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1 15: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化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人文技术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的传播范式。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媒介技术紧密相连,从手抄本时代的脂砚斋评点到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解析,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在重新定义经典的价值维度。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的升级,更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经典的文化认知方式。
随着文本计量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以量化方式验证传统红学命题。清华大学研究团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人物情感轨迹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发现,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前六十回的情感曲线呈现出从对立到趋同的演变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同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在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与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两个节点出现显著拐点,这与脂砚斋“名虽两个,人却一身”的批注形成跨时空呼应。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人物对话风格聚类分析,晴雯与袭人的情感波动呈现镜像对称特征,这为“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经典论断提供了数据支撑。此类研究将感性认知转化为可验证的科学模型,开创了文学阐释的新路径。
在知识图谱构建方面,研究者模仿“数字敦煌”工程的技术路径,将七百余个红楼人物编织成动态关系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贾母作为家族权力核心的特殊地位得到直观呈现——其社交半径达到第二名的三倍以上,且主要连接节点集中在贾政、王夫人等实权派,这种结构特征与文本中“老祖宗”的决策影响力高度吻合。而贾宝玉的情感衰减曲线与家族衰败进程的高度同步,则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间的深刻关联。这种宏观视角与微观考据的结合,使传统文本细读难以察觉的叙事密码得以破译,例如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发现,每当妙玉出场时,文本中瓷器类意象出现概率提升87%,这与其“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雅士形象形成微妙互文。
跨学科融合催生出更具创造力的研究范式。对《红楼梦》诗词的计量分析显示,曹雪芹对晚唐《才调集》的化用率显著高于其他诗集,其中对韦庄诗句的借鉴频次达到每千字3.2次,这与其“大旨谈情”的创作理念形成互证。在版本校勘领域,数据库技术揭示出程甲本与早期抄本在器物描写上的显著差异,如甲戌本中“玻璃炕屏”在程甲本中被改为“紫檀炕屏”,此类变异词频在服饰描写中占比达34%,折射出印刷时代对文本的物质性规训。这些发现提醒我们,数字人文并非要取代传统研究,而是通过技术透镜拓展人文理解的疆域。当算法开始解析“千红一哭”的悲怆意象,当数据模型勾勒出“白茫茫大地”的哲学图景,《红楼梦》正在人机协同中完成其经典性的当代重构。
材料二:
《红楼梦》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已突破传统文本边界,形成多元立体的文化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率先开启经典IP的数字化转型,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打造的《大观奇境》沉浸式展览颇具代表性。观众佩戴VR设备即可与黛玉共读西厢,智能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观众心率调整剧情走向:当脉搏超过100次/分钟时,场景会自动切换至“宝黛共葬落花”的唯美画面;若情绪平稳则延续“共论琴谱”的文雅情节。这种参与式体验使古典文学焕发新生,开展三个月内接待青少年观众超12万人次。故宫文创推出的“金陵十二钗”数字藏品更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AR技术可逐层解析点翠头面的制作工艺,用户旋转手机便能观察金丝掐制的0.2毫米间隙,该系列产品在青年群体中的复购率达65%,显示出经典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数字技术同样重塑着《红楼梦》的跨文化传播图景。早期传教士译本中“阿弥陀佛”直译为“Amida Buddha”的译法,无意间强化了东方宗教的神秘色彩,但这种文化过滤也造成“好了歌”中道教思想的流失。而今,斯坦福大学开发的“红楼元宇宙”项目,允许全球用户以虚拟身份进入大观园,四十种语言的自然对话系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共同演绎“宝黛初逢”等经典场景。日本用户“樱花酱”在论坛分享道:“当我用日语说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时,系统自动生成的和服相遇场景,让我理解了东方美学中的‘宿命感’”。这种跨时空的文化对话,使“木石前盟”的意象成为世界青年的共同文化记忆。
