细胞的活性。所以,随着医药研究的进步以及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③ ▲ 。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加点词“游泳圈”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都市年轻人的“躺平”状态,本质上是对过度内卷的消极反抗。
B.在谈到脱口秀节目时,他的一句“我不李姐”逗笑了全场观众。
C.这位“营养专家”推荐的减肥食谱,严重违背了膳食平衡原则。
D.她珍藏的“永生花”礼盒,每一朵都保持着绽放时的娇艳姿态。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烛之武临危受命,以一己之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林觉民视死如归,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幸福;陈祥榕舍生忘死,寸土不让,以“清澈的爱”守护山河无恙……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是对时代使命的深刻诠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复兴中学准备围绕“抱负与使命”话题,召开一次演讲比赛。请你结合材料中人物所展现的精神品质与人生选择,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第6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