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1 13:5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鸦片战争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这场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2.林则徐对中西武器做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由此可知,林则徐认识到( )
A.武器装备的落后 B.闭关锁国的弊端
C.制度改革的必要 D.鸦片输入的危害
3.19世纪初大量鸦片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与此同时银子滚滚流入外国商人的钱袋中。鸦片贩子收买了一些负责查禁鸦片的官员,官商勾结,共同走私,鸦片禁令形同虚设。这反映了( )
A.西方科技先进 B.清朝需对外开放 C.禁烟势在必行 D.民族危机的加剧
4.据考证,1800—1839年因鸦片走私导致的中国白银外流总计高达6亿两。有人估算,到19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每年耗费在鸦片消费上的白银达到1633万元,几乎与清政府1830—1838年的关税总收入相当。据此可知,鸦片走私贸易使得( )
A.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B.清朝的国力已遭到严重削弱
C.清朝朝贡体制已经逐渐解体 D.中国的民族工业已经产生了
5.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序列第一的浮雕,描绘着“一箱又一箱的烟土,被倾倒入销烟池中,在浓烟滚滚的混沌背景下,是销烟志士们清晰而坚毅的神情”。这一壮举被视为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序幕。这块纪念碑展现的是( )
A.虎门销烟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6.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来华。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对乾隆行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足跪地,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中方大臣和珅在奏折中说,“臣等即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中英双方记载的差异说明( )
A.历史真相无法考究辨别 B.史料信息须甄别其真伪
C.和珅的奏折更接近真相 D.英方记载较为真实可信
7.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这反映了( )
A.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和腐败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8.清代张维屏作诗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诗歌描绘了( )
A.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B.乡民群起反抗侵略
C.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D.统治腐朽民怨沸腾
9.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译文)英军器良技熟,清军大炮射程不及人、进攻速度不如人、运兵速度也不如人,我们光靠胆壮心齐,就算岳飞和韩世忠在世也是无可奈何。这表明他认为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是( )
A.制度落后政治腐败 B.武器战术方面落后
C.君臣自大闭目塞听 D.政府应对战争不力
10.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帝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和英军谈判。琦善为表和谈诚意,裁撤水勇,撤除海防。这( )
A.使中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B.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避免了战争的扩大和继续 D.体现了清政府武器的落后
11.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如:在1845年,输华商品总值为239万英镑;1850年则为140万英镑;1853年则为100万英镑。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D.《天津条约》的签订
12.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下列内容属于该条约条款的是( )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作为赔偿军费
B.准将九龙一司给予大英国君主……据守主掌
C.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D.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天津、南京等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3.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多次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实施关税霸凌。回顾中国近代史,使中国首次丧失关税自主权的条约是( )
A.《望厦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14.早在1832年,英国就派人沿中国海岸线考察新的通商地点,发现长江以北地区商业活动远没有江南地区活跃。所以《南京条约》把通商口岸全都定位在长江以南。由此可见( )
A.闭关锁国有合理性 B.五口通商影响范围有限
C.英国侵华蓄谋已久 D.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15.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丧失部分主权,关税自主权受损,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1844年《黄埔条约》进一步削弱中国司法主权,西方宗教和文化加速渗透;1844年《望厦条约》中国被迫给予更多国家同等特权,主权进一步受损。以上三个条约可以反映(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刺激了有识之士开始救亡图存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16.1864年,莫尔费等四名外国人由上海赶赴湖州应募洋勇,途经麻庄村时,因抢劫村民财物被民团拿获,民团将其先后送交当地木渎司县丞处和吴县官府,均被拒绝处理。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地方司法受社会性质的影响 B.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太平天国运动动摇基层管理 D.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17.“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列强从清政府手里获得了( )
A.领事裁判权 B.协商关税的权利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有学者称:“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下列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B.遏制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出路
19.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条约,涉及五口通商、割香港岛给英国等内容。该条约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拉开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D.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0.鸦片战争给了中国一个走向世界的机会,但战后清朝统治阶级却认为这是外交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将战败归因为“前线将领指挥不力”。本来极为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竟被称之为“万年和约”,天真地以为签了和约就太平无事了,竟然希望屈辱的条约保持万年不变。材料意在反映( )
A.鸦片战争将中国纳入世界市场 B.鸦片战争没有真正唤醒清王朝
C.《南京条约》的签订丧权辱国 D.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绘画是一种视觉的历史记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展现的是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一个局部场面。画面聚焦于1841年1月7日,“复仇神号”战舰发出炮弹,将清军的一艘平底帆船击沉的瞬间。图2展示的“复仇神号”战舰于1839年下水,它采用了风帆和蒸汽的混合动力。 图3描绘的是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该图出自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所示战舰是哪一事件的成果,并写出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图1和图3之间的联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978年的改革开放,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闭目塞听,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1757年,清王朝一度只准英、法等国于秋夏两季在一个口岸通商,而且必须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进行。
1978年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国策。建立经济特区,接着开放沿海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然后,开放沿边地区、沿江地区,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鸦片战争以后的对外开放是西方列强用武力强加于中国的,是殖民政策的产物;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是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而主动开展的,是和平外交政策的产物。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任何国家都不应当也不可能闭关自守。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开放才能得到发展。这是中国近200年的历史经验,要永志不忘,百年不变。
