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业·五升六】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复习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作业·五升六】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复习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13 09:4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作业·五升六】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复习学案
第一课《温度与水的变化》
1.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2.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第二课《水的蒸发与凝结》
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凝结成冰,冰融化成水。
2.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第三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1.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2.除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外,我们还可以用感温粉末来观察温度的变化。
第四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1.热传递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第五课《热在水中的传递》
1.水加热时较热的部分上升,较冷的部分下降,循环流动,互相掺和,最终使温度趋于均匀。
2.大气对流:大气中的一团空气在热力或动力作用下的垂直上升运动。
第六课《哪个传热块》
1.铜、铝、铁传热性能:铜大于铝大于铁。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第七课《做个保温杯》
1.制作保温杯
①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的盖子,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
②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作一个杯套。
2.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一、填空题
1.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   的物体传向温度   的物体。
2.寒冷的冬天,我们用热水袋取暖,它对应的热传递方式是   。
3. 请将下图中横线上保温瓶部件和其热传递的方式填充完整:
4.热传递主要通过   、   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5.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   。
6.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   。
7.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   ,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   。
8.冬季,小明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眼镜片上附着了一层“白雾”,这层“白雾”是水蒸气遇冷   (填“蒸发”或“凝结”)形成的。
9.温度越高,水蒸发的越   ;温度越低,水蒸发的越   。
10.下图是一根金属丝,如果在“G”点加热,那么A、B、C、D和E五处的感温油墨,第三个变色的是   处。
二、判断题
11.所有金属的导热快慢都是一样的。(  )
12.湿衣服挂在通风处比密闭房间干得更快。(  )
13.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先不变,再持续上升。
14.互相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是因为他们具有温度差。(  )
15.热传递有方向性,传热方向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
16.水蒸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不透明的气体。 (  )
17.我们冬天穿了毛衣就不怕冷了,是因为毛衣产生了很多热量。 (  )
18.热在固体和液体中传递的方式相同。 (  )
19.烧开水时,发现锅盖里有白色的“雾气”冒出,这个“雾气”是小水珠。(  )
20.保温性能好的材料,传热性能也很好。 (  )
三、单选题
21.下列各图中,保温杯储存热水效果更好的材料组合是(  )。
A. B.
C. D.
22.炒菜时,当用小火加热锅的底部中心时,热在锅底的传递方向更符合事实的是(  ) 。
A.热从四周向中间传递 B.热从中间向四周传递
C.热停留在中心不传递 D.热传递没有规律可循
23.将四支装有相同质量和温度的凉水试管分别浸入四杯不同的热水中,试管中凉水温度上升最快的是 (  )。
A.热水温度 75℃ B.热水温度 45℃
C.热水温度 65℃ D.热水温度 35℃
24.热传递的方式不包括(  )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D.扩散
25.我们用热水泡脚时,刚开始觉得水很烫,但过一会儿却没那么烫了,主要是因为(  )。
A.脚将热量传递给了水 B.热水将热量传递给了脚
C.我们自己的心理在作怪 D.脚的热量超过了热水
26.夏天,开着空调的汽车车窗上会出现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珠只出现在内表面
B.内外表面都有水珠出现
C.水珠只出现在外表面
D.水珠是车窗内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27.如右图所示,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向是(  )。
A.向一个方向 B.向两个方向 C.向各个方向 D.无法确定
28.冬天,用手同时摸户外的铁块和木块,会感觉铁块比木块冷,这是因为(  )。
A.铁块比木块温度低 B.铁块比木块容易导热
C.铁块表面比木块光滑 D.铁块是热的不良导体
29.下列物体的设计是为了避免热传递的是(  )。
A.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片 B.电熨斗的金属外壳
C.热水瓶的玻璃瓶胆 D.暖气片
30.下列属于水蒸气遇冷凝结现象的是(  )。
A.冬天下雪 B.夏天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
C.树林里清晨的薄雾 D.冬天清晨草叶上的白霜
31.揭开锅盖,发现锅盖上布满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的形成可以解释为(  ).
