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苏武传(节选) 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苏武传(节选) 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8 18:1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苏武传(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及《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句常识。
2、分析文章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板书《苏武传》)
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 竹石》)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家庭----
父亲:班彪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2、《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对比《史记》和《汉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纪传体
《汉书》:本纪
列传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2、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A、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B、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㈡备受艰辛
2.(5)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


坚守气节
3.(6)逼迫——贫贱不移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3、给每段拟出最佳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分段讲解每段内容、重点字、词、句式。
(学生质疑,师释疑)师总结重点字、词、句。
第一段重点词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介词,表原因,因为)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对男子长辈的尊称)(行:辈份)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介词,以……身份,表示动作进行时的身份
定语后置)
5、置币遗单于
(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
第二段重点词句: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刚好,正,副词)省略句,“谋反”后省“于”
状语后置句
2、以货物与常
(把)(财物)古今异义
第三段重点词句:
1、其一人夜亡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逃跑)
2、虞常生得
(被活捉)
3、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话)
(告诉)
4、事如此,此必及我。
(连累)
5、见犯乃死,重负国。
(才)
(更加)
(对不起)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假使)(使动用法,使……投降)
第四段重点词句:
1、舆归营
(用车子送,名词作动词)
2、单于壮其节
(以……为壮,意动用法)
第五段重点词句: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逐渐痊愈)(告知)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会:共同)(定罪)(趁)
3、本无谋
(没有参加谋划)
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满)
定语后置
5、空以身膏草野
(名词作动词,滋润)
6、君因我降
(顺着)
7、女为人臣子
(通“汝”)
8、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通“叛)(宾语前置,以何见女)(状语后置)
9、反欲斗两主
(使动用法,使……争斗)
10、头县北阙
(通“悬”)
11、若知我不降明
(你)
第六段重点词句:
1、白单于
(告诉)
2、天雨雪
(名词作动词,下)
3、匈奴以为神
(把……当作)
4、羝乳乃得归
(名词作动词,生育)(才)
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隔离)(别的)
6、掘野鼠去草实
(去:通“弆(jǔ),收藏。)
7、杖汉节牧羊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8、檠弓弩
(名词作动词,校正)
9、武复穷厄
(困苦)
第七段重点词句:
1、武使匈奴明年
(第二年)
2、不敢求武
(访问)
3、故使陵来说足下
(劝说)
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通“无”,)(“现”)宾语前置
5、扶辇下除
(台阶)
6、子卿尚复谁为乎?
(还)
宾主前置
7、皆为陛下所成就
(提拔)
8、兄弟亲近
(成为皇帝亲近之臣)
第八段重点词句:
1、子卿壹听陵言
(副词,一定,务必)
2、自分已死久矣
(料定)
3、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襟”,“袂”)
第九段重点词句:
1、汉求武等
(寻求)
2、得夜见汉使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如惠语以让单于
(责备)
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道歉)(确实活着)
第十段重点词句:
1、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通“已”)(共)
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在)
3、始以强壮出,及还
(当初)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转、改、放、出)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五、读课文作赏析
(一)由故事导入文本
今天的通讯非常方便快捷,那在汉唐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联系呢?
――捎信(《柳毅传书》唐传奇);自己去;
有没有特别的方式?――飞鸽、鸿雁传书。(我们想象与爱情有关,本文是什么意思)
请大家说说“鸿雁传书”的故事
――(请两位同学说)大雁脚上系着书信,说苏武等人在北海,希望汉王解救他们。
师:“鸿雁传书”是真的吗?
――不,“教”(教使者说)。
问1:单于这么容易上当?
――匈奴诡(欺骗)在先,现在受到让(责),只有承认(惊:吃惊;谢:道歉)
问2:齐读最后一句。十九年,须发尽白,“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说明匈奴是有意扣留苏武,他们在匈奴遇上什么事了?
――缑(gōu)王等人谋反,祸及汉使,招降苏武。
(二)面临人生重大变故时的选择
师:苏武为何不留在匈奴?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负:对不起)”。(齐读)
问1:为何认为是“负”?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
师:怎样做才会不负国?
――自杀   (板书:杀)
问1:在这场意外变故中,请找出与“杀”意思相近的字?
――杀、自刺(杀)、欲击(砍)、拟人(砍)(读“欲自杀…武不动”)
师:这“杀、砍”,我们可以理解为面临的死亡,不同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个死亡的?
①自杀――共止之(危难时刻不能没有主心骨:精神力量)
②自刺――卫律惊(出乎意料、叛徒的不解:应降) 
③欲击――胜请降(贪生怕死)
④拟人――武不动(视死如归)
问2:卫律并不要真的杀死苏武,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威逼利诱。不投降就杀死你,投降就有富贵,总之,不能归汉。苏武在危难之时,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投降也不怕死。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板书:降)
问3:那“贫贱不能移”做到了吗?找出相应的动词:
①幽(禁闭):啮雪咽旃
②徙(流放、迁移):掘野鼠去草实、杖(执)节牧羊,卧起操持 (板书:牧)
(读“乃出…尽落”)这些动词(也是细节描写):写出孤独、贫困、寂寞,更写出苏武不屈的气节。
问4:旄节:竹制,长8尺,竿头用牦牛尾做装饰,一串有3个。为何“卧起操持”这个掉了毛的“汉节”呢?
――冰天雪地中的苏武持汉节、伴冷月、听笳声、念故土、思亲人。生与死的选择,仅是短暂的一瞬间,而独处北海,备受摧残,那才是遥遥无期的消磨意志的酷刑。所以,汉节:是信念、意志、气节的象征。在遭受艰苦环境折磨时,它是精神上的寄托。
(三)执著的信念
师:苏武之所以不愿投降,又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杖节牧羊”,就因为他心里想着祖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归汉,试问他回去能过得幸福吗
――不一定,从昔日好友李陵之口可知:
首先,看家里的情况:
①兄弟惨死 ②亲人已失 
史料记载,除男孩未亡外,李陵说的都是实情,苏武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牺牲掉的是整个家族。现在他就没了牵挂,那么投降又有富贵,不也是一种人生选择吗?历史上降将做出成就的例子也不少,如管仲、魏征、杨业等。
再看,李陵劝降的理由:
①信义安所见乎?(偏远之地,信义没人知道)
②人生如朝露(人生短暂)
③法令亡常(假定归汉,可能难免一死)
(齐读这三句)所以李陵的话对苏武是个严峻的考验,苏武是如何回答的:常愿肝脑涂地。一、作为个体“本无谋”,我是清白的。二、作为汉使,代表国家,维护的是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虽然个人有委屈,君王有过失,都不是我背叛祖国的理由。苏武就用一个字来称呼昔日好友而表明自己的立场――“王”。所以你是王、是叛徒――可耻;我是汉使、是义士――壮(钦佩)。这下了不得,李陵本来是劝降,结果被苏武劝哭,一个“泣”字表明负疚感动。因此,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气节为重,矢志不渝,苏武得到了天下人对他的敬仰,不光是同胞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
师:假定“鸿雁传书”是真的,是什么让我们世代感动呢?
――节(完成板书)
六、总结全文
师:班固评论说: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能面临民族危难之时呢?但常会感到有小的“诱惑”,如,网络、游戏、懒惰……,当我们精神疲惫懈怠之时,能否想起苏武呢?能否把苏武种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呢?我想:在浩浩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他站在国家民族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格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不屈的气节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不要仰视苏武,要亲近苏武,把苏武的精神注入到血脉中去。这是我们学习《苏武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