——摘编自黎诣远《两个时代的开放政策——从鸦片战争及当代改革开放谈起》
(1)根据材料指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外贸政策上的主要表现,并概括其反映的思想特征。
(2)根据材料指出“鸦片战争以后的对外开放”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有何本质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对外开放”导致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B A B D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C C B C C A D
1.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这场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可知,题干描述了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内外形势。题干中“战争爆发前”“清朝危机四伏”“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等关键词均指向战前的国内外状况,属于战争发生的背景,A项正确;过程、结果、影响均涉及战争期间或战后内容,与题干中“爆发前”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将中西武器在射程、发射频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认识到中国在武器装备上存在不足,A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武器对比,未涉及闭关锁国的弊端,排除B项;林则徐此时并未认识到制度改革的必要,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鸦片输入的危害,主要强调武器装备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鸦片流入中国,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为了使得鸦片在中国销售,在过程中官商勾结,鸦片走私情况严重,针对于这种情况,清朝政府下决心要进行禁烟,C项正确;鸦片属于毒品,不属于科学技术,排除A项;鸦片走私并不属于正常的商品贸易,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主要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据题干“1800-1839年因鸦片走私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总计达6亿两”“到19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每年耗费在鸦片消费上的白银达到1633万元,几乎与清政府1830-1838年的关税总收入相当” 可知,鸦片走私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收入受冲击,国力遭到严重削弱,B项正确;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的标志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清朝朝贡体制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传统朝贡关系被打破,题干时间阶段朝贡体制未解体,排除C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题干时间是19世纪前期,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据材料图片“一箱又一箱的烟土,被倾倒入销烟池中”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壮举是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序幕,A项正确;五四运动是1919年青年学生等发起的爱国运动,与销烟无关,排除B项;抗日战争是抵御日本侵略的民族战争抗击日本侵略,与虎门销烟没有关联,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是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战争,与销烟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解析】略
7.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这些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不能反映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排除A项;林则徐、关天培、定海三总兵、陈化成都是清朝官员,不是农民阶级,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材料并没有体现“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和腐败”,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据材料“三元里……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可知,描绘的是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众多乡民齐心协力、奋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场景,体现了乡民群起反抗侵略,B项正确;题干没有直接提及国家主权在哪些方面遭到了怎样的破坏,此选项与诗歌主旨不符,排除A项;三元里抗英是民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不是针对清政府统治的农民起义,与农民起义的性质不同,排除C项;诗歌中没有任何关于清政府统治腐朽以及民众对清政府统治产生怨愤的描述,主要体现的是民众对侵略者的反抗,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据题干“英军器良技熟,清军大炮射程不及人、进攻速度不如人、运兵速度也不如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认为英军武器先进,清军的各种武器都不如英国,且差距巨大,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君臣自大闭目塞听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林则徐认为“就算岳飞和韩世忠在世也是无可奈何”可见林则徐认为政府应对及时但武器差距不可避免,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据题干“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和英军谈判。琦善为表和谈诚意,裁撤水勇,撤除海防。”可知,面对英国的侵略,清政府不但不抵抗,反而妥协退让,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待鸦片战争的态度,不能说明中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排除A项;清政府的妥协并未换来和平,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据,排除C项;清政府的谈判态度并不能体现其武器的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呈现出波状起伏的情形,甚至在1850年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当时英国对华输出商品不畅,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然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特征,外国商品滞销,A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因此其不构成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间是在1851年至1864年,因此其不构成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天津条约》是1858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 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C项正确;“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作为赔偿军费”属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准将九龙一司给予大英国君主……据守主掌”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天津、南京通商不符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须中英双方协定,中国自此丧失关税自主权,D项正确;《望厦条约》虽涉及关税细化,但非首次,排除A项;《辛丑条约》侧重赔款和主权沦丧,无关关税,排除B项;《马关条约》涉及割地、设厂等,关税非核心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早在1832年,英国就派人沿中国海岸线考察新的通商地点……《南京条约》把通商口岸全都定位在长江以南”可知,对中国市场、侵略路径早有谋划,体现侵华蓄谋已久,C项正确;题干围绕英国选通商口岸的依据,未涉及闭关锁国是否合理,排除A项;题干强调英国因长江以北商业不如江南活跃选口岸,并非说五口通商影响范围,排除B项;“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是《南京条约》等签订后的结果,题干是签约前的考察选口岸,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的《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部分主权,关税自主权受损,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1844年的《黄埔条约》进一步削弱中国司法主权,西方宗教和文化加速渗透;1844年的《望厦条约》使中国被迫给予更多国家同等特权,主权进一步受损。