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羽本纪(节选) 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项羽本纪(节选) 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13:1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项羽本纪(节选)
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 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课时:2课时

“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
1. 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 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认识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 必修中是认识、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标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完成对文本的字面理解;
查阅资料,了解项羽的生平。(可以三四个人合作完成)
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
二、解读文本,认识人物
分部分阅读文章,注意挖掘细节,分析、概括各部分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小组讨论。
(一) 少怀壮志
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
(二) 叱咤风云
英勇非凡,霸气十足。但比较缺乏沉稳,易怒,莽撞。
(三) 垓下悲歌
性情中人,豪气冲天。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四) 总结
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课时
三、关于传记的真实性
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所以《垓下歌》应是后人所做。中国的中国的史传文学传统,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也非常重视这一点。那他为何要将《垓下歌》写入传记中?
(传记的真实性应是本质的真实,历史的真实。由于作者无法亲历传主的人生,所以很多细节是无法证实的。但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细节是必需的。这就要求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
(举例:《三国演义》小说原著中,诸葛亮在空城计成功之后是大笑,而在电视剧中,诸葛亮则是一声长叹。这一细节肯定是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考证,但我们却可以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性格考证讨论其设计的合理性。)
四、评价人物
(一) 你如何看待项羽?(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一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
(二) 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五、(提前安排学生观看《西楚霸王》)你认为影片在情节设置上有没有特别精彩的或值得商榷的?演员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有没有表现出人物的神,够不够到位?
六、作业:阅读《史记·高祖本纪》,谈谈对刘邦的认识。
《项羽本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步骤与方法:
1.利用课件听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的变化;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文章的感情与气势;教师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3.重点朗读第三、四两段,要求熟读成诵;
4.检查朗读第三、四两段,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
5.布置作业: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步骤与方法:
1.检查字词,利用课件解决文章中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
2.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项伯;
4.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学习作者的人物塑造手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刻划;
5.布置作业:进一步朗读、熟悉、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目标是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了解项羽的生平,并初步了解人物评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置疑能力)、认识能力(尤其是认识的深刻性)、辨证思维和探索性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写作目标。
教学难点:选材的过程,也就是客观材料主体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显示十二幅图画,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从而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课文名为《项羽本纪》,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后来已经成为专有名词的“鸿门宴”的故事。《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出现了四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三处作者的描绘。
讲授新课:
1.课件显示、朗读“阅读材料一”,学生结合有关注释自学,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解决。
2.结合课件,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 为什么《项羽本纪》中的描绘最为具体,也最具艺术魅力?
2、鸿门宴是刘邦性命攸关的重要关口,为什么在《高祖本纪》中只有短短的二百来字?
3、《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都提到了曹五伤,而《留侯世家》和《樊郦滕灌列传》只字未提?
4、樊哙是鸿门宴的一个重要人物,为什么在《留侯世家》中没有涉及?
2、 师生共同研讨,解答问题,并利用课件,总结出下图;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司马迁对“鸿门宴”故事的不同处理,给我们的写作选材以怎样的启发?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

4、教师结合课件讲解、总结:选材的过程,也就是客观材料主体化的过程,由观察而表象而感受,再由感受沉淀情感记忆而熔铸成写作素材;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写作目标。然后,自然过渡到下面的内容。
5、利用显示课件显示、朗读“阅读材料二”,学生结合有关注释自学,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解决。
6、利用课件显示、朗读“阅读材料三”,引导、点拨学生体会司马迁、杜牧、李清照、毛泽东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7、师生研讨后教师总结:要写出优美的文章,要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就必须提高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热爱生活、贴近生活。
8、布置作业:写一篇以项羽为对象的人物评论;结合课件,讲解人物评论写作的切入角度与基本要求。
切入角度: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评论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阐述人物的典型意义。
基本要求:叙议结合,评析结合。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

(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思考: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五)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明确:破釜沉舟。

<三>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五>思考: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入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

