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羽本纪(节选)
学案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文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文言知识;
2、全面认识与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3、体会作者对项羽赞叹与惋惜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复习巩固本文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对项羽赞叹与惋惜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
通
)
(2)乃持项王头视鲁
(
通
)
(3)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
通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流逝。
B、与秦军遇。
遇:遭遇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D、诸侯皆属焉。属:归属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大惊
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B、以示士卒必死
连词,表目的,来
C、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介词,从
D、项王则夜起
连词,不译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军营,营垒。活用为动词,修筑营垒,驻扎。
B.直夜溃围南出
同“值”,当
C.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zhǔ,跟随。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开,让开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溃围南出,驰走
B.地方千里,众数万人
C.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D.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溃围南出,驰走
B.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
C.亦足王也
D.马童面之
7、选出下列词类活用中名词作动词的一项
A、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B、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C、项王然其言
D、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8.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寿毕,请以剑舞
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C.籍独不愧于心乎 良曰:“长于臣”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然今卒困于此
C.徒见欺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二、重点研讨
学习课文第九小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一)解决重点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虚词
①舜目盖重瞳子(
)
②乃引“天亡我”(
)
③自矜功伐
(
)(
)
④何兴之暴也
(
)
⑤岂不谬哉
(
)
⑥位虽不终(
)
2、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①豪杰蜂起(
)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
③五年卒亡其国(
)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二)问题探讨
1、思考:司马迁的点评中包含了他对项羽一生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用一句话概括你对项羽的印象。思考:司马迁是如何塑造这样一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你什么写作启示?
三.应用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鸿门宴》《高祖本纪》与本文,从性格与成败的角度谈谈你对项羽与刘邦最终成败的看法。
材料一:观始皇出游
项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材料二: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材料三: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材料四:
刘邦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你的评价与看法:
参考答案
一、温习回顾
1、(1)“繇”通“徭”,徭役
(2)
“视”通
“示”,给……看
,出示
(3)
“
寤”通
“悟”,醒悟
2、A
逝,驰骋
3、D、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4、D、
退避
5、D、
可怜,同情
6、A
7、
B、壁,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8.
D
A.率领
用
B.仅仅
才
C.
在
比
D.主谓之间,取独
9、A
A.定语后置句 B.被动句
C.被动句 D.被动句
二、重点研讨
(一)1、①可能,大概
②却,竟然
③夸耀
功业
④突然
⑤糊涂
保持到最后
2、①蜂起,名词作状语,像蜂涌起
②师,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
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3、①古义:微小的权利;
今义:长度。
②古义:治理;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4、①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
②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
③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
(二)问题探讨
1、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
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肯师法古人,终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2、神勇无敌、逞匹夫之勇、重情、重义、重节。
司马迁精选典型材料,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传神的语言,生动真切的细节,采用侧面烘托,夸张渲染等手法,充满激情地来写项羽,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之下,项羽这位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历史记述的是过去,但决没有过时”,项羽活在了司马迁的笔下,并随着历史的烟雨风云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千载如生。正如这一专题名称一样: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其他篇目中也渗透了这些刻画技巧,后代的其他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从中汲取了养料。
三、应用拓展
性格决定命运“楚汉相争”实为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暴戾残忍。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宽厚爱人。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