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培优 三维训练
(限时:20min)
一、选择题
1.导致眼睛近视的结构是图示中的( )
A.①角膜 B.②晶状体 C.③玻璃体 D.④视网膜
2.鼻咽部病菌进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咽鼓管 B.半规管 C.耳蜗 D.前庭
(模型构建)3.实践课上,老师带领项目小组制作了眼球结构模型(如图),用以演示眼球的成像过程。光源、水透镜、光屏均可移动;推拉注射器可改变水透镜的曲度;显微镜光圈的大小可调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模拟近视的形成,应向内注水
B.该模型可以模拟视觉形成的全过程
C.水透镜模拟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
D.若光屏上的物像较暗,调大光圈能使物像更明亮
4.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眼球内玻璃体的曲度
B.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C.咽鼓管与中耳相通,吞咽可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5.能够产生听觉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鼓膜和视网膜 B.耳蜗和视网膜
C.耳蜗和视神经 D.大脑和大脑
6.人体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视网膜 B.视觉中枢 C.晶状体 D.角膜
7.青少年长期沉迷于手机,不但会影响学习,手机发出的蓝光还会损伤眼球内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位于( )
A.角膜 B.虹膜 C.视网膜 D.晶状体
8.某人长时间玩手机游戏并且戴着耳机开很大的声音,致使其对光敏感的细胞和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受损,视力和听力下降。这两类细胞分布在( )
A.视网膜和耳蜗 B.角膜和鼓膜
C.视神经和听神经 D.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
(新情境)9.“脑机接口视觉修复系统”可在大脑皮层植入电极阵列,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利用电极直接刺激大脑相关区域,帮助视障人士恢复部分视力。下列不适于使用该系统的视障情况是( )
A.角膜划伤 B.视网膜脱落
C.视神经受损 D.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受损
10.琴声悠远,笔健墨香,音乐、书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耳的基本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B.产生听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C.挥笔写字需要神经系统调节
D.形成视觉的部位在视网膜上
11.“红灯”的光线进入司机眼球成像的先后顺序是( )
①角膜②晶状体③视网膜④瞳孔⑤玻璃体
A.①④②③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③⑤
12.6月6日全国爱眼日来临之际,某市中小学开展了主题为“科学防控近视,共筑光明未来”的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活动。矫正近视眼配戴的近视镜是(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偏光镜 D.凸透镜
13.国家提出对中小学生要加强“五项管理”,其中一项就是控制使用手机,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手机会导致视力下降,容易患近视眼,患近视眼后可能( )
A.物像成像于视网膜后方 B.晶状体曲度过大
C.佩戴凸透镜矫正 D.眼球前后径过短
1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视觉和听觉都非常重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长时间戴大分贝耳机更好地听音乐
B.经常用挖耳勺掏耳垢
C.边走路边看手机
D.坚持做眼保健操
二、非选择题
15.同学们到实验室练习使用显微镜。
(1)走进实验室,感觉有点暗,眼睛的 (填图中数字)会扩大,以便看清物体。
(2)操作显微镜,做好对光,感觉有点亮,可以转动⑦选择 。
(3)睫状体可以调节 (填图中数字)的曲度,使物象恰好落在③ 。
(4)为了让显微镜下的物像更清晰,可以转动 。
(限时:10min)
一、选择题
1.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和耳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眼和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结构4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B.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F的调节负担过重,导致曲度过大且不能恢复原状
C.听觉产生的途径是:声波→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的特定区域
D.图二中屏幕上反射来的光线,经过F的调节,在D上形成物像
2.打乒乓球时,我们始终能看清远近移动的球,主要是因为( )
A.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B.视网膜前后可以调节
C.玻璃体的大小可以调节 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3.全飞秒近视手术,是利用飞秒激光削掉一部分角膜基质层,再通过一个2mm左右的微小切口将之取出(如下图),从而改变角膜曲率,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某同学通过该技术矫正了视力,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手术前,该同学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B.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属于眼球结构中的外膜,利于光线通过
C.高度近视和角膜基质层薄的患者不适合做该手术
D.手术后,该同学的晶状体曲度没有发生改变
4.骨锚式助听器是一种骨传导助听装置,包括声音处理器、桥基和植入体3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声音处理器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桥基将声音引起的振动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锚式助听器适用于鼓膜或耳蜗障碍患者
B.骨锚式助听器不能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C.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患者的听觉在听觉中枢形成
D.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患者的颅骨和颌骨可传导机械振动
5.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的无障碍转播,让残障人士也能与家人共享欢乐。视觉的形成部位及与“听”有关的感受器分别位于( )
A.瞳孔、外耳道 B.视网膜、鼓膜
C.小脑、听小骨 D.大脑、耳蜗
二、非选择题
6.眼睛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预防近视、爱护眼睛要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下图为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看电影迟到了,刚进电影院时,看不清周围的人和物,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事物,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的[②] 变大了。
(2)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结构[①]的名称是 。