A. B.
C. D.
32.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水中传递过程的是(  )。
A. B. C. D.
33.蒸锅的锅底是平的,当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用示意图来表示热在锅底表面的传递过程,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3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水的凝结的是 (  )。
A.云的形成 B.水壶喷出的白“气”
C.霜的形成 D.冬天玻璃上的水珠
35.关于水的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在温度高的时候会蒸发,温度低的时候不会蒸发
B.水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C.水蒸发的快慢只与温度有关,与其他无关
D.水在0℃时也会蒸发
四、连线题
36.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对应的热传递方式连线。
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
铁锅将菜烧熟了 热传导
冬天使用暖气使房间变暖 热对流
坐在炉子旁感觉到温暖 热辐射
用热水袋暖手
五、实验探究题
37.有两个相同的瓶子(如图甲所示),其中1号瓶装满冷水(加入蓝墨水),2号瓶装满热水(加入红墨水),将两瓶水对接后进行探究。
(1)由于水受热后体积膨胀,因此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冷水比热水的质量   。
(2)如图乙所示,两瓶接触部分有紫色,这说明瓶子内(  )。
A.冷水、热水全部在流动 B.只有中间接触部分的水在流动
C.没有水流动 D.只有热水在流动
(3)重新准备两瓶相同的热水和冷水,将装满冷水的瓶子放在上面,如图丙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瓶子内的水都变成紫色。由现象可知热传递的方向是   。
(4)实验中热量传递的方式是   。
38. 瑞安茶亭多坐落于古驿道、村落交界处或人流熙攘之所,不仅为旅途劳顿的行人提供休憩之地,更设有烧水烹茶的设施,向过往者免费供应伏茶以消解暑气,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
(1)茶亭中的伏茶用多种药材制作,需要经过高温烧煮。在水温逐渐升高的过程中,锅内水的蒸发速度会(  )。
A.逐渐减慢 B.逐渐加快 C.保持不变 D.忽快忽慢
(2)为了让凌晨就出门作业的环卫工人能喝上一口伏茶,志愿者们经常在凌晨就开始提供爱心伏茶。小科发现,锅盖内壁会出现小水珠。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更合理的是 (  )。
A.空气中的水从锅盖渗进来 B.锅盖材料烧出的水
C.锅外水蒸气遇热凝结 D.锅内水蒸气遇冷凝结
(3)为了防止人们烫伤手,伏茶茶桶上的水龙头手柄更适合选用的材料是(  )。
A.铜质手柄 B.不锈钢手柄 C.塑料手柄 D.铝质手柄
(4)在夏季,煮好的伏茶在6个小时后,温度最有可能接近(  )。
A.10℃ B.35℃ C.60℃ D.80℃
(5)茶亭中每个喝过的杯子,都要先过高温消毒,再过清水,再煮沸。小科记录了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钟) 起始 2 4 6 8 10 12
温度(℃) 25 48 69 88 100 100
利用记录表推断,如果继续加热至 12分钟,锅中的水的温度会(  )。
A.继续上升 B.保持不变 C.迅速下降 D.无法判断
(6)炎炎烈日下,为了让人们更快喝到温度适宜的伏茶,志愿者打算在伏茶流动车上采用一款能快速降温的茶桶。请你为志愿者想一个降温方法,并写明科学原理。
降温方法(可图文结合):
科学原理:
答案与解析
1.【答案】高;低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热量传递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具有方向性。温度差是热传递的驱动力,高温物体分子热运动更剧烈,会自发地将能量传递给低温物体,直至两者温度相等,这是自然现象中能量转移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热传递的不可逆性。
2.【答案】热传导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用热水袋取暖时,热水袋与人体直接接触,热量通过物体间的分子碰撞从高温的热水袋传递到低温的人体,这种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的方式属于热传导。热对流需依赖流体流动,而热水袋取暖中无明显流体运动;热辐射不依赖介质,此处热量传递依赖接触,故非热辐射。
3.【答案】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 保温瓶的保温原理主要依赖于减少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 :保温瓶的内层通常采用导热系数较低的材质,如玻璃或不锈钢,这些材质不易传导热量,从而防止热量从瓶内向外传导。同时,瓶内采用真空或空气层隔离外界,进一步防止热量通过传导流失。 对流 :保温瓶内部有一个真空层或空气层,这可以防止热空气向上升起,形成对流,从而减缓热量的流失速度。对流会加速热量的流失,而瓶内的空气层设计正是为了减缓这一过程。 辐射 :保温瓶的外层通常采用不容易辐射热量的材质,如金属或塑料,这可以防止热量通过辐射方式流失。
4.【答案】热传导;热对流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5.【答案】蒸发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在常温下,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蒸发需要吸热。
6.【答案】露
【知识点】凝结
【解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表面,就形成了露。
