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羽本纪(节选) 课件 (6)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项羽本纪(节选) 课件 (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14:2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史记·项 羽 本 纪》
(节选)第一部分:少怀壮志------
①家世出身
②“学”三不竟
③会稽起兵
第二部分:叱咤(chizha)风云------
①瞋目退楼烦
②广武涧伤刘邦
③赦免当坑者
④解围荥阳之东
第三部分:垓下悲歌-------
①四面楚歌
②霸王别姬(霸王悲歌)
③决战东城
④自刎乌江
(阅读课文,思考:各个部分的描写分别体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形象?)思考; 1. 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
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
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
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
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
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2. 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
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
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
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
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人(举一.二例)?
少时言语不俗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瞋目退楼烦”
——“广武涧伤汉王”
项羽性格形象: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阴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
——
——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当是时,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
——
第二部分:叱咤(chìzhà)风云(能征善战)
①瞋目退楼烦
②广武涧伤刘邦
③赦免当坑者
④解围荥阳之东
形象:英勇非凡,霸气十足。
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垓下悲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       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黥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
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被改编成多种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十面埋伏》等。
这里有个小故事: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总政排演场审查出国节目时,对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从头至尾连用了6个“一”字开头的成语,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 京剧《霸王别姬》的一开头就是刘邦准备发兵攻打项羽,群臣根据当时的不利形势,纷纷劝阻项羽不要出兵。 但项羽不听劝阻,最后竟然蛮横地宣布“退班”。戏演到这里,周总理轻轻地说道:“一言堂”。
项羽回到内宫后,虞姬又规劝项羽不要出兵迎战。项羽却毫不耐烦地说道:“孤意已决!”周总理评论说:“一家之长。”当戏演到项羽孤军深入到刘邦的埋伏圈时,周总理评论说:“一意孤行。”
随后,当项羽被围垓下时,周总理评论说:“一筹莫展。”
演到项羽咏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周总理十分惋惜地说道:“一曲挽歌。”
戏快要结束时,周总理叹了一口气,说:“一败涂地。”《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一言堂” “一家之长” “一意孤行” “一筹莫展” “一曲挽歌” “一败涂地”   豪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
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
  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
优柔寡断,拒纳良言, 错失良机,大失人心
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性格与一生功业的成败的联系: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仓促突围”东城快战 我们再来看项羽的最后一战“东城快战”。思考讨论:“东城快战”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项羽形象的?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
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
极为相似。
思考讨论:“东城快战”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项羽形象的? 细节描写、
烘托手法、
夸张的修辞乌江自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 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动作描写
一个“笑”字。
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
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细节描写:
愧见父老——知耻良知 (无颜见江东父老)
赐马亭长——知恩图报
赠送头颅——知情重义 虽然在快战中刻画了项羽的神勇无比、威猛异常、勇力过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点,让人佩服、敬仰,但性格决定命运。
谁都知道,垓下之围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然而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却不是决战,而是快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这是逞匹夫之勇啊!“快战和决战”之别:
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
作为统帅,是应该取“决战”还是“快战”呢?当然是前者,“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项羽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失败。
当然《史记·项羽本纪》对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司马迁①善于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议论,把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第三部分:垓下悲歌------- ①四面楚歌
②霸王别姬(霸王悲歌)
③决战东城
④自刎乌江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自信
——但谋略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
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
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
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
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项王之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羽形象讨论、探究 司马迁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经久不衰的项羽形象,对于项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看看人们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中本纪是给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内掌握最高统治权者写的。而项羽从起兵反秦胜利到他被汉军所败而自杀乌江(前209~前202),终生未完成帝业,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传记列入“本纪”,这并不是司马迁“求名责实,再三乖谬”,而正是表现了司马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的客观态度。因为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项羽实际支配着当时的政局,代表着当时的政权。 正如司马迁在“论赞”中所说的“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把项羽看得同帝王一样。但司马迁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由此可见,司马迁并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遵从历史,从实际出发,基本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司马迁对项羽的描写真实而又客观,且带有强烈的感情,他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缺点,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并不妨碍对他的敬仰,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也是成功之处。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心的向背。 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在秦末乱世的天空中,项羽原本只适合做一颗流星,他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
项羽是一面镜子,他反射的光芒足以耀亮古今、警示整个社会。后人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韩兆琦在《史记博议》说: “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 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 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
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
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
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
    棱角都 被摸圆了。
——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本人对项羽的评价——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伟岸不阿的大丈夫——
——有气冲云天的霸气——
——有侠骨柔情的本真——
——性格不免有致命的弱点——《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解读,我们得以走进项羽丰富的内心世界,得以与霸王同喜同悲,得以感受英雄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项羽,我们应该从《项羽本纪》的全文来解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关于传记的真实性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所以《垓下歌》应是后人所做。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强调历史真实性,司马迁也重视这一点。那他为何要将《垓下歌》写入传记中?
(传记的真实性应是本质的真实,历史的真实。由于作者无法亲历传主的人生,所以很多细节是无法证实的。但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细节是必需的。这就要求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 项羽的性格
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再给项羽一次机会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会成功吗?性格决定命运——1、失人心者不得天下
——2、从鸿门宴看楚汉相争中项羽
——3、从项羽的品质看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统一天下、营造太平的君王
皆有以下三种非凡的品质(项羽却不具备)。
其一,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其二,仁慈之心,择时弃之。
其三,深思熟虑,智勇过人。项羽此人性情太质直,
为人轻率,遇事思考不同。
——4、从楚汉战争中看霸王失败的必然性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关
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个
遗憾……
也许项羽性格中有着一切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
运吧——他残暴凶狠、好杀成性,他性格直率、感
情用事,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他自恃甚高、冥
顽不灵。他顽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着于自己
的人生道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性
格让他遭受痛苦磨难,使他最后身心具疲,使他最
终四面楚歌,以至乌江自刎。但又试想,一个叱咤
风云的楚霸王,倘若不能依靠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
下去,活着对他来说又有什么乐趣呢?他是宁愿牺
牲生命也不愿苟活的,所以他选择了自刎,或许这
也就是悲剧英雄所留给我们的无奈吧。
本文的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
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
 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但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
(写一篇周记。可结合选文以外的有关项羽的知识) 思考探讨总结项羽的形象 根据以上分析,项羽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果毅决断 优柔寡断
骁勇善战 暴虎冯河
志向远大 鼠目寸光
重情重义 妇人之仁
侠骨柔情 暴戾凶残
宽厚仁慈 吝啬小气
性格直率 刚愎自用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
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
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 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
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
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
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
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
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
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
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
显得是至理名言!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
中奋起。
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项羽最得意之战,——明代·茅坤 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