然而技术赋能的狂欢背后潜藏着文化消解的风险。某视频平台将“黛玉葬花”简化为古风变装挑战,百万点击量的背后是哲学隐喻的集体性遗忘——超过60%的参与者认为该情节“只是展现古代女子的优雅动作”。更值得警惕的是,AI续写工具生成的“宝钗职场奋斗史”引发青少年群体对原著价值观的误读,在某中学的调查中,43%的学生认为“宝钗比黛玉更适合现代社会”。算法推荐系统基于用户偏好定制的“红楼精读版”,使经典接受沦为数据流中的破碎镜像:某阅读APP数据显示,用户平均每天接触《红楼梦》内容仅2.7分钟,且73%的片段集中在宝黛爱情线。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在拥抱数字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建立人文价值的守护机制,让传世经典在比特世界中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完整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手抄本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媒介技术的革新持续影响《红楼梦》的价值维度和传播范式。
B.清华大学团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现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情感曲线在前六十回呈线性趋同。
C.知识图谱构建将红楼人物编织成动态关系网络,揭示出贾母在家族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D.数字人文技术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展了《红楼梦》的人文理解疆域,研究范式更具创造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甲本与早期抄本在器物描写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印刷时代对文本物质性呈现的规范性要求。
B.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的VR展览通过监测观众心率调整剧情,完全消除了经典与现代的隔阂。
C.斯坦福大学“红楼元宇宙”项目的多语言对话系统,有助于解决早期译本中文化流失的问题。
D.视频平台将“黛玉葬花”改编为变装挑战,体现了数字技术对经典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数字人文技术“拓展人文理解疆域”的一项是(3分)
A.红学研究者依据脂砚斋批注考证《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差异。
B.读者通过电子阅读器的批注功能记录个人对《红楼梦》人物的个性化解读。
C.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曹雪芹对晚唐诗歌的化用规律,并关联其创作理念。
D.中学生通过课本注释理解“大观园”建筑布局与封建家族等级制度的关联。
4.材料一在论证数字人文技术的作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面对数字时代《红楼梦》传播中出现的文化消解风险,应如何“建立人文价值的守护机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燕食记(节选)
葛亮
知客引了阿响到三楼,曲径通幽,最深处有一间房。知客敲敲门道,韩师傅在里面等你,我就不进去了。
阿响推开门,见里头别有洞天。原来是一个厨房,正中是张半人高的大案,上面放着白案的各色家什。灶上坐了一口大铁锅。墙上则挂了从大到小的两排蒸笼,井然有序。可是,另一边呢,却搁了一只矮榻,两边挂着一副竹制的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阿响知道这是隶书,因为太史书房里也挂了一副,师傅叶七讲给他听过。看起来,倒是和这满室的烟火气,并无半点突兀。
那案板上,搁着一把擀面杖,还有个揉了一半的面团。
你师父的腿还好吗?忽然间,传来一个浑厚的声音。阿响一惊,四周望一望,并未看到人影。这声音便似天外来的。
待他未回过神来,看大案旁走出来一人。这人身材极矮小,不仅是五短,而是未曾发育的孩童身形。但是,却有成人的头脸,且面相成熟,甚至很见沧桑。他并不等阿响回答,自顾自走到矮榻前,很灵活翻身上去,盘腿坐好。拿出一只烟斗,填上烟丝,给自己点上,抽了一口,吐出一个烟圈。
这烟味并不冲鼻,相反有一种很清凉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散开来。
怎么,吓着了?他这才对还在愣神的阿响,开了声。
阿响终于嗫嚅,说,您,是韩世江师傅?
那人将烟斗放在一边,冲他扬一扬头,说,坐过来。
阿响便绕过大案,坐到他身边的长凳上。这时,他才注意到,原来大案后有一把精致的木梯,连着一只树桩。树桩是很宽大的,上面密密层层的年轮。但却有两个深深凹陷的脚印,将部分的年轮遮没,看不清晰了。
阿响坐定,这才问,您刚才问我,师父?
韩世江嗤笑一声,说,后生仔,那天为什么不直接提你师父。这叶七,就没半个字给我吗?
阿响于是将叶七的信掏出来,递给他。韩师傅打开信,抽出来,左看右看,又翻过来,渐渐皱起眉头,又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他把信递给阿响,说,你也看看。
阿响接过来,看这信,竟然没有一个字。对着阳光再看,还是一张白纸,反面也是。
装神弄鬼,送个细路哥来,俾我自己执生[注]。韩师傅说。
阿响一时间有些茫然。那张白纸在手里头,太轻薄,有微风从窗户吹进来,吹得哗哗响。
韩师傅坐得直一些。他对阿响说,既如此,你就留下吧。我这近来人手不够,你兼做小按,包食宿。
阿响想一想,终于说,韩师傅,你认识音姑姑吗?
