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项 羽 本 纪1《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项 羽 本 纪2思考; 1. 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
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
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
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
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
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项 羽 本 纪32. 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
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
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
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
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巨鹿之战: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先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项羽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项 羽 本 纪4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再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个“无不”、两个“莫敢”),通过各位诸侯在项羽的威严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反衬了项羽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气,给人想象,给人回味。项 羽 本 纪5秦失其道,
豪杰并扰;
项梁业之,
子羽接之;
杀庆救赵,
诸侯立之;
诛婴背怀,
天下非之。
作项羽本纪第七子羽暴虐,
汉行功德;
愤发蜀汉,
还定三秦;
诛籍业帝,
天下惟宁,
改制易俗。
作高祖本纪第八
项 羽 本 纪6历史名将项羽 秦末反秦义军重要领袖 、名将 、楚军统帅。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少学兵法,素有勇力。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观始皇巡游威仪,认为“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助叔父项梁杀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陈胜。项梁死,归楚怀王节制。三年冬,率楚军主力5万人渡河(黄河)救赵,大败秦军,解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围。继迫秦将章邯举军投降。拥众数十万,名震诸侯(见秦末农民战争)。项 羽 本 纪7不久,坑杀降卒20万人于新安(今属河南)。入关后,焚宫室,收财宝、妇女,大失人心。汉王元年(前206)春,挟灭秦之功,封18个诸侯,使分踞各地。自号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占有梁、楚九郡。二年冬,使人杀怀王。诸侯叛离,齐国田荣率先举兵,项羽乃亲自率兵击齐将田荣等,烧杀掳掠,激起齐民反抗。项 羽 本 纪8楚汉战争之初,不察刘邦意图,未予严密防范,以致刘邦顺利东进。四月,由齐地领精兵3万人奔袭,大败已占领彭城的刘邦及诸侯联军,几乎生擒刘邦。其后,与汉军长期鏖兵,一克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两夺成皋(今荥阳西北),迫刘邦仓皇逃遁。终因不善筹谋,不纳良策,逐渐失去优势和主动。四年八月,议和东归,复大败刘邦追兵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 羽 本 纪9后被合围于垓下(今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璧东南),决战失利,溃围而出。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犹指挥28骑两次冲击由数千名汉军组成的包围圈,杀数十人。五年十二月,退至乌江(今和县境),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躲避,下马步战,杀汉兵上百人,负伤10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项羽作战勇悍,长于突击,自言“身经九十余战,所当者破,未尝败”(《前汉纪》卷三)。时人称其用兵疾如雷电。据载曾著兵书一篇。项 羽 本 纪10鸿门宴 巨鹿之战基本消灭了秦军主力,并使秦王朝内部出现分裂,导致秦军首领章邯投降。项羽在纳降秦将,并在新安坑杀秦朝20万降军后,继续向秦地进军,于公元前206年12月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此时项羽年仅28岁,即成为各诸侯军的统帅,事业上可谓如日中天。项 羽 本 纪11巨鹿之战是项羽等人受楚怀王派遣,从北路击秦时为救赵国而遭遇的大战。同受派遣而从南路攻秦的刘邦,则由于项羽主战的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而得以长驱直入,率先入关,从而与因战争耽搁而后来入关的项羽,发生了反秦军队中的内部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并由此拉开了继秦代灭亡之后楚汉数年相争的序幕。而项羽性格中的长处短处都在鸿门宴上得到集中体现,他毕生的功业及生命历程,也以此为标志,出现了重大转折。项 羽 本 纪12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项 羽 本 纪13《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项 羽 本 纪14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项 羽 本 纪15《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故事1 求学项梁?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季父)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 羽 本 纪16《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故事2观帝出游?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项 羽 本 纪17《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故事3巨鹿鏖战? 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 羽 本 纪18《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故事4垓下悲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 羽 本 纪19《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故事5东城慨叹? 于是项王乃上马,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溃围而出,弛走。汉军觉,令五千人追之。项王渡滩,百余人耳。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夫,田夫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军追及。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 羽 本 纪20《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故事6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 羽 本 纪21项 羽 本 纪22《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6-8)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项 羽 本 纪23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项 羽 本 纪24《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郑板桥请同学们看教材的第78页!