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羽本纪(节选)
教案
课题
项羽本纪(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有关文言知识。2、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从而返观自身。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传主丰富的心灵世界,从而完善自我人格。
教材分析
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句式的特点。2.了解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体会其性格特点对命运的影响。3.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
难点:1、初步了解《史记》及其艺术特色。
2、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教学分析
教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相传蒲松龄曾作过这样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学们,知道这对联中说的是哪些历史人物吗?对,他们分别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越王勾践。破釜沉舟,是怎样的一种魄力;卧薪尝胆,是怎样的一种坚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
其中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项羽,去领略英雄的风采。二、简单介绍《史记》和作者(这部分内容学生都很熟悉,可以由学生来完成,老师作点评和补充)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6千余字,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本纪共12篇,主要叙述帝王事迹;表十篇,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书八篇,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首领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的重要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4、、《项羽本纪》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几个章节:“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下悲歌”。三、结合注释,熟读课文步骤:(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2)朗读: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正音正字(详见课件)四、少怀壮志部分的讲解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判断句)(2)其季父项梁
(排行在后的)(3)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被动句)(4)学书不成,去
(文字)一人敌……万人敌
(抵挡)(5)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完成)(6)毋妄言,族矣
(灭族,名作动)(7)梁以此奇籍
(意动,认为……奇特)(8)力能扛鼎
(双手举起)(9)才气过人
(才能和勇气)(10)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即使)(11)其九月
(那年)(12)后则为人所制
(被动句)(13)使公及桓楚将
(统率、率领)(14)谕以所为起大事代词“所”和介词“为”组成名词性结构,表做事的缘由或目的(15)谕以所为起大事
(告诉,使知道)(16)遂举吴中兵
(发动)(17)使人收下县
(收取)(18)徇下县
(以兵威降服地方)2、分析《少怀壮志》的内容层次第一层(“项籍者……皆已惮籍矣。”):叙述项羽的家世、才力和抱负,表现青年时代的项羽任武好勇,并已具有反秦意识。第二层(“秦二世元年七月……徇下县。”):叙述项梁、项籍响应陈涉起义,杀掉会稽郡守而举事的经过。3、提问:这部分作者选取哪些材料以表现、突出项羽少时胸怀大志?明确: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的态度(学万人敌)见到秦始皇时的言论(彼可取而代也)写叔侄俩响应陈涉起义、杀太守的经过(起事)4、思考与讨论:写叔侄俩响应陈涉起义、杀太守的经过是否有点节外生枝?提示:是少怀壮志的必然结果,与第二部分紧密相接。5、小结:主要性格明确:少怀大志,力勇过人,有叛逆精神。不肯竟学,则显出其粗疏的一面。板书少怀壮志(学万人敌
彼可取而代也
起事)四、作业:预习第二、三部分内容第二课时一、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二、叱咤风云部分的讲解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1)楚、汉相持未决