韩师傅笑一笑,什么阴姑姑、阳姑姑,我唔知。
阿响说,这人和我师父认识,经常往来广州和南洋,做瓷器生意的。我想找她。
韩师傅收起了笑容,沉默了。许久后,他开口道,一个手艺人,有自己的本分。不该看的别看,不该问的也别问。你师父就是看得问得太多,累了自己,走火入魔了。
他“噌”地一下,利落地跳到了地上。在大案旁的铜盆净了手,顺着那木梯登到了树桩上,两只脚便稳稳地站在了两个凹陷下去的脚印里。可见他踩在这年轮上,已经许多年了。
阿响见他拎起那只面团,重重地甩在了案板上。几经摔打,面团下落的声音更为沉钝。其中的力道,甚至让阿响感觉到了脚下的震动。
韩师傅说,你先走吧。
阿响对他鞠了个躬,转身往外头走。
韩师傅头也没抬,又是面团落在案板上“砰”的一声响。
阿响在得月阁,很快便也驾轻就熟。
对这里,他有一种莫名的熟悉。这熟悉又是他所不自知的。自然不是因于人,而是来自周遭的环境、陈设和器物。当他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发现师父叶七,是将安铺自家的厨房,复制成了一个具体而微的得月阁后厨。灶台的方向,大案摆放的位置,乃至挂墙蒸笼的样式与模具的雕花,竟然都如出一辙。
在劳动的间隙,阿响看着墙上一道自天花板蜿蜒而下的裂痕,有经年潮湿的沁润,而显出淡青色的翕张。他分不清,这潮湿,是来自西关的雨季,还是每日氤氲在后厨的蒸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温暖而湿润的、麦粉在发酵后的丰熟的气息,霎时充盈了他的鼻腔,继而流向了全身。那气息是浓郁的,因为混合众人的汗水,甚至有些重浊。但在这阔大的后厨中,瞬息便也弥散开来。阿响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在他体内悄然滋长、膨胀,甚而渐渐让他贪恋。而这正是他师父叶七曾极力回避的。他又深吸了一口气,想,师父怎么舍得离开这里呢。
韩师傅很少出现在大厨房。有时他过来,在某个灶台前站定,便有人自觉地搬来一只小凳。扶他站上去。他凝神片刻,会一皱眉,突如其来地揭开蒸笼。将笼盖扔在一边。没有人再敢将笼盖盖上,这笼点心就算是废了。有时,他紧皱的眉头,会慢慢舒展开。那上笼的师傅,便松了一口气。
当看着他那孩童般的背影,步伐庄重地走远了。人们才开声,有些快活地奚落那个被惩罚的师傅。而阿响却惊异于方才的安静。渐渐他知道了一种传说。韩师傅巡视厨房,赏罚的标准并非是用眼睛看,而是听。他凝神时,旁人亦屏息,他便从蒸笼水汽升腾的声响,来判断是否是恰当的火候。
然而,韩师傅却没有为难过阿响,也没有过夸赞。然而仅有一次,他走到阿响身旁,抬头看了一会儿,开口道,小按,你师父只有一项输我,就是造虾饺。不是输在快慢,是输在比我多包了两道褶。
阿响与众人一般,目望着韩师傅矮小的身形,消失在楼梯拐角的阴影处。
[注]执生:粤语,相机行事。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七给韩世江的信是一张白纸,这一情节设置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叶七对韩世江的不信任和两人不同的追求。
B.文中“面团下落的声音更为沉钝”“面团落在案板上‘砰’的一声响”等声音描写,生动地表现出韩世江劳作时的专注与力道。
C.韩世江从蒸笼水汽声响判断火候,得月阁众人对此深信不疑,说明后厨众人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对韩世江的权威有盲目依赖性。
D.韩师傅巡视厨房走远后,后厨师傅才敢开声,大家奚落受到惩罚的师傅,这是以“幸灾乐祸”来表现对韩师傅过度严厉的不满。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阿响的视角描写厨房环境,既展现了厨房的井然有序,又突出了矮榻楹联的独特,为表现韩师傅的独特埋下伏笔。
B.文中“执生”“细路哥”“阴姑姑、阳姑姑,我唔知”等语言富有地方特色,巧妙展现了人物的身份背景和生活环境。
C.文中加入了阿响对师父叶七的回忆,这种补叙手法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鲜明,同时表现了叶师傅与韩师傅不同的性格与追求。
D.文章结尾阿响望着韩世江消失在楼梯拐角阴影处,以场景描写收束,余韵悠长,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和饮食文化传承的思考。
8.文中两次提及树桩上深深凹陷的脚印,这一细节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4分)



9.在文学创作中,对话不加引号是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选文采用了这种叙述方式,你认为是否恰当,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4题。
文本一:《庖丁解牛》(节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本二:《佝偻丈人承蜩》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10.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仲尼适楚A出B于林中C见D佝偻者E承蜩F犹掇之也
11.下列对相关词语与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庖丁解牛》中“官知止而神欲行”中的“知”与“知书达理”的“知”,两者用法和含义不同。
B.“依乎天理”的“天理”与《鸿门宴》中“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的“细说”都是古今异义词。
C.《庖丁解牛》中“提刀而立”的“而”与《佝偻丈人承蜩》中“而唯蜩翼之知”的“而”用法相同。
D.《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与《佝偻丈人承蜩》中“其佝偻丈人之谓乎”都是宾语前置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文章都通过故事表达哲理,《庖丁解牛》侧重说明养生之道,《佝偻丈人承蜩》主要强调熟能生巧。