(六)研读第五段,
<一>梳理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七)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二>思考:
1、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明确: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明确: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八)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思考:
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明确:
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九)小结: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十)本文的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模拟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 )
(2)狱掾( )
(3)力能扛鼎( )
(4)时不利兮骓不逝( )
(5)田父绐曰“左”( )
(6)项王嗔目而叱之( )
(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 (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
(9)乃自刎而死( )
(10)舜目盖重瞳子( )
(11)自矜功伐( )
(12)岂不谬哉(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
(2)又不肯竟学
(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4)以故事得已
(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6)楚兵冠诸侯
(7)无不膝行而前
(8)九战,绝其甬道
(9)项王军壁垓下
(10)辟易数里
(11)骑皆伏曰
(12)田父绐曰
(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4)地方千里
(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8)乃引“天亡我”
(19)何兴之暴也
3、填空。
本文节选自《 》,作者 ,字 ,是 时期伟大的 家、 家、 家。《史记》原名《 》,是我国第一部 体 ,全书共 篇,全书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组成,记载了从 到 太初四年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 ,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4~7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流逝
B、与秦军遇 遇:遭遇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D、诸侯皆属焉 属:归属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大惊 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B、以示士卒必死 以:连词,承接关系,来
C、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由:介词,从
D、项王则夜起 则:连词,不译

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巨鹿之战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 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什么


(3)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7、翻译下列句子。
(1)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译文:
(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译文:
(3)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

【试题答案】
1、(1)lù (2)yuàn (3)gāng (4)zhuī(5)dài (6)chēn (7)yì (8)chuāng (9)wěn (10)chóng tóng (11)jīn (12)miù
2、(1)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 (2)完成 (3)阴,暗中;部勒,部署,约束 (4)故,缘故;事,事情 (5)沉船,使动用法,译为使船沉没破釜甑,使动用法,打破釜甑(使釜甑破) (6)超过,盖过(7)膝,名词用作状语,用膝行走;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8)九,多次:绝,截断,断绝(9)壁,名词用作动词,安置营垒 (10)辟,通假字,通“避” (11)伏,通假字,通“服” (12)绐,欺骗(13)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14)地方,土地方圆 (15)西,向西挺进 (16)王,使动用法,让我做王 (17)被,遭受 (18)乃,竟然 (19)暴,迅速
3、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 子长 西汉 史学 文学 思想 太史公书 纪传 通史 130 书 表 本纪 世家 列传 黄帝 汉武帝 3000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4、A (奔驰)
5、D (连词,于是,就)
6、(1)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7、(1)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
(2)诸侯军队中前来解救巨鹿之围的有十多座营垒,没有谁敢派兵出击。
(3)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翻译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人民负担的劳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陈涉(胜)等在大泽乡起义。那年九月,会稽的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的就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的就会被别人所控制。我打算起兵,让您和桓楚统率军队。”
此时桓楚正逃亡在荒野沼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是个逃亡的人,没人谁知道他藏匿的处所,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与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允许我召唤项籍,叫他接受命令去召唤桓楚。”郡守说:“好。”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不多一会儿,项梁对项籍使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拿著郡守的头,身上佩挂著郡守的官印和系印的丝带。郡府的侍从、护卫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所砍杀的有几十上百个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伏地不敢动,没人敢起来。项梁随后召集原先所熟悉的有势力的郡吏,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于是就发动吴郡军队起事。派人收取本郡的属县,得精兵八千人。他又部署吴中郡地方上有名望有才力的人,派他们分别做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候(军候,军中管理事务的官吏)、司马(执行军法的官吏)。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件(或某人)丧事,我让你去主持一件事,你没有办好,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于是很敬服。接著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辅佐主将的将领),带兵巡行并收取地方。

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军旅生活,老弱也因水陆运输而十分疲惫。项王对汉王说:“天下纷纷乱乱好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我希望跟汉王挑战,决一雌雄。再不要让百姓老老小小白白地受苦啦。”汉王笑着回绝说:“我宁愿斗智,不能斗力。”项王让勇士出营挑战,汉军有善于骑射的楼烦,楚兵挑战好几次,楼烦每次都把他们射死。项王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出营挑战。楼烦搭箭正要射,项王瞪大眼睛向他大吼一声,楼烦吓得眼睛不敢正视,两只手不敢放箭,转身逃回营垒,不敢再出来。汉王派人私下打听,才知道原来是项王。汉王大为吃惊。这
时项王就向汉王那边靠近,分别站在广武涧东西两边互相对话。汉王一桩一桩地列举了项王的罪状,项王很生气,要和汉王决一战。汉王不听,项王埋伏下的弓箭手射中了汉王。汉王受了伤,跑进成皋。

