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13 项羽本纪(节选)古风余韵1.字音识记
王翦(jiǎn) 会稽(kuài jī)
扛鼎(ɡānɡ) 叱咤(chì zhà)
伏弩(nǔ) 诣城东(yì)
数挑汉军战(shuò) 汜水(sì)
长史翳(yì) 自刭(jǐnɡ)
荥阳(xínɡ) 垓下(ɡāi)
骓(zhuī) 绐曰(dài)2.通假字
(1)老弱罢转漕(通“疲”,疲困)
(2)天下匈匈数岁者(同“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
(3)乃自被甲持戟挑战(通“披”,披着)4.词类活用
(1)梁以此奇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项王然其言(意动用法,认为……对)
(3)毋妄言,族矣(灭族,名词作动词)
(4)勿令得东而已(向东进发,名词作动词)
(5)项王军壁垓下(驻军;修筑营垒,名词作动词)
(6)田父绐曰:“左。”(往左走,名词作动词)
(7)项王泣数行下(眼泪,动词作名词)
(8)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名词作状语)
(9)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动用法,使我称王)5.特殊句式
(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判断句)
(2)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动句)
(3)后则为人所制(被动句)
(4)慎勿与战(省略句,省宾语“之”)6.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少时好学,二十岁后游踪及遍全国,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武帝元封元年,其父司马谈死。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又随汉武帝出巡封禅。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并正式着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被汉武帝下狱受腐刑。狱中他仍继续从事写作。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任中书令。他发愤著述,终于完成我国最早的通史巨著《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整部巨著结构严谨,语言精美,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2)背景资料
①《史记》简介
从史学角度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 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万余字。“本纪”写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的政治事件;“表”是按世代、年、月写成的简明大事记;“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列传”记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开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像。②项羽
项羽24岁造反,27岁灭掉秦国,自号西楚霸王,号令天下,政由己出,32岁兵败垓下、乌江自杀。一生仅仅三十几个春秋,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烽火连天、铁骑蔽日的雄浑篇章。他短暂的辉煌和凄惨无比的结局,历来为世人所叹惋。雄风威震的项羽,为什么会成为一闪而过的流星,瞬间陨落?除了历史的必然之外,无疑是项羽的性格使然,本文虽撷取几个片,但同学们却不难窥见项羽的性情。2.主旨感悟
《项羽本纪(节选)》是《史记》中的名篇,以项羽一生中有代表性的三个片断来阐释项羽的一生。项羽少有大志,勇敢善战,有“万人敌”的英雄气概,但由于少谋和粗暴并且迷信武力,最终难免导致失败的命运。3.句段剖析
(1)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剖析:项羽听到叔父要教他兵法时“大喜”,说明他喜欢学兵法,并自信日后能够力征万人,这的确显示了他的英雄之气。但在学剑、学书和学兵法三件事上,他又都是虎头蛇尾,“又不肯竟学”,简单的五个字便写出了他性格的浮躁,也预示出他在重大事件上会半途而废。(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剖析:面对秦始皇豪华的出游场面,项羽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彼可取而代也”,这豪气冲天的话语表现了项羽的不甘心和志在天下,也预示着人物性格的发展方向。因此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项之言,悍而戾。”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剖析:文章中项羽三次说到“天之亡我”,把失败归结为不可逆转的天意,这是他自负性格的流露。语言生动,富有个性。这表明他至死尚未认识到自己悲剧原因之所在。英雄的性格,悲剧的命运,说到底,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剖析:司马迁引述《垓下歌》,有很深的用意。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表现了他对自己武力的自负和心理、性格上狭隘的特点。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把眼前的不能自由施展归结为势态的不利,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自身找原因。第三、四句“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写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最后连自己身边的美人也不能保住,这就充分表现出这位盖世英雄处于末路时的哀怨情怀。因此这首呜咽悲慨的“垓下歌”不仅反映了项羽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他作为英雄人物的情感的一面,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生动饱满。4.写作特点
(1)层层对比,刻画人物
在“叱咤风云”一节中有刘邦和项羽的对比,这种对比特别是在“垓下悲歌”一节中表现更为突出。第一,多处突出楚军与汉军及诸侯兵人数的对比,衬托出项羽的神勇善战。开篇即写项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羽突围时只率八百余人,追兵却达五千人之多!汉军在追上项王时,项王部下已只有二十八骑,而追兵仍有数千人。这种对比,显示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之大,更是为下文写项羽的神勇作铺垫。在与数千敌军的往来厮杀冲突中,项羽凭借四支每部七人的“部队”斩杀汉军两员将领,数十百名士兵,二十八骑只损失了两骑!项羽及其部下的战斗力之强于此可见一斑。第二,项羽在垓下之围时的态度与乌江自刎时态度的对比。在垓下,面对美人与宝马,禁不住慷慨悲歌,潸然泪下,引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气氛何等悲凄!而在乌江边,面对生路,主动放弃,谈笑自若。有生不求生,与“亭长”谈,与“故人”谈,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将个人名节视为至上,毫无悲色,从容坦荡。第三,项羽与赤泉侯等的对比。赤泉侯为汉军骑将,在追赶项王时,项王未及动手,只是瞪眼大吼一声,赤泉侯便连人带马退避了几里路。赤泉侯非等闲之辈,而在项羽面前竟像老鼠见猫,项王杀汉军一都尉及数十百人,自身竟毫发无损。这些对比,都显示出项王的勇武。第四,项王与吕马童之对比。吕马童作为追兵,项王是被追者,两相对峙时,吕马童竟不敢正面视项王,可见吕马童作为一个叛徒的卑劣、胆怯,项王的光明磊落,正气凛然。