(3)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你能看到远处有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是落在[⑤] 上,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⑥]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形成视觉。
(4)在眼球的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 (填标号)。
(5)预防近视眼,除了注意用眼卫生外,还应注意平时的饮食营养,缺乏 易患夜盲症。
7.研究人员根据人耳(结构如图2)利用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听到声音的两种方式,制造出“入耳式耳机”和“骨传导耳机”(如图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入耳式耳机”佩戴的部位为图2中的[①] 的入口处;“骨传导耳机”佩戴的部位为耳朵外部。
(2)两种耳机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区别在于将声音信号传递给[③] 的方式不同。“入耳式耳机”声音信号的传递需经过①传递到[②] ,②通过振动将声音信号传递给③;“骨传导耳机”则通过声波引起的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③,不需要经过①和②的传递。
(3)无论是佩戴“入耳式耳机”还是“骨传导耳机”,③在接收到声音信号后,都会将声波的刺激传到内耳,刺激[⑥]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过[⑤] 进行传导。
(4)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听不到声音,你认为是图2中的什么结构可能受到损伤造成的: (填图2中序号并写出名称)。
(限时:8min)
一、选择题
1.(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实验小组用光屏、蜡烛、注射器和水透镜(注射器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的凸度)等制作如下图所示的模拟眼球成像装置。该装置中模拟晶状体的是( )
A.蜡烛 B.光屏 C.注射器 D.水透镜
2.(2024·河北·中考真题)某同学在窗前远眺时,一只昆虫突然飞到眼前;经眼的一系列调节后,他看清了眼前的昆虫。能表示该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3.(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如图,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近视,植入的ICL晶体相当于是__;骨传导耳机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戴上耳机听音乐时,感受声音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部位是__。( )
A.凸透镜;大脑皮层 B.凸透镜;耳蜗
C.凹透镜;大脑皮层 D.凹透镜;耳蜗
二、综合题
4.(2024·青海西宁·中考真题)识图说明题
下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注:“[ ]”填数字,“____”填文字。
(1)下列属于人体感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________
①胃;②眼;③小肠;④耳;⑤肾脏;⑥心脏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⑤⑥
(2)近距离观看燃放鞭炮的人,有的张着口,有的掩耳闭嘴,这样做可以保持[ ] 两侧气压的平衡。
(3)患咽炎时,其病菌容易沿着[ ] 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4)鼓膜的振动通过[ ] 可将声波传入内耳。
(5)下列属于内耳的结构是
①听小骨;②前庭;③鼓室;④耳郭;⑤鼓膜;⑥耳蜗;⑦听觉神经;⑧半规管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⑥⑧
5.(2024·湖南娄底·中考真题)近年来,青少年的近视率不断上升,高达36.7%预防近视,珍爱双眼,注意用眼卫生,青少年要从我做起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黄种人的黑眼睛是因为上图中标号 结构的颜色是黑色的
(2)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上图中标号〔3〕 变大
(3)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下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图 和图
(4)小李不用往书包里看,他用手就能准确拿到里面的铅笔盒,这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培优 三维训练
(限时:20min)
一、选择题
1.导致眼睛近视的结构是图示中的( )
A.①角膜 B.②晶状体 C.③玻璃体 D.④视网膜
【答案】B
【分析】(1)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视觉形成过程为: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2)近视的形成主要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有关。当晶状体曲度过大时,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使得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从而形成近视。
【详解】A.①角膜是眼睛最前面的透明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折射光线,使光线能够进入眼球内部,但一般情况下,角膜本身结构的变化不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A错误。
B.②晶状体在眼睛中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就像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当晶状体的曲度因长期不正确用眼(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看电子屏幕等)而过度变凸时,其折光能力过强,从而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引发近视,所以晶状体的变化是导致近视的关键结构,B正确。
C.③玻璃体是填充在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透明胶状物质,主要起到支撑眼球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通常不是导致近视的直接原因,C错误。
D.④视网膜是视觉形成过程中接受物像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部位,它本身不参与光线折射,近视时是物像不能准确落在视网膜上,而不是视网膜自身结构变化导致近视,D错误。
故选B。
2.鼻咽部病菌进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咽鼓管 B.半规管 C.耳蜗 D.前庭
【答案】A
【分析】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鼻咽部病菌进入中耳的通道是咽鼓管。
【详解】A.咽鼓管是连接咽和中耳的通道,鼻咽部的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A符合题意。
B.半规管属于内耳,是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感受器,B不符合题意。
C.耳蜗属于内耳,是听觉感受器,C不符合题意。
D.前庭属于内耳,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模型构建)3.实践课上,老师带领项目小组制作了眼球结构模型(如图),用以演示眼球的成像过程。光源、水透镜、光屏均可移动;推拉注射器可改变水透镜的曲度;显微镜光圈的大小可调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模拟近视的形成,应向内注水
B.该模型可以模拟视觉形成的全过程
C.水透镜模拟晶状体,光屏模拟视网膜
D.若光屏上的物像较暗,调大光圈能使物像更明亮
【答案】B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详解】A.近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向内注水会使水透镜曲度增大,模拟晶状体曲度过大,能模拟近视形成,A正确。