项王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攻克了河北,打败了齐、赵两国,而且正准备向楚军进攻,就派龙且前去迎击。淮阴侯与龙且交战,汉骑将灌婴也赶来了,把楚军打得大败,杀了龙且。韩信趁此机会自立为王。项王听到龙且军败的消息,心里害怕了,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淮阴侯,劝他联楚背汉,与楚汉三分天下。淮阴侯不听。这时候,彭越又返回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说:“你们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只要别让他们东进就行。十五天之内,我一定杀死彭越,平定梁地,回来再跟将军们会合。”于是带兵向东进发,一路上攻打陈留、外黄。

外黄起先不归顺。过了几天终于投降了,项王很生气,命令男子十五岁以上的全部到城东去,要把他们活埋了。外黄县令门客的儿子十三岁,前去劝说项王,说道:“彭越凭强力威胁外黄,外黄人害怕,所以才姑且投降,为的是等待大王。如今大王来了,又要全部活埋他们,百姓哪儿还会有归附之心呢?从这往东,梁地十几个城邑的百姓都会很害怕,就没有人肯归附您了。”项王认为他的话对,就赦免了准备活埋的那些人。项王东进睢阳县,睢阳人听到这情况都争着归附项王。

汉军果然多次向楚军挑战,楚军都没出来。汉军就派人去辱骂他们,一连五六天,大司马曹咎忍不住气愤,派兵渡汜水。士卒刚渡过一半,汉军出击,大败楚军,缴获楚军的全部物资。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等都在汜水边上自刎了。大司马曹咎,就是原来的蕲县狱椽,长史司马欣就是以前的栎阳狱吏,两个人都曾经对项梁有恩德,所以项王信任他们。这时候,项王在睢阳,听说海春侯的军队被打败了,就带兵往回赶。汉军当时正把楚将钟离昧(mèi,妹)包围在荥阳东边,项王赶到,汉军害怕楚军,全部逃入附近的山地。

项羽驻扎军队垒营壁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项王围了好几层。夜晚,汉军四面都唱著楚国地方的民歌,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都已经攻占了楚地吗?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于是夜里起来,在军帐中喝酒。有个美人叫虞,受到项王宠爱,经常跟在身边;有匹骏马叫骓,经常骑著它。于是项羽就悲伤地唱著歌,情绪愤激高昂,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安排?”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著他一起唱。项羽眼泪落下来好几行,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著眼泪,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骑马跟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突破包围,往南冲了出去,纵马飞奔。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项羽突围,命令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骑兵能跟上的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达到阴陵(秦县名),迷了方向,找不到道路,向一老农询问,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进了一片大沼泽中。因为这个缘故,汉军追赶上了项王。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达东城(秦县名),才剩下二十八个骑兵。汉军骑兵追击的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对他的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至今八年了,亲历七十余次战斗,凡是所遇上的敌人,我都打败了;我所攻击的,也都降服从了,于是称霸,占据天下。可是今天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指挥战争的过错啊。今天本来必定会死,我愿意为诸君打一场决定最后胜败的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把他的骑兵分作四队,面向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分向四面的骑兵飞奔冲杀下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人仰马翻(披靡:本形容草木散乱偃倒的样子),于是斩杀汉军一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追击项王,项王瞪眼对他呵斥,赤泉侯本人和他的马一齐都受了惊,退避了好几里。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汉军)于是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他们。项王就冲击,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数十上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只损失了他的两名骑兵罢了,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长江西岸的乌江浦)。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候项羽,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够称王的。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没有什么办法渡江。”项羽笑道:“上天既然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遇到的都没有对手,曾经日行千里,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赠给你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轻便的武器交战。仅仅项籍就杀了汉军几百人,项王自身也受了十几处伤。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这时已背楚归汉)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对著项羽,指示给王翳说:“这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就割脖子自杀了。
……

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事物,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