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苏武传(节选)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
、
、
和
。
2、班固,东汉著名的
、
,《汉书》开创了
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
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二、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听《苏武传》范读,正音正字:
栘(
)中厩(
)监
且(
)鞮(
)单(
)于(
)
缑(
)王
遗(
)
昆(
)邪(yé)王
浞(
)
阏(
)
氏(
)
弩(
)
重(
)负国
秩(
)訾(zī)
熅(
)
北阙(
)窖(
)
啮(
)
旃(
)
徙(
)
羝(
)廪(
)
旄(
)
於(
)靬(
)
弋(
)
缴(
)檠(
)
棫(
)
辇(
)
劾(
)
斧钺(
)汤镬(
)
衿(
)
贳(
)
隤(
)
秩(
)
探究学习
三、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②与旃毛并咽之
。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
⑤信义安所见乎
。
⑥法令亡常
。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⑧武父子亡功德
。。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⑩前以降及物故
。
四、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今义:
。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今义:
。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
。今义:
。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
。今义:
。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
。今义:
。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今义:
。
⑦武等实在
古义:
。今义:
。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
。今义:
。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
。今义:
。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
。今义:
。
五、一词多义
1. 引
(1)虞常果引张胜(
)
(2)引佩刀自刺(
)
(3)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
2. 节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4)常恐秋节至(
)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6)守节情不移(
)
3. 会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2)会论虞常(
)
(3)单于召会武官属(
)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4. 使
(1)数通使相窥观(
)
(2)故使陵来说足下(
)
(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
)
(4)使得奋大辱之积志(
)
(5)单于使使晓武(
)
5. 当
(1)汉亦留之以相当(
)
(2)副有罪,当相坐。(
)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二、虚词:请解释下面的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 即
(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2)昭帝即位数年(
)
(3)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
)
2. 以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
(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
六、找出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
诚甘乐之
。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
(2)空以身膏草野
。
(3)反欲斗两主
。
(4)单于愈益欲降之
。
(5)何久自苦如此
。
(6)王必欲降武
。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
(2)羝乳乃得归
。
(3)杖汉节牧羊
。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5)惠等哭,舆归营
。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7、.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八、翻译: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置币遗单于。
译文:
。
(2)举剑拟之。
译文:
。
(3)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译文:
。
(4)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文:
。
(5)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
。
(6)何以女为见?
译文:
。
合作探究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3.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4.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