这些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C项正确;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这三个条约的共同主旨,排除A项;这些条约的签订确实刺激了有识之士开始救亡图存,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B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完全解体”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1864年,莫尔费等四名外国人由上海赶赴湖州应募洋勇,途经麻庄村时,因抢劫村民财物被民团拿获,民团将其先后送交当地木渎司县丞处和吴县官府,均被拒绝处理”和所学可知,1843年,《虎门条约》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后来其他列强国家也享有此权,1864年,四名外国人因抢劫被民团抓获,但地方官府拒绝处理,此现象正是反映晚清时期,外国人在华犯罪可依“领事裁判权”免受中国司法管辖,B项正确“社会性质”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题干强调的是官府“拒绝处理”外国人案件,直接原因是领事裁判权,而非社会性质本身,排除A项;官府拒绝处理是因涉及外国人,与基层管理动荡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与题干时间“1864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j据材料“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可知,一国得到了,其他国家也可以享有,这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在国际贸易协定中,一国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不低于现实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与材料信息相符,C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列强享有在近代中国进行领事裁判的特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南京条约》有关于协商关税的规定,体现了关税由双方商定,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与“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鸦片战争最深远的历史影响,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1901年,其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并瓜分中国,与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无关,排除A项;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主要打开了中国国门,并未遏制瓜分趋势,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但清政府并未通过这场战争找到国家发展的出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统治阶级对鸦片战争失败的错误归因、对不平等条约的错误态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王朝没有正确认识这场战争带来的深刻影响,依旧沉醉于旧有认知,从侧面体现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带来的冲击没有让清王朝真正觉醒改变,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走向,D 项正确;题干重点并非强调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而是清朝统治阶级对鸦片战争失败的错误认知,排除A项;根据题干“清朝统治阶级把鸦片战争失败归为前线将领指挥不力,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视为万年和约”可知,他们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没有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教训、觉醒过来 ,但该选项没有D选项全面准确,排除B项;题干确实能体现《南京条约》丧权辱国,但这只是题干呈现的一个方面,题干更侧重反映清朝统治阶级对鸦片战争及条约的错误态度,进而体现鸦片战争未让清王朝真正觉醒反思,排除C项。故选D项。
21.(1)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
主要问题:反抗殖民侵略;走向现代化。
(2)联系:图3中在广州乡下劫掠的侵略者与图1中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军;图1、图3所示都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侵略行为;两幅图都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重要事件的视觉记录。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复仇神号’战舰于1839年下水,它采用了风帆和蒸汽的混合动力”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蒸汽动力战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军事装备上的成果,所以,该战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主要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图1、图3”和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激战,图3是英军占领广州后劫掠,反映近代中国面临英国等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中国需反抗殖民侵略以维护国家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需顺应潮流,向现代化转型,如军事、科技等方面学习西方,实现自强,所以主要问题是反抗殖民侵略与走向现代化。故主要问题:反抗殖民侵略;走向现代化。
(2)联系:根据材料“图1、图3”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侵略者、战争阶段、视觉记录等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一图1“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图3“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可知侵略者都是英军。图1展现的穿鼻洋激战是鸦片战争中的战斗,图3英军占领广州及劫掠,也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略行为,都属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进程,是英军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的侵略表现。材料提到绘画是视觉的历史记忆,图1聚焦穿鼻洋海战瞬间,图3描绘广州乡下劫掠情形,二者都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重要事件的视觉呈现,从不同角度记录英军侵略行径,为研究鸦片战争提供直观图像史料。故联系:图3中在广州乡下劫掠的侵略者与图1中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军;图1、图3所示都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侵略行为;两幅图都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重要事件的视觉记录。
22.(1)表现:限定通商口岸(仅开放广州一地);限制通商时间(仅秋夏两季);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进行贸易。
思想特征: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或“天朝上国”观念)。
(2)区别:前者是西方列强用武力强加于中国的,是殖民政策的产物;而后者是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而主动开展的,是和平外交政策的产物。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主权,开放服务于列强利益;改革开放后中国拥有完全主权,开放服务于国家发展。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一个口岸通商”可得出,限定通商口岸(仅开放广州一地);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清王朝一度只准英、法等国于秋夏两季”可得出,限制通商时间(仅秋夏两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而且必须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进行”可得出,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进行贸易。故表现:限定通商口岸(仅开放广州一地);限制通商时间(仅秋夏两季);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进行贸易。
思想特征: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闭目塞听,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可知,反映出清政府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或“天朝上国”观念)。
(2)区别: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的对外开放是西方列强用武力强加于中国的,是殖民政策的产物;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是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而主动开展的,是和平外交政策的产物。”可知,鸦片战争以后的对外开放是西方列强用武力强加于中国的,是殖民政策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是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而主动开展的,是和平外交政策的产物。
主要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的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后的对外开放的知识,可从主权、服务对象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主权,开放服务于列强利益;改革开放后中国拥有完全主权,开放服务于国家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