B.《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合乎音乐与舞蹈的节奏,形象地展现出他技艺的高超。
C.庖丁解牛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眼中是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如今能以神遇牛,达到了“道”的境界。
D.《佝偻丈人承蜩》中佝偻丈人长时间练习累丸,使得捕蝉如同拾取一样轻松,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分)

(2)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4分)

14.请概括庖丁和佝偻丈人在技艺提升过程中有哪些共同规律?(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 : 春秋时越国大夫 , 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 , 功成身退 , 泛游五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六朝繁华已成陈迹,天淡云闲古今相同,流露出人世变易之感,为全诗奠定了荒凉、沧桑的基调。
B. 颔联“人歌人哭”,并非一时之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反映了宛溪两岸的人们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C. 颈联描绘出深秋时节密雨如帘,落日余晖中传来了悠扬笛声的景象,视听结合,前句明丽,后句朦胧,表现诗人内心的安宁闲适。
D.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格律严谨,将写景、抒情、怀古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范蠡的追慕之情。
16. 杜牧在《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和《阿房宫赋》中都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请结合两篇作品,分析杜牧在表达历史兴衰之感时运用了哪些相同的手法。(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眺名句“澄江静如练”,描绘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句子是“ , ”。
(2)《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
”。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理念,此理念自古便有,比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①根据网络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②截至到2月13日,③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④全球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⑤打造了全球票房纪录。
《哪吒2》是以导演饺子为首的主创团队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的现象级动画电影。
饺子说,为了保证人物形象准确、画面细节完整,全片70%以上的戏份他都自己演过一遍。经过导演的表演示范,动画师能更精准地捕捉表演的层次感。执行制片人刘潘介绍,片尾“洪流对战”的场面宏大,不仅人数数以亿计,( 甲 ),有的挥动战旗,有的拿着武器进攻……仅这一个视效的制作就花了一年半左右。
电影行业离不开资本的加持,但一些电影创作者热哀于赚快钱而导致创作失败的例子比比兼是。《哪吒2》的成功,再次给这个行业的人提了个醒,以电影为代表的视听行业,同样需要创作人员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以工匠精神磨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如此方能带来“干将发刑”似的惊艳。
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 A ,而且需要创新与突破。横空出世的《哪吒》系列,脱胎于中国人 B 的《封神演义》,导演团队以此为蓝本,在剧本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角色。一些情节比原著更大胆、更 C ,打破了原著的窠臼,在视听上给人 D 之感。
此外,(乙)。例如,影片中的特效制作采用了最新技术,使用得画面更加逼真和震撼。这种对技术的追求和应用,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多处语病,请指出其中两处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20.填入文中第五段括号内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精益求精 B.耳濡目染 C.天马行空 D.耳目一新
21.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哪吒2》的定位是动画电影,有的家长认为动画片是儿童的专利,对此并不感兴趣。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撰写三条理由向他们推荐《哪吒2》。(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在《渔父》中写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他认为“真”是情感与行为的核心,唯真才能触达人心。而当技术赋予每个人发声的权利,观点与情绪却可能遮蔽事实,甚至“虚构”逐渐成为某些人认知世界的方式。