B.该模型只能演示眼球成像过程,视觉形成还需经过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将物像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等过程,此模型无法模拟这些后续环节,不能模拟视觉形成全过程,B错误。
C.在眼球结构中,晶状体起折射光线作用,水透镜可改变曲度折射光线,模拟晶状体;视网膜是成像部位,光屏承接像,模拟视网膜,C正确。
D.显微镜光圈可调节光线多少,调大光圈能让更多光线通过,若光屏上物像较暗,调大光圈可使物像更明亮,D正确。
故选B。
4.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眼球内玻璃体的曲度
B.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C.咽鼓管与中耳相通,吞咽可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A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因此,能接收到声音刺激的部位是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因此,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位于耳蜗,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能形成听觉。
【详解】A.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曲度,而不是玻璃体,A错误。
B.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一系列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B正确。
C.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中耳,吞咽时,咽鼓管开放,使空气进入中耳,可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C正确。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D正确。
故选A。
5.能够产生听觉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鼓膜和视网膜 B.耳蜗和视网膜
C.耳蜗和视神经 D.大脑和大脑
【答案】D
【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是视觉感受器)→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详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听觉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人就产生了视觉。所以视觉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综上,能够产生听觉和视觉的部位都是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即大脑,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人体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视网膜 B.视觉中枢 C.晶状体 D.角膜
【答案】B
【分析】视觉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详解】A.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是眼球内的感光结构,负责接收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但并非形成视觉的部位,故A错误。
B.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后,会落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当视网膜的感光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故B正确。
C.晶状体起折射光线的作用,使物像聚焦在视网膜上,但不参与视觉形成,故C错误。
D.角膜是眼球最外层的透明结构,主要起折射光线和保护作用,与视觉形成无直接关系,故D错误。
故选B。
7.青少年长期沉迷于手机,不但会影响学习,手机发出的蓝光还会损伤眼球内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位于( )
A.角膜 B.虹膜 C.视网膜 D.晶状体
【答案】C
【分析】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详解】A.角膜是眼球的前部透明组织,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球内部结构和折射光线,使光线能够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但它本身并不包含对光线敏感的细胞,A错误。
B.虹膜是眼球内有色素的部分,主要功能是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量。虹膜中也不包含对光线敏感的细胞,B错误。
C.视网膜是眼球内部的一层感光组织,它包含大量的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能够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因此,手机发出的蓝光损伤的正是视网膜上的这些感光细胞,C正确。
D.晶状体是眼球内部的一个透明组织,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折射光线,使其能够更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晶状体中同样不包含对光线敏感的细胞,D错误。
故选C。
8.某人长时间玩手机游戏并且戴着耳机开很大的声音,致使其对光敏感的细胞和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受损,视力和听力下降。这两类细胞分布在( )
A.视网膜和耳蜗 B.角膜和鼓膜
C.视神经和听神经 D.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
【答案】A
【分析】(1)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2)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详解】A.视网膜是眼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大量的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对光非常敏感,能够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进而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耳蜗则是内耳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大量的毛细胞,这些毛细胞对声波非常敏感,能够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同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A正确。
B.角膜是眼睛的前部透明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睛并帮助聚焦光线;鼓膜是耳朵的外部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声波到中耳,B错误。
C.视神经是连接眼睛和大脑的神经纤维束,它负责传递来自视网膜的神经信号到大脑。听神经则是连接内耳和大脑的神经纤维束,负责传递来自耳蜗的神经信号,C错误。
D.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是大脑中的处理区域,它们负责处理来自眼睛和耳朵的神经信号,并产生相应的感知。但这两个中枢本身并不直接包含对光或声波敏感的细胞,它们只是信号的接收者和处理者,D错误。
故选A。
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内,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新情境)9.“脑机接口视觉修复系统”可在大脑皮层植入电极阵列,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利用电极直接刺激大脑相关区域,帮助视障人士恢复部分视力。下列不适于使用该系统的视障情况是( )
