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导学案)
1.眼球和耳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分别是怎样的
2.视觉、听觉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3.如何科学用眼和用耳
【学习重点】
1. 眼球和耳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
1. 眼球调节功能(晶状体曲度调节、瞳孔大小调节)的生理机制。
2. 听觉形成过程中声波传导与神经冲动的转换。
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眼球壁由外膜、中模和内膜构成;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
2、眼球壁的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白眼球),角膜透明,可以透过光线。巩膜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3、眼球壁的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中间有孔,叫瞳孔。虹膜可以收缩和舒张,调节瞳孔的大小;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4、脉络膜中分布大量血管、色素细胞,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5、眼球壁的内壁就是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6、眼球的晶状体像双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能折射光线。
7、眼球的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
2、瞳孔的调节功能:
①当光线强时,瞳孔缩小,以减少光线的进入量,保护内部结构;
②当光线弱时,瞳孔放大,以增加光线的进入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的光刺激。
3、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
睫状体 晶状体曲度 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能力 成像距离
收缩 增大 增强 近
舒张 减小 减弱 远
三、近视及其预防
1、近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导致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
2、近视的矫正:佩戴近视镜——凹透镜。
3、预防:做到“四要”和“四不要”
(1)四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的距离在33厘米左右;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30-40分钟后,要适当休息、远眺;要定期检查视力;近视后要及时到医疗机构验光,配合适的眼镜。
(2)四不要: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躺卧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四、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的结构 功能
外耳 耳郭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声音进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 鼓膜 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 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
鼓室 内有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
内耳 前庭 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可传导声音信息
半规管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
耳蜗 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五、听觉的形成:声波→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 →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 →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六、耳的保护
1、不用尖锐的东西掏耳朵,否则容易损伤鼓膜。
2、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
3、遇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
4、鼻咽部有炎症要及时治疗,以防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一、想一想,议一议→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讨论1】这副奇特的眼镜模拟了身体的哪些结构
由科学故事内容可知,这幅眼镜模拟的是我们身体的眼睛
【讨论2】除了视觉和听觉,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还有哪些
皮肤的触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
二、试一试→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线强弱对瞳孔大小的影响
用手电筒照射眼睛,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
当手电筒(强光)照射时,瞳孔变小; 当手电筒移开(弱光)时,瞳孔变大。
三、分析讨论→合理用眼的注意事项
【讨论1】为什么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30 ~40分钟后,要适当休息、远眺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眼睛的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就像一直拉紧的弹簧,容易疲劳。适当休息、远眺能使睫状肌放松,缓解眼疲劳。
【讨论2】为什么近视后,要及时到医疗机构验光,配合适的眼镜
①准确矫正视力:医疗机构验光专业、准确,能确定准确的近视度数等参数。佩戴合适眼镜可使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让近视者看清物体,提高视觉质量,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②控制近视发展:合适的眼镜能让眼睛在看东西时处于清晰、舒适的状态,减少眼睛因视物不清而过度调节和疲劳,有助于延缓近视度数加深。若不戴镜或戴不合适的眼镜,眼睛会更费力地看东西,易使近视加重。
【讨论3】在弱光、强光下看书,或走路、乘车时看书,为什么不利于保护视力?