对此,有人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求真”始终是立身之本;也有人认为,在虚实交织的当下,与其执念于“绝对真实”,不如学会与复杂性共存。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化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根据材料一“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前六十回的情感曲线呈现出从对立到趋同的演变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同并非线性发展”可知,B选项中“呈线性趋同”说法错误。)
2.C(A项“主要源于”表述不准确,材料只是说“折射出印刷时代对文本的物质性规训”,并非主要原因;B项“完全消除了经典与现代的隔阂”说法过于绝对;D项“黛玉葬花”变装挑战是对经典文化的消解,而非创造性转化。C项根据材料二“早期传教士译本……文化过滤……而今,斯坦福大学……四十种语言的自然对话系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共同演绎……”可知,该项说法正确。)
3.C(A项是传统红学研究方法;B项为普通阅读行为;D项是通过课本注释理解,也不属于数字人文技术范畴。C项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强调数字技术不仅发现规律,还 将其与文学创作意图相联系,体现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阐释的跨越符合题意。)
4.①举例论证:列举清华大学团队的情感分析、人物关系网络构建等实例,论证用量化方式验证红学命题开创了文学阐释的新路径,增强说服力。②对比论证:将传统研究与数字人文技术成果对比(如脂砚斋批注与算法解析呼应),突出数字人文技术的优势。(每点2分,分析大意相同即可)
5.①加强对经典文化内涵的教育与引导,通过学校教育、文化讲座等方式,让青少年深入理解《红楼梦》的哲学隐喻、价值观等。②提升数字内容创作者的人文素养,使其在利用数字技术传播经典时,注重保持经典精神内核的完整性,避免过度娱乐化和歪曲。③优化算法推荐系统,避免只根据用户偏好推送碎片化内容,应引导用户全面、深入地阅读经典。④建立文化监管机制,对可能导致经典文化消解的数字内容进行审核与规范,营造健康的数字文化环境。(每点2分,答到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材料中提到文化消解风险表现在青少年对原著价值观的误读、经典文化内涵被遗忘、经典接受碎片化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可从教育引导、提升创作者素养、优化算法推荐、建立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守护人文价值的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让经典在数字时代保持精神内核完整性。
6.B(A.“对叶开的不信任”无中生有,错;C是韩世江技艺精湛令人信服,而不是众人“缺乏专业判断能力,盲目依赖性”,错;D.受到处罚师傅受到奚落更多的是一种调侃,不能得出“不满”的观点。)
7.C(“补叙”手法错。)
8.①突出韩师傅执著、自信、从容的形象。第一次提到树村桩上深深凹陷的脚印暗示这是韩师傅多年劳作的痕迹,反映出他工作的关注与执著。第二次“稳稳地站在两个凹陷下去的脚印里”强化了韩师傅多年的坚守,同时表现了他的从容与自信。②推动情节发展,为阿响对韩师傅及烹饪技艺的深入理解埋下伏笔。两次深深凹陷的脚印的描写表现出阿响对韩师傅的从从陌生到敬畏的认识过程,为阿响对韩师傅烹饪技艺的逐渐了解和学习埋下了伏笔。③有助于表现传承传统手艺的主题。树桩上的脚印象征着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坚守,有助于表现传承传统手艺这一主题。这些脚印既是韩师傅坚守的印记,也是传统手艺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沉淀的象征。(每点2分,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计分)
9.示例一:恰当。
①不加引号突出人物语言的自然流畅。不加引号能让人物的语言自然地从叙述中流淌出不,没有被引号刻意地框定和突出,让读者感受到对话的生动和自然。文中阿响与韩师傅关于“音姑姑”的对话,没有加引号,使提问与回答更加流畅自然。②不加引号将对话与动作神态等融合,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如不加引号,把韩师傅读信时动作、神态与语言融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③提高阅读的参与度与趣味性。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主动分辨人物的对话与叙述,对理解人物的对话内容与情感,从而提高阅读的参与度,获得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阅读的趣味。④文学风格和独特表达的选择。不加引号的的对话方式营造出一种古朴、自然的文学风格,有助于文中所表现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产生一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魅力。
示例二:不恰当
①不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现代阅读习惯了使用标点符号来辅助理解文意。不加引号的叙述方式会使读者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困惑。
②增强阅读理解的困难。引号在对话中起到明确标识说话的作用,不加引号导致对话与叙述之间的界限模糊,没有引号的辅助,读者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清对话关系,甚至产生歧义,这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如“韩师傅知一笑,什么阴姑姑,阳姑姑,我唔知。”是对话,还是心理独白,增加了理解困难。