此外,项王被围之始突围,东奔西逃,后来却有船不渡,有生不求,这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也是一组意蕴深长的对比。
全文用层层的对比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完成了对项羽形象的立体刻画。(2)语言得体,感情饱满
写项羽少时学书不能到底用“去”。写汉王与项王谈话用“数”、“怒”、“不听”、“伤”、“走”。
写形势的严峻,只说项王听到四面皆楚歌时“大惊”、“夜起”、“饮”于帐中。写项羽与部下的悲慨,只说“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写项羽斩将后的自信,摹写其情状说:“乃谓其骑曰:‘何如?’”写项羽及其部下之神武,只道“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语气与情感达到了高度一致的境界。本文的语言极富抒彩。作者把你死我活的战争有时写得刀光剑影,有时写得从容娴雅。如项羽在得知被重重包围后,夜起饮于军帐之中,这时作者十分自然地穿插进对虞姬和乌骓的介绍。写项王悲歌,美人竟随之唱和,在生离死别的慨叹中,平添几分缠绵凄侧。东城激战,在项羽看来,仿佛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而是敌军给他营造的一个印证自己武功盖世的机会。他把这场人数悬殊极大的两军对垒视同儿戏,玩劲敌于股掌之中。乌江自刎前,他对乌江亭长的好心是一笑了之,而临死之前,赠宝马,甚至把自己的头颅赠给谁都作了安排,全然没有死的悲哀,这种从容娴雅,极好地表现了项羽的英雄主义精神。
5.探究拓展
(1)在“少怀壮志”一节中对项羽少年时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司马迁对项羽少年时代的性格描写,提示了人物性格,从而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不成”、“不肯竟学”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它提示了项羽性格方面的两个主要特点:“万人敌”的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粗暴。是“不成”、“又不成”导致了项羽以后的“大成”;也是其“大成”之中潜藏的最终失败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最终酿成了他乌江自刎的历史悲剧。(2)“垓下悲歌”一节中写项王慷慨悲歌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凄婉、哀怨、悲凉的歌声,融入四面八方呜呜的楚歌声,穿透浓重的夜色,在垓下兵绝粮尽的楚军营垒飘荡。毫无疑问,司马迁的垓下悲歌的描写,把项羽演出的人生悲剧推向了高潮,浓郁的悲剧气氛扑面而来,冲击着每一位读者。正如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所说:“‘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落之恶,至此极矣。”“垓下悲歌”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将项羽定格于特定的环境中。(3)项羽未成就帝业而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归入本纪?
提示:《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个朝代的盛衰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项羽未成就帝业而归入本纪,是因为司马迁认为他在秦汉鼎革之际,在推翻暴秦的斗争中建立了“近古以来未尝有”的功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充分反映了司马迁敢于超越传统偏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在历史上是否推动过社会进步为着眼点来评价历史人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就这一点来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臧否褒贬,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数阙(què) 唱和(hè)
麾下(huī) 骑能属者(shǔ) B. 印绶(shòu) 裨(pí)将
间(jiān)问 数之(shuò) C. 绐骗(dài) 刈麦 (yì)
披靡(mǐ) 舣船(yǐ) D. 创伤(chuànɡ) 杀戮(lù)
会稽(kuài) 自刎(wěn)解析:A项“属”应读“zhǔ”。B项“间”应读“jiàn”。 D项?“创”应读“chuānɡ”。
答案:C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老弱罢转漕 ________通________
(2)天下匈匈数岁者 ________通________
(3)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________通________
(4)骑皆伏曰 ________通________答案: (1)罢,通“疲”
(2)匈匈,通“汹汹”
(3)被,通“披”
(4)伏,通“服”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地方千里 ( )
(2)梁以此奇籍 ( )
(3)引兵而东 ( )
(4)东渡乌江 ( )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 )
(6)项王军壁垓下 ( )
(7)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
(8)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 ) 答案: (1)古今异义。古义:地,指“土地”“地域”;方,指“方圆”。今义:田地、疆域。
(2)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3)名词作动词,向东。
(4)名词作状语,向东。
(5)古今异义。古义:重金悬赏。今义:购买。
(6)名词活用为动词,修筑营垒。
(7)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8)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4.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谕以所为起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一人敌,不足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介宾短语后置。
(2)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4)宾语前置,“一人”是“敌”的宾语。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