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羽本纪(节选) 课件 (4)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项羽本纪(节选) 课件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14:2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项羽本纪(节选)》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句式
2、体会项羽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3、了解古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第一部分重点词句补充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梁怒之
一人敌,不足学
梁以此奇籍
皆已惮籍矣
谕以所为起大事
遂举吴中兵
判断句被动句意动用法,对--感到愤怒抵挡,抵抗。“抵抗一个人”以--为奇,意动用法dàn,畏惧,害怕即“以所为起大事谕之”,告诉发动梁以此奇籍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宾语怎样”, 译为“以……为……”“把……当作……”。
动词的意动用法中的动词多数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例:
1、巫医乐师百宫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2、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谕以所为起大事告诉、使知道翻译: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代词“所”+介词“为”
=名词性结构
表示做某事的缘由或目的。“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太史公司马迁项羽崛起何以这般迅速?少怀壮志学万人敌彼可取而代也起事第二部分补充重点词句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徒以巫两人耳
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
下梁地;外黄不下
毋令得东而已;乃东
莫肯下矣;皆争下项王
项王然其言(于)(于)只,仅仅;因为通“披”攻占;黄河以北攻下名作动,向东进军名作动,屈尊,降低身份,“归顺”意动用法,以--为然叱咤风云挑战汉王下外黄汉军畏楚,尽走险阻第三部分补充重点词句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驰走
项王自度不得脱
期山东为三处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项王复引兵而东
乃东渡乌江
籍独不愧于心乎被动句使劲赶马duó,估计,揣度、推测古今异义,山的东面,今省名古今异义,土地方圆名作动,向东进军名作状语,向东难道垓下悲歌慷慨悲歌突围欲渡乌江自刎多方面探究项羽性格
特点及其影响 1、“鸿门宴”实际上是楚汉相争的开始,在这一回合中,项羽表现出怎样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项羽骄傲轻信,刚愎自用,胸无城府,致使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丧失。一、根据材料,分析项羽(或刘邦)的性格2、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 高祖尝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项羽:直率粗犷
刘邦:胸有城府3、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羽本纪》)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怒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先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高祖本纪》)项羽:凶狠暴戾4、①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② “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性,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③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急躁,性情中人
刘邦:老奸巨猾,无道德感项羽人物形象 胸怀大志(始皇巡游) 勇猛善战(巨鹿之战) 儿女情长(项王别姬) 仁爱恻隐(思民苦) 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 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
残暴凶狠,好杀成性(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 。
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虽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猜忌贤能)
目光短浅(西楚霸王) 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 优柔寡断(鸿门宴) 迷信武力 妇人之仁 沽名钓誉 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韩兆琦在《史记博议》说,“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 二、根据下面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刘邦对项羽的评价。1、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尽管身陷绝境,却不醒悟,依然迷恋只用武力征服天下。2、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高祖本纪》)刘邦知人善任,故得到江山。
项羽刚愎自用,故惨败敌手。3、太史公曰:“吾闻之--岂不谬哉?”(课后练习一)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等性格弱点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三、总结 从项羽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在命运重要关头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楚汉相争”实为刘邦与项羽的性格之争。 出自<项羽本纪>的成语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四、拓展探讨 在中外历史里,还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因为其性格的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失败,成为“悲情英雄”,你能举出一二加以分析吗?(要做到有理有据)课堂练笔:
1、你觉得项羽该不该自刎乌江?请用300字左右说说你的看法。
2、想象霸王别姬的情景,用300字左右描写这个场景。
(要求:写出感情,写出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