③影响文本的整体风格一致。选文其他的标点运用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而对话时不加引号,这种不一致影响了文本整体一致性,文本的清晰度降低。如“阿响推开站,见里头别有洞天。”这种规范的标点使用与不加引号的对话形式的整体不一致。
④难以体现对话的动态性。引号可以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对话的起止与节奏,便于理解对话中的互动。不加引号,人物交流的动态变得模糊。如韩师傅与阿响的对话中“韩师傅坐得直一些。他对阿响说,既如此,你就留下吧。我这近来人手不够,你兼做小按,包食宿。”不加引号,人物交流的动态变得模糊。
(每个要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量可酌情给分。)
10.ACF
11.C(“提刀而立”中的“而”表修饰,;“而唯蜩翼之知”的“而”表转折。)
12.A(《佝偻丈人承蜩》“主要强调熟能生巧”分析错误,主要强调的是专注。)
13.我所喜好的是(探究)自然的规律, 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计分点:所好、道、进,文意通畅。)
我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不因其他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怎么(为什么)会不成功呢?(计分点:反、以、易、何为,文意通畅。)
14.两者在提升技艺过程中的共同规律:①重视基础训练与积累。②专注与投入。③循序渐进。(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略
材料二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的技艺真是巧妙啊!有什么技巧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弹丸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弹丸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弹丸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我不反身,不侧视,一动不动,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怎么会不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它就是驼背老人说的道理!”
15.C (景象与情感分析错,景象前句朦胧,后句明丽,流露出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主要要表达的是孤寂与落寞之情 )
16. ①对比手法。本诗中将六朝的繁华已逝与如今的荒草连天、古今不变的自然景象进行对比,《阿房宫赋》里把阿房宫昔日的宏伟壮丽、奢华无比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破败毁灭相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衰无常。
②借古讽今。本诗借六朝的兴衰,委婉地暗示唐朝可能面临的命运,提醒统治者要以史为鉴。《阿房宫赋》借秦朝因骄奢淫逸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告诫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每点3分,答出手法1分,分析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计分)
17.(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怨不在大,可谓惟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等)
18.①改为“根据网络平台提供的数据”或“网络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②将“截至到”改为“截止到”或“截至”⑤将“打造”改为“创造”。(共4分,改对两处即可,指出序号并改正正确一处计2分;仅指出序号不计分。)
19.热哀(衷)、比比兼是(皆)、定理(力)、干将发刑(硎)(改对1处计1分,共3分)
20. B (依文意应该是很熟悉,填写的成语应该是“耳熟能详”)
21.(甲)而且人物动作也各不相同
(乙)《哪吒2》的创新还体现在技术上(《哪吒2》在技术上也注重创新)
(每句2分,共4分)
22.①《哪吒2》所展现的工匠精神,探讨自我成长、亲子关系与命运抗争等深刻主题,不仅是孩子们需要汲取的精神养分,同时也能让成年的家长从中受到启迪,引发深层次思考。②精美的视觉盛宴和创新技术的运用,能让成年的家长在观看时获得愉悦的体验,同时能通过观影对最新技术有直观的感受,与时俱进,拓宽视野。③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可以增进亲子交流与理解,与孩子探讨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依据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评分,建议平均分控制在46左右,50分以上作文15%左右。
解析:文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要求围绕“真”与“技术时代复杂性”的关系展开思考,探讨技术时代如何把握“真”的本质,引导学生守“真”之道,与复杂性共存,接纳多元的存在。
参考立意:守“真”之道,避“虚”而行;拥抱复杂现实,在虚实之间坚守“求真”之心;“求真”为本,适应复杂现实;以真诚之心拨开虚妄之雾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