A.角膜划伤 B.视网膜脱落
C.视神经受损 D.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受损
【答案】D
【分析】在视觉形成过程中,产生神经冲动的细胞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而人体视觉产生的部位位于大脑皮层。
【详解】A.角膜划伤通常会影响角膜的透明度,导致光线无法正常通过角膜进入眼内。然而,“脑机接口视觉修复系统”并不直接依赖于角膜的功能,而是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号,再利用电极刺激大脑相关区域来产生视觉感知。因此,理论上讲,角膜划伤并不是该系统无法帮助的视障情况,A不符合题意。
B.视网膜脱落是指视网膜从眼球壁上脱落下来,导致光线无法正常落在视网膜上形成图像。由于“脑机接口视觉修复系统”并不依赖于视网膜的功能来产生视觉感知,而是通过外部摄像头采集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号来刺激大脑,因此视网膜脱落也不是该系统无法帮助的视障情况,B不符合题意。
C.视神经受损是指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受到损伤,导致视觉信号无法正常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由于“脑机接口视觉修复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极直接刺激大脑相关区域来产生视觉感知,它绕过了视神经这一传统的视觉信号传递路径,因此视神经受损也不是该系统无法帮助的视障情况,C不符合题意。
D.如果大脑皮层中负责视觉处理的区域受到损伤,那么无论电极如何刺激这些区域,都无法产生有效的视觉感知。因此,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受损是“脑机接口视觉修复系统”无法帮助的视障情况,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琴声悠远,笔健墨香,音乐、书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耳的基本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B.产生听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C.挥笔写字需要神经系统调节
D.形成视觉的部位在视网膜上
【答案】D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听觉形成过程: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大脑的听觉中枢。可见,人体产生视觉和听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详解】A.耳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其基本结构确实包括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鼓室)和内耳(包括耳蜗和半规管等),A正确。
B.当声音通过外耳和中耳传到内耳的耳蜗时,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会受到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B正确。
C.挥笔写字是一个复杂的动作,需要大脑皮层的控制以及神经系统的协调和调节,C正确。
D.视网膜是眼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将光线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然而,形成视觉的部位并不是视网膜,而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网膜上的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经过整合和处理后才形成视觉,D错误。
故选D。
11.“红灯”的光线进入司机眼球成像的先后顺序是( )
①角膜②晶状体③视网膜④瞳孔⑤玻璃体
A.①④②③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③⑤
【答案】B
【分析】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的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了感光细胞,使感光细胞产生与视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人体就形成了视觉。
【详解】视觉的形成路线为:外界物质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所以“红灯”的光线进入眼球的先后顺序是①角膜→④瞳孔→②晶状体→⑤玻璃体→③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6月6日全国爱眼日来临之际,某市中小学开展了主题为“科学防控近视,共筑光明未来”的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活动。矫正近视眼配戴的近视镜是(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偏光镜 D.凸透镜
【答案】B
【分析】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
【详解】A.平面镜主要用于成像等,不能矫正视力,A错误。
B.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推迟会聚,让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矫正近视眼,B正确。
C.偏光镜主要用于过滤特定方向的光线,比如在阳光强烈的环境下减少反光等,不能矫正近视眼,C错误。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使像更加靠近视网膜,不能矫正近视眼,而是用于矫正远视眼,D错误。
故选B。
13.国家提出对中小学生要加强“五项管理”,其中一项就是控制使用手机,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手机会导致视力下降,容易患近视眼,患近视眼后可能( )
A.物像成像于视网膜后方 B.晶状体曲度过大
C.佩戴凸透镜矫正 D.眼球前后径过短
【答案】B
【分析】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详解】A.在远视眼中,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会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A不符合题意。
B.近视眼通常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的。在近视眼中,物像会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而不是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B符合题意。
C.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而不是凸透镜。凸透镜通常用于矫正远视眼,C不符合题意。
D.实际上,近视眼往往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的,而不是过短,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视觉和听觉都非常重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长时间戴大分贝耳机更好地听音乐
B.经常用挖耳勺掏耳垢
C.边走路边看手机
D.坚持做眼保健操
【答案】D
【分析】(1)眼睛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要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要”、“五不看”。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2)保护好耳和听觉,除减少和消除噪声外,还应当注意: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详解】A.戴大分贝耳机会对听力造成损害,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或耳聋,A错误。
B.经常用挖耳勺掏耳垢可能会损伤耳道和鼓膜,增加感染的风险,耳垢通常会自动排出,不需要频繁清理,B错误。