①弱光下:光线昏暗,眼睛需更努力看清书本内容,易使眼睛疲劳、干涩,还会导致瞳孔散大,进入眼内的光线更多,对视网膜造成伤害,长期如此会使视力下降。
②强光下:过强的光线会刺激眼睛,使瞳孔缩小,增加眼睛调节负担,还可能损伤视网膜细胞,如长期直视强光,可能引起黄斑病变等,损害视力。
③走路、乘车时:身体晃动,书本与眼睛的距离和角度不断变化,眼睛需频繁调节焦距,易产生视觉疲劳。同时,这种晃动环境下,眼睛难以聚焦,会加重眼睛负担,长期在这种不稳定环境下看书,会对视力产生不良影响。
四、知识应用→保护好耳和听力
遇到下列情况,会对听力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②耳道内耵聍(耳垢)较多时:不要使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和鼓膜。
③鼻咽部有炎症时:鼻咽部的病菌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因此,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
1.下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能够感受光刺激并形成物像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分析】图中:①角膜,②晶状体,③玻璃体,④视网膜。
【详解】A.①是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但是不能够感受光刺激并形成物像,A不符合题意。
B.②是晶状体,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B不符合题意。
C.③是玻璃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④是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形成物像,D符合题意。
故选D。
2.生物兴趣小组模拟人眼球成像,图所示装置中可通过注水与抽水改变曲度的水透镜模拟的是( )
A.晶状体 B.玻璃体 C.睫状体 D.视网膜
【答案】A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详解】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从图中可以看到,注水塑料球模拟眼球的晶状体,起调节作用,可通过注水与抽水改变曲度,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下列有关眼和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看着汽车由远及近,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是由大到小
B.视觉的形成:光线→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C.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听觉中枢
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D
【分析】视觉的形成是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成像,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至大脑视觉中枢产生;听觉的形成是声波经外耳、中耳传导至耳蜗,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至大脑听觉中枢形成。
【详解】A.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较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大。汽车由远及近,晶状体曲度应“由小到大”,以调节焦距使物像清晰落在视网膜上,故A错误。
B.视觉的形成正确路径为: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晶状体位于玻璃体前方,需先经晶状体折射,再通过玻璃体到达视网膜,故B错误。
C.听觉的形成正确路径为: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听小骨位于鼓膜与耳蜗之间,需先将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导至耳蜗,而非直接经鼓膜到耳蜗,故C错误。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毛细胞),当听小骨传导的振动刺激耳蜗内的液体和毛细胞时,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听神经传至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故D正确。
故选D。
4.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俗话说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分别指的是角膜和虹膜
B.人从明亮处到昏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C.若鼻咽部有炎症,不可能引发中耳炎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D
【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详解】A.俗话说的“白眼球”实际上指的是巩膜,它是眼球的外层,呈白色,对眼球起保护作用。“黑眼球”则指的是虹膜,虹膜中央的小孔是瞳孔,虹膜内的平滑肌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A错误。
B.人从明亮处到昏暗处时,为了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瞳孔会扩大,瞳孔的扩大是由虹膜内的平滑肌收缩引起的,B错误。
C.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C错误。
D.耳蜗是内耳的一部分,它内部充满了淋巴液,并且有许多螺旋状的骨板构成。当声波传到内耳时,会引起淋巴液的振动,进而带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毛细胞)振动。这些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D正确。
故选D。
5.“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在动听的音乐响起时,我们接受声波刺激的感觉细胞和形成听觉的部位分别位于( )
A.鼓膜、耳蜗 B.鼓膜、大脑
C.听小骨、大脑 D.耳蜗、大脑
【答案】D
【分析】听觉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详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我们接受声波刺激的感觉细胞和形成听觉的部位分别位于耳蜗、大脑,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保护好眼与耳有利于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光线较暗的走廊到明亮的教室,瞳孔由小变大
B.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是为了保护咽鼓管
C.耳蜗能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D.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辐射的蓝光会损伤视网膜
【答案】D
【分析】(1)眼球结构中瞳孔的调节作用: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
(2)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音信息;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3)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避免鼓膜受损。
(4)结膜是眼球表面的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结膜入侵人体。
【详解】A.从光线较暗的走廊到明亮的教室,光线变强,此时瞳孔应由大变小,以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光线的刺激,而不是由小变大,A错误。
B.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目的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保护鼓膜,而不是保护咽鼓管,B错误。
C.耳蜗能感受声音信息,与听觉的形成有关;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的是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前庭,并非耳蜗,C错误。
D.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辐射的蓝光会损伤视网膜,说法正确,D正确。
故选D。
【强记口诀】 眼球的结构
一孔:瞳孔
三体: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
三(五)膜:外膜、中膜、内膜(角膜、巩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
【易错易混】
1、物像与视觉形成不在同一个部位
物像的形成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耳聋不一定是鼓膜损坏
听觉的形成与耳、听觉神经和听觉中枢有关,三者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都有可能导致耳聋。
【必备知识】
1、白眼球——巩膜;黑眼珠——虹膜。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光圈相当于瞳孔,胶卷相当于视网膜,暗室壁相当于脉络膜。
3、人的眼睛的颜色,是由眼球的虹膜决定的,虹膜俗称黑眼仁。