项 羽 本 纪25巨鹿之战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后,接受如召平以陈胜名义的命令,从江东吴中“渡江而西”。沿途收编或兼并了好几支军队,气势大振。陈胜死后,刘邦也来投奔。项梁采纳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其间项羽受遣攻下襄城,之后项梁又屡败秦军,项羽与刘邦还率军斩杀了秦宰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一连串的胜利使项梁骄傲起来,拒绝了宋义“将骄卒堕者必败”的劝谏,终于导致以楚为首的联军被章邯所率的秦朝援军击败,项梁也战死,从而使反秦义军在陈胜死后,又一次遭受到重创。秦军则趁机将反秦阵营的赵国君臣及军队包围在巨鹿城,与赵国及诸侯援军形成决战局面。 项 羽 本 纪26累叠之妙《管锥编》:讲《项羽本纪》钜鹿之战:“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史记会注《考证》):陈仁锡曰:“叠用三无不字,有精神;《汉书》去其二,遂乏气魄。”……又如《袁盎、晁错列传》记错父曰:“刘氏安矣?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叠三“矣”字,纸上如闻太息,断为三句,削去衔接之词,顿挫而兼急迅错落之致。《汉书》却作“刘氏安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索然有底情味?(272页)项 羽 本 纪27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 羽 本 纪28 霸王别姬 笔补造化《管锥编》:“项王乃悲歌慷慨。……美人和之。”按周亮工《尺牍新抄》三集卷二释道盛《与某》:“余独谓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项 羽 本 纪29按钱先生《谈艺录》:“(李)长吉《高轩过》篇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此不特长吉精神心眼之所在,而于道术之大原、艺事之极本,亦一言道著矣。夫天理流行,天工造化,无所谓道术学艺也。学与术者,人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长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句,可以提要钧玄。此派论者不特以为艺术中造境之美非天然境界所及。至谓自然界无现成之美,只有资料,经艺术驱遣陶镕,方得佳观。此所以‘天无功’而有待于‘补’也。”(60页)项 羽 本 纪30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 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黥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项 羽 本 纪31项 羽 本 纪32“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
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项 羽 本 纪33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
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
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
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
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李煜:挥泪对宫娥)
小结开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项王并不顾惜自身的生命,而是割舍不下常伴左右的虞姬和乌骓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的另一个侧面:此时的英雄身处末路,纵然他非常多情,但有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愤。所以作者在这一段中重点是抒情,写英雄的柔情,节奏纡徐,感情深沉,表现英雄身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项 羽 本 纪34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 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项 羽 本 纪35项 羽 本 纪36东城快战: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全用烘托之法,不一及战事;而垓下之战争是显出项羽长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两次战争描写,表现的项羽英雄性格不同侧面,所以司马迁分别采用了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法。两次战争都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但前次战争是项羽生平功业的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后一战争是其生平事业的终点,故而侧重展现其“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末路英雄形象。项 羽 本 纪37垓下之战一段描写的是项羽的失败,这一段不是项羽最光彩的经历。在这一段中,司马迁仍然对项羽报有爱惜之情。突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项羽的爱戴,同时对项羽一味的怨天尤人也给与充分的表现。项 羽 本 纪38《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项 羽 本 纪39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司马迁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 羽 本 纪40第一层:夸赞项羽由一个普通青年成为一个英雄人物。第二层:批评项羽的错误。第三层:写他灭亡时仍然不知道自责。项 羽 本 纪41项 羽 本 纪42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
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
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
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
人者昌,失人者亡)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项 羽 本 纪43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
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
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
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
棱角都 被摸圆了。
(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 羽 本 纪44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 羽 本 纪45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项 羽 本 纪46项 羽 本 纪47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北宋·王安石《乌江亭》
项 羽 本 纪48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 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
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 项 羽 本 纪49 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
韩兆琦在《史记博议》中说: “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 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 项 羽 本 纪50衣锦还乡与衣锦夜行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 羽 本 纪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