7.【答案】良导体;不良导体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8.【答案】凝结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当小明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时, 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镜片, 会发生液化现象, 即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这个过程是液化现象, 属于物理变化中的一种, 其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这些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形成了所谓的“白雾”, 使得眼镜变得模糊不清。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眼镜温度的升高, 这些小水珠又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眼镜因此重新变得清晰。 这个过程涉及到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
9.【答案】快;慢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水蒸发的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速度越快;温度越低,水分子运动减缓,蒸发速度越慢。
10.【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金属丝加热时热量从G点向两端传导,离G点越近升温越快。感温油墨变色顺序为 C(最近)、B、A、D、E。所以第三个变色的是A处。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不同金属导热性不同,如铜、铝导热快,铁导热较慢。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
【解析】通风处空气流动快,能加快湿衣服表面水分蒸发,所以干得更快。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沸腾后持续加热时,热量会用于将液态水转化为水蒸气(汽化过程),而非升高温度。此时水的温度会保持在沸点不变,直到全部水汽化完毕。只有当气压改变(如用高压锅),沸点随之变化时,温度才会相应改变,但沸腾过程中温度仍保持新沸点恒定,不会持续上升。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热传递的发生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当互相接触的物体温度不同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自发传递到低温物体,直至两者温度相等。若无温度差,热量传递就不会发生。因此题干表述正确,体现了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热传递的方向性是指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这一过程仅由温度差决定,与物体的体积、质量等无关。无论物体大小、轻重,只要存在温度差,热传递就会按此方向进行,故该说法正确。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水蒸气是水的气体状态。水蒸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题干错误。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我们冬天穿了毛衣就不怕冷了,是因为毛衣阻挡了热量的传递,并不是因为产生了很多热量。题目说法错误。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对流是冷、热不同的液体或气体相互对流传递热的,辐射是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凝结
【解析】烧开水时,发现锅盖里有白色的“雾气”冒出,这个“雾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题目说法正确。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性能好的材料,传热性能就差。题目说法错误。
21.【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无瓶塞会导致水蒸气带走大量热量(B、D 错误)。金属塞导热快,软木塞导热慢,能减少热量损失(C 错误)。装满壶可减少空气对流散热,保温更好。故正确选项A。
22.【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热传递中,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炒菜时,小火加热锅的底部中心,锅底中心温度最高,热量会从温度高的中心部位向温度较低的四周扩散。因此,热在锅底的传递方向是从中间向四周传递,故选B。
23.【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热量传递的快慢与温差密切相关:温差越大,热量从高温物体(热水)向低温物体(试管中的凉水)传递的速度越快,试管中凉水的温度上升也就越快。题目中四支试管的凉水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浸入的热水温度不同。对比选项:A 选项热水温度 75℃,与凉水的温差最大;其他选项(45℃、65℃、35℃)的温差依次减小。因此,75℃的热水能使试管中凉水温度上升最快。故选 A。
24.【答案】D
【知识点】热传递
25.【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我们用热水泡脚时,刚开始水温和脚的温差大,热水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给脚,使脚感受到烫。随着时间推移,热水的热量持续传递给脚,水温逐渐降低,脚与水的温差减小,因此感觉没那么烫了。B正确。
26.【答案】C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夏天开空调时,车内温度低,车外空气温度高且湿度大。车外水蒸气遇冷的车窗玻璃外表面,会放热液化形成水珠。C正确。