(决出胜负)2)老弱罢转漕
(通“疲”,疲困)3)天下匈匈数岁者
(同“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4)徒以吾两人耳
(只是;因为)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
(徒然)6)汉王笑谢曰
(拒绝)7)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通“披”,披着)8)手不敢发
(拉弓)9)遂走还入壁
(跑回)10)汉王使人间问之
(暗中)11)乃项王也
(竟是)12)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
(交谈)13)淮阴侯已举河北
(攻下)14)韩信因自立为齐王
(趁机)15)彭越复反,下梁地
(攻下)16)则汉欲挑战
(如果)17)慎勿与战
(省略句,省宾语“之”)18)勿令得东而已
(向东进发,名作动)19)定梁地,复从将军
(平定;会合)20)乃东
(向东进军,名作动)21)外黄恐,故且降
(姑且)22)莫肯下矣
(归顺)23)项王然其言
(意动,认为……对)24)汉果数挑楚军战
(多次)25)尽得楚国货赂
(财物)26)则引兵还
(带领)27)两人尝有德于项梁。(状语后置句)28)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状语后置句)29)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定语后置句)2、分析《叱咤风云》的内容层次第一层(从“楚、汉久相持未决”到“汉王伤,走入成皋”):项王吓退汉军中“善射者楼烦”,并“伏
弩射中汉王”,使汉王受伤,逃入成皋。第二层(从“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到“闻之皆争下项王”):项王率军东击陈留、外黄,赦免“外黄当坑者”,使“东至睢阳,闻之皆争归项王”。第三层(从“汉果数挑楚军战”到“尽走险阻”):楚将曹咎违背项王调度,引发汉楚汜水之战,汉军打败楚军。项王引兵而还。3、提问:文段中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项王的叱咤风云?明确:(1)威震楼烦
射伤汉王
(2)勇收失地
(3)威退汉军4、讨论:史马迁的传记之所以为世人称道,就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用什么艺术手法刻画了项王的英雄形象?提示:鲜明的对比
(对比衬托)
1)
楼烦
项王
辄射杀之
瞋目叱之目不敢视,手不敢发2)韩信节节进逼
比衬
项王勇收失地楚军损兵折将
所向披靡3)用楚将节节战败
对比反衬
项王使汉军闻风丧胆如文中所述:“皆自刭汜水上”“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5、这种手法在第三部分“垓下悲歌”里能得到体现吗?◎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后人马俱惊,辟易数里6、拓深探讨:太史公写人写事之高超,我们在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中已经叹服,无须再看后面故事的发展,从中你已经看得出今后谁胜谁败,谁得江山了。同样道理,“叱咤风云”一节,也写的耐人寻味,独具匠心。请你谈谈。在“叱咤风云”的背后已经隐含着重重危机、节节败退的迹象:(1)后两件事(2)田父指路7、小结:主要性格英勇非凡,霸气十足。但不沉稳,易怒,莽撞。
板书叱咤风云
(威震楼烦
射伤汉王
勇收失地
威退汉军)
三、垓下悲歌部分的讲解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1)项王军壁垓下
(名作动:驻军;修筑营垒)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汉军都已占领了楚地吗?这里为什么这么多楚人呢?3)常幸从
(被宠爱、受到宠爱)4)自为诗曰
(创作)5)项王泣数行下
(动词作名词,眼泪)6)左右皆泣
(小声地哭)7)于是项王乃上马
(就)8)汉军乃觉之
(才)9)以五千骑追之
(用、率领)10)田父绐曰:“左。”
(名作动,往左走)11)以故汉追及之因为这个缘故,汉军追上了他们。12)乃有二十八骑
(才)13)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那些胆敢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打败,那些我所攻击的人都向我屈服。14)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然而今天我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天意要灭亡我,并不是我不会作战的过错。15)引兵而东
(东,向东进发,名作动)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向东,名作状)1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江东的地盘虽然小,但是地域方圆有千里之大,民众有几十万人,这也足够称王了。17)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
(只、仅\难道,表反问)18)我何渡为?
