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羽本纪(节选) 学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项羽本纪(节选) 学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14:3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项羽本纪(节选)
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通过品读第4--8节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3、总结把握文章中塑造人物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分析人物形象,总结把握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法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项梁尝有栎阳逮(

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

毋妄言,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侯皆属焉(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力能扛鼎: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观:
二、整体感知
诵读4—8节,说说这部分写了那几件事情,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处境?
三.重点研讨
(一)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4—8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兵少食尽(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是何楚人之多也(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平明,汉军乃觉之(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田父绐之曰(

无以渡(

以五千骑追之(

以故汉军追及之(

期山东为三处(

汉军皆披靡(

原大王急渡(

籍独不愧于心乎(

2、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项王军壁垓下夜(

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直夜溃围南出(
)(

亦足王也(

独鲁不下(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古义:
;今义:表示后一件事情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件事往往是由前一件事引起的。)
②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某一区域、地区、部分。)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5、翻译下列句子
(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4)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6、问题探讨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抓住“泣数行下”的细节分析)
(2)“东城快战”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3)品读“垓下悲歌”和“乌江自刎”两部分内容,体会其悲壮美,并思考:项羽本可以东渡乌江,为什么最终选择自刎?
我们在前几课中已经从各个角度分析了项羽这个人物:他神勇无敌,却又不懂战略,徒逞匹夫之勇;他仁而爱人,却又不懂用人,特具妇人之仁。若以成就事业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话,那么项羽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对于后世的读者来说,比起刘邦来,我们却更为欣赏项羽,因为他重情、重义、重节。乌江自刎是项羽本纪中两个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在这段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前几节课所分析的项羽的种种缺点都找不到了,留下的只是一个重情、重义、重节的悲情英雄穷途末路的形象。
(4)阅读全文,归纳项羽的形象与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完成下表。
事件
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少时学习
个性化语言
观始皇
豪情壮志
大丈夫气概
巨鹿之战
正面描写
叱咤风云,顶天立地
霸王别姬
细节描写
英雄气短
儿女情长
侧面烘托
东城快战
骁勇善战
细节描写
神勇过人
乌江自刎
语言描写
小结: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四.应用拓展
下面三首诗对项羽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你同意哪一首诗的观点?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参考答案
一、温习回顾
1、有罪相牵连/逮捕/杀死全族,名词作动词/族灭/归属
/跟随
2、力能扛鼎: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破釜沉舟: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作壁上观: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比喻从旁观望;置身事外。
二、整体感知
(1)写了“四面楚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等几件事;
(2)表现了项羽英雄末路的无奈处境。
三、重点研讨
(一)1、数量少/
稍微/为什么/
跟随
/才
/只,仅仅/欺骗/用来//率领/因为
/约定/
倒伏/赶快
/难道
2、壁,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楚歌,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楚歌
直夜,名词作状语,在当夜
南,名词作状语
,向南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降服
3、
①古义:在这时;今义:表示后一件事情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件事往往是由前一件事引起的。
②古义:地理面积;今义:某一区域、地区、部分。
4、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5、(1)(项王)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2)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3)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
(4)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
6、(1)《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天高地厚,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巨鹿之战:侧面描写
通过楚兵的勇猛、诸侯的对项羽的敬畏衬托项羽神勇过人的将帅形象。
东城快战:正面描写项羽的语言神态,直接展现项羽“认输但不服气”的末路英雄形象。
(3)乌江亭长的出现是诱因,项羽自身的性格是本因。
乌江自刎的原因是明义知耻卫尊严。项羽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虎死不倒架,他树立起一座巍巍丰碑:生为万人杰,死为鬼中雄。
(4)
事件
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少时学习
好高骛远
性情粗疏
才气过人
个性化语言
观始皇
豪情壮志
大丈夫气概
个性化语言
巨鹿之战
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形象
正面描写
叱咤风云,顶天立地
侧面烘托
霸王别姬
侠骨柔情
英雄末路
细节描写
英雄气短
儿女情长
侧面烘托
东城快战
骁勇善战
细节描写
神勇过人
语言描写、夸张
乌江自刎
坦荡磊落
顶天立地
语言描写
四、应用拓展
晚唐杜牧的《题乌江亭》认为:胜负是兵家之常,项羽在乌江边虽遭失败,但只要“包羞忍耻”,仍是“男儿”好汉。江东弟子人才辈出,项羽若渡过江东,吸取教训,以后“卷土重来”也大有可能。作者认为英雄豪杰应能伸能屈,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兵败雄心在,如果卧薪尝胆,一切从头开始,“东山再起”是有可能的。他的观点是“男儿大丈夫”兵败自刎并不足取,而“忍辱含垢”、力图雪耻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北宋王安石的《乌江亭》认为:楚军身经百战早已疲惫不堪,壮士也为之悲哀,垓下兵败的颓势已难挽回。江东子弟虽然还存在,但有谁愿意为项王“卷土重来”效力呢 作者认为此时的项羽已是军民离心,不再是当初起兵江东之势了。而今中原兵败,大势已去,实无回天之力。纵使回到江东,也不可能有当年的辉煌了。
身经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的李清照的《绝句》对项羽是非常推崇的。她认为:人活着时应当作“人间豪杰”,即使死了也应当成为“鬼中英雄”。项羽西汉初年在乌江自刎的事,到北宋末年已过去千年之久,但作者至今还思念着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作者认为项羽是位豪迈刚强、壮烈感人的悲剧英雄。她不以成败论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气概豪壮,可敬可畏可歌可泣,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