4、正常人的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5、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6、触觉感受器是皮肤,触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导学案)
1.眼球和耳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分别是怎样的
2.视觉、听觉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3.如何科学用眼和用耳
【学习重点】
1. 眼球和耳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
1. 眼球调节功能(晶状体曲度调节、瞳孔大小调节)的生理机制。
2. 听觉形成过程中声波传导与神经冲动的转换。
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眼球壁由外膜、中模和内膜构成;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
2、眼球壁的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白眼球),角膜透明,可以透过光线。巩膜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3、眼球壁的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中间有孔,叫瞳孔。虹膜可以收缩和舒张,调节瞳孔的大小;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4、脉络膜中分布大量血管、色素细胞,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5、眼球壁的内壁就是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6、眼球的晶状体像双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能折射光线。
7、眼球的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
2、瞳孔的调节功能:
①当光线强时,瞳孔缩小,以减少光线的进入量,保护内部结构;
②当光线弱时,瞳孔放大,以增加光线的进入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的光刺激。
3、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
睫状体 晶状体曲度 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能力 成像距离
收缩 增大 增强 近
舒张 减小 减弱 远
三、近视及其预防
1、近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导致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
2、近视的矫正:佩戴近视镜——凹透镜。
3、预防:做到“四要”和“四不要”
(1)四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的距离在33厘米左右;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30-40分钟后,要适当休息、远眺;要定期检查视力;近视后要及时到医疗机构验光,配合适的眼镜。
(2)四不要: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躺卧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四、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的结构 功能
外耳 耳郭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声音进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 鼓膜 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 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
鼓室 内有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
内耳 前庭 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可传导声音信息
半规管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
耳蜗 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五、听觉的形成:声波→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 →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 →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六、耳的保护
1、不用尖锐的东西掏耳朵,否则容易损伤鼓膜。
2、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
3、遇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
4、鼻咽部有炎症要及时治疗,以防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一、想一想,议一议→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讨论1】这副奇特的眼镜模拟了身体的哪些结构
【讨论2】除了视觉和听觉,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还有哪些
二、试一试→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光线强弱对瞳孔大小的影响
用手电筒照射眼睛,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
当手电筒(强光)照射时, ; 当手电筒移开(弱光)时, 。
三、分析讨论→合理用眼的注意事项
【讨论1】为什么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30 ~40分钟后,要适当休息、远眺
【讨论2】为什么近视后,要及时到医疗机构验光,配合适的眼镜
【讨论3】在弱光、强光下看书,或走路、乘车时看书,为什么不利于保护视力?
四、知识应用→保护好耳和听力
遇到下列情况,会对听力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遇到巨大声响时: ;
②耳道内耵聍(耳垢)较多时: ;
③鼻咽部有炎症时: ;
1.下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能够感受光刺激并形成物像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生物兴趣小组模拟人眼球成像,图所示装置中可通过注水与抽水改变曲度的水透镜模拟的是( )
A.晶状体 B.玻璃体 C.睫状体 D.视网膜
3.“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下列有关眼和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看着汽车由远及近,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是由大到小
B.视觉的形成:光线→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C.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听觉中枢
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4.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俗话说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分别指的是角膜和虹膜
B.人从明亮处到昏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C.若鼻咽部有炎症,不可能引发中耳炎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5.“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在动听的音乐响起时,我们接受声波刺激的感觉细胞和形成听觉的部位分别位于( )
A.鼓膜、耳蜗 B.鼓膜、大脑
C.听小骨、大脑 D.耳蜗、大脑
6.保护好眼与耳有利于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光线较暗的走廊到明亮的教室,瞳孔由小变大
B.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是为了保护咽鼓管
C.耳蜗能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D.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脑,辐射的蓝光会损伤视网膜
【强记口诀】 眼球的结构
一孔:瞳孔
三体: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
三(五)膜:外膜、中膜、内膜(角膜、巩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
【易错易混】
1、物像与视觉形成不在同一个部位
物像的形成部位是视网膜;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耳聋不一定是鼓膜损坏
听觉的形成与耳、听觉神经和听觉中枢有关,三者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都有可能导致耳聋。
【必备知识】
1、白眼球——巩膜;黑眼珠——虹膜。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光圈相当于瞳孔,胶卷相当于视网膜,暗室壁相当于脉络膜。
3、人的眼睛的颜色,是由眼球的虹膜决定的,虹膜俗称黑眼仁。
4、正常人的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5、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6、触觉感受器是皮肤,触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