27.【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属于热传导,其特点是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且在均匀介质(如金属圆片)中会以热源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均匀扩散。无论热源位置如何,热量都会通过金属原子的振动向周围传递,不存在固定方向的限制。因此,正确答案为C:向各个方向。
28.【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冬天户外的铁块和木块处于相同环境温度下,但触摸时感觉铁块更冷,原因在于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铁块是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能快速传导手部热量,使手温下降更快;木块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因此感觉铁块更冷,B正确。
29.【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热水瓶玻璃瓶胆为双层玻璃,夹层抽真空并镀银,真空层可阻断热传导和对流,镀银层反射热辐射,显著减少热传递,保持温度,属于避免热传递的设计。C正确。
30.【答案】C
【知识点】凝结
【解析】A.雪是云层中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非液化。
B.水蒸发吸热导致降温,属于汽化现象,与冷凝无关。
C.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属于水蒸气遇冷凝结。
D.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霜,属于凝华现象,非液化。
31.【答案】D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煮饭时,里面的水加热后汽化成水蒸气,因为锅盖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锅盖的里表面有一层小水珠。
32.【答案】D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在液体中,热传递的过程是热传导与对流同时进行。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从烧杯底部加热,水会循环流动起来,热水从加热处上升,冷水下沉及时补充,很快使水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做对流。
33.【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当将火焰放在锅底部中央的位置烧水时,热的传递方向是由锅底中央向四周传递。
34.【答案】C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云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水壶喷出的白“气”属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霜的形成属于水蒸气凝华;冬天玻璃水的水珠属于凝结。
35.【答案】D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才会发生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则需要在达到沸点时才会发生 。水的蒸发快慢与温度、空气流动等有关。
36.【答案】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坐在炉子旁感觉到温暖属于热辐射;铁锅将菜烧熟了、用热水袋暖手属于热传导;冬天使用暖气使房间变暖属于热对流。
37.【答案】(1)重
(2)B
(3)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
(4)热对流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1)由于水受热后体积膨胀,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热水体积更大,密度更小;反之,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冷水密度更大(因未膨胀、分子间距更小),根据公式 质量 = 密度 × 体积,可知冷水比热水的质量更大。
(2)两瓶接触部分出现紫色,是由于红墨水(热水)和蓝墨水(冷水)相互扩散混合。热水密度小、分子运动剧烈,冷水密度大,对接后热水向上扩散、冷水向下扩散,导致接触区域颜色混合。这一现象说明瓶内冷水和热水均在流动,只是初始阶段主要在接触区域扩散,最终会逐渐混合均匀。
(3)将冷水瓶置于热水瓶上方时,热水温度高、分子动能大,热量通过热传导和对流传递给冷水。热水密度小会上浮,冷水密度大下沉,形成自然对流,使热量从下方的热水向上方的冷水传递,最终两者混合均匀变紫色。因此,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的热水向温度低的冷水传递。
(4)当冷水瓶置于热水瓶上方时,热水因温度高密度小而上浮,冷水因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流体的循环流动,这种通过流体(水)的宏观运动实现热量传递的方式称为对流。它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38.【答案】(1)B
(2)D
(3)C
(4)B
(5)B
(6)加风扇,加快热对流,增加水蒸发的速度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1)水温升高,水分子运动更剧烈,更易脱离液面,蒸发速度加快,故选 B。
(2)锅盖内壁的水珠是锅内高温水蒸气遇到较冷的锅盖,由气态变为液态(液化)形成的,即锅内水蒸气遇冷凝结,故选 D。
(3)防止烫伤需用导热性差的材料。铜、不锈钢、铝都是导热快的金属,塑料导热慢,故选 C。
(4)夏季环境温度约 30-35℃,伏茶会逐渐降温至接近环境温度,6 小时后最可能接近 35℃,故选 B。
(5)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能量用于破坏分子间作用力),12 分钟时仍为 100℃,故选 B。
(6)降温方法:在茶桶表面淋水,并用扇子扇风。
科学原理:水蒸发吸热降温,扇风加快空气流动,促进蒸发,加速降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