(“为”,表反问)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
19)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使动用法,使我称王)2、内容层次的理解第一层(从“项王军壁垓下”到“如大王言”):描写了“楚汉相争”中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情景,刻画了失败英雄项羽的愤概和悲哀及他面临覆灭时的奋勇。第二层(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到“乃自刎而死”):描写项羽兵败后,逃至乌江边,他放弃渡江的机会,悲壮自杀。3、提问:根据文中的内容,你怎样理解“悲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项王的个人英雄主义本色。(慷慨悲壮)1)慷慨悲歌
壮烈快战
悲壮自刎
2)几次“天之亡我”4、诵读精彩片断,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其悲剧性格。
要点:
闻歌起舞
(大势已去)
夜起饮酒
(借酒消愁)(1)四面楚歌(悲壮)
慷慨悲歌
(英雄无奈)
左右皆泣
(悲壮感人)
阴陵失道
(民心已失)
(2)东城突围(勇武)
自述败因
(自负、勇武)斩将溃围
(无畏善战)
船待渡-拒渡(奇耻大辱)
(3)乌江自刎(壮烈)赞马赐马-自刎(视死如归)5、小结:主要性格性情中人,豪气冲天。但在谋略方面欠缺,看不清战争的实质。
板书:(慷慨悲歌
东城突围
乌江自刎)第三课时一、回顾课文主要情节及人物主要性格二、视野广角镜1、走进视野广角镜,让项羽的形象更具体(一)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本纪》)
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拿到阵前当人质,希望藉此来威肋刘邦投降。项羽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项羽:直率粗犷,胸无城府,优柔寡断;(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残暴、贪婪、骄傲自满、心胸狭窄等(三)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项羽本纪》)项羽遂西,屠杀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祖本纪》反映了项羽性格中凶狠残暴的一面2、项羽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面面观 胸怀大志(始皇巡游)、勇猛善战(巨鹿之战)、儿女情长(项王别姬)、仁爱恻隐(思民苦)、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 残暴凶狠,好杀成性(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 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虽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猜忌贤能) 目光短浅(西楚霸王)、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优柔寡断(鸿门宴)、迷信武力、妇人之仁、沽名钓誉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多面性,它们矛盾而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成就了项羽的霸业,也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使得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显得真实自然。3、小结:人是立体的,多种性格矛盾而统一地集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而这复杂的性格就流露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传记的写作要求作者首先要深入传主的生活,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在动笔前必须对传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司马迁穷尽其一生的精力来写作《史记》,在资料的准备上做足了工夫。只有这样,在动笔写作时,才能恰当地将传主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来。虽时隔千年,但西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通过司马迁的文字仍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三、历史人物评价
因为项羽性格的多面性,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向来不一。1、韩兆琦在《史记博议》说,“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不能知人善用)刘邦能够招揽人才,知人善任,故得江山;项羽不能任用贤才,刚愎自用,故失天下。3、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刓\(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4、司马迁的评价(结合练习题一)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一只眼睛大概是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这样。项羽难道是舜的后裔吗?为什么兴起得这么迅速啊!秦朝政治腐败,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起,相互争雄,不可胜数。然而项羽没有尺寸的土地和权势,乘着混乱的形势崛起于民间,三年时间,就率领五路诸侯军消灭了秦朝,分割天下,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称为“霸王”,虽然没有始终保持他的地位,(但他的功业)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楚地(而东归),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抱怨王侯背叛自己,(这样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他自夸功勋,逞个人才智,不效法古人,自以为创立霸王基业已成,想凭借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时间,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身也死在东城。他还不能觉悟,更不责备自己,真是错了!竟然用“上天灭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的借口为自己开拓,难道不是很荒谬吗?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项羽的优点:英勇善战;推翻暴秦的贡献项羽的缺点:战略上——放弃关中,陷入孤立;战术上——滥用武力,渐失民心。5、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的评价(结合练习题二)杜
牧诗:批评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抒发遗憾之情;王安石诗:评价项羽已失去民心,必然以失败告终;李清照诗:赞美项羽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小结:
1、从字里行间对人物进行辨证地认识和评价;2、刻画人物时可采用多种艺术手法,让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四、读史明智,返观自身1、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有何联系?致命的弱点有哪些?
性格决定命运
致命的弱点:①勇而无谋
②不能知人善用
③优柔寡断
④残暴成性
2、在项羽身上,我们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又如何在现实中升华自我呢?
自信但不能自负
真诚坦率
重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应该博采众长,提升自我修养
不逞个人英雄主义
五、本文的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六、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2、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但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写一篇周记。可结合选文以外的有关项羽的知识)
个性化设计内容
板书设计
1、学万人敌少怀壮志
2、彼可取而代之3、起义反秦1、威震楼烦
射伤汉王叱咤风云
2、勇收失地3、威退汉军)1、慷慨悲歌垓下悲歌
2、东城突围3、乌江自刎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2、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但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写一篇周记。可结合选文以外的有关项羽的知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