C.边走路边看手机容易分散注意力,增加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如摔倒或撞到物体,且会对眼睛造成伤害,C错误。
D.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预防近视,促进眼部健康,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5.同学们到实验室练习使用显微镜。
(1)走进实验室,感觉有点暗,眼睛的 (填图中数字)会扩大,以便看清物体。
(2)操作显微镜,做好对光,感觉有点亮,可以转动⑦选择 。
(3)睫状体可以调节 (填图中数字)的曲度,使物象恰好落在③ 。
(4)为了让显微镜下的物像更清晰,可以转动 。
【答案】(1)①
(2)较小的光圈
(3) ② 视网膜上
(4)细准焦螺旋
【分析】图中,①是瞳孔、②是晶状体、③是视网膜;④是粗准焦螺旋、⑤是细准焦螺旋、⑥是转换器、⑦是遮光器。
【详解】(1)在眼球的结构中,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当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当光线弱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能得到足够的刺激,以便看清物体。图中①是瞳孔,所以走进实验室,感觉有点暗,眼睛的①会扩大,以便看清物体。
(2)显微镜中,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因此,操作显微镜,做好对光,感觉有点亮,可以转动⑦遮光器选择较小的光圈。
(3)睫状体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曲度变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当睫状体舒张时,晶状体曲度变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
图中②是晶状体,③是视网膜,所以睫状体可以调节②晶状体的曲度,使物象恰好落在③视网膜。
(4)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为了让显微镜下的物像更清晰,可以⑤转动细准焦螺旋。
(限时:10min)
一、选择题
1.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和耳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眼和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结构4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B.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F的调节负担过重,导致曲度过大且不能恢复原状
C.听觉产生的途径是:声波→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的特定区域
D.图二中屏幕上反射来的光线,经过F的调节,在D上形成物像
【答案】C
【分析】图一中:1外耳道;2鼓膜;3听小骨;4半规管;5听神经;6耳蜗;图二中:A瞳孔;B角膜;C玻璃体;D视网膜;E视神经;F晶状体。
【详解】A.4半规管能够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对维持人体平衡也起重要作用,故A正确。
B.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F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进行矫正,故B正确。
C.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传导兴奋)→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故C错误。
D.图二中屏幕上的信息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A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F晶状体C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D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E视神经传到图乙中的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D正确。
故选C。
2.打乒乓球时,我们始终能看清远近移动的球,主要是因为( )
A.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B.视网膜前后可以调节
C.玻璃体的大小可以调节 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答案】A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晶状体是眼睛中一个透明的、类似透镜的结构,人眼通过睫状肌收缩和舒张来改变晶状体的曲度,从而调节焦距,使我们能清晰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A符合题意。
B.视网膜是眼睛的感光层,位置相对固定,不能前后移动来调节焦距,B不符合题意。
C.玻璃体是填充在眼球内的透明胶状物质,其大小和形状基本固定,不能调节,C不符合题意。
D.瞳孔的大小调节主要是为了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而不是调节焦距,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全飞秒近视手术,是利用飞秒激光削掉一部分角膜基质层,再通过一个2mm左右的微小切口将之取出(如下图),从而改变角膜曲率,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某同学通过该技术矫正了视力,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手术前,该同学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B.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属于眼球结构中的外膜,利于光线通过
C.高度近视和角膜基质层薄的患者不适合做该手术
D.手术后,该同学的晶状体曲度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A
【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视觉中枢。
(2)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叫做近视眼。
【详解】A.手术前,该同学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而不是后方,A错误。
B.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允许光线自由地穿过,属于眼球结构中的外膜,利于光线通过,B正确。
C.高度近视需要切削的角膜基质层较多,角膜基质层薄的患者术后角膜可能过薄,容易出现风险,所以不适合做该手术,C正确。
D.全飞秒近视手术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来矫正视力,晶状体曲度没有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4.骨锚式助听器是一种骨传导助听装置,包括声音处理器、桥基和植入体3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声音处理器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桥基将声音引起的振动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锚式助听器适用于鼓膜或耳蜗障碍患者
B.骨锚式助听器不能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C.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患者的听觉在听觉中枢形成
D.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患者的颅骨和颌骨可传导机械振动
【答案】A
【分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因此,能接收到声音刺激的部位是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详解】A.骨锚式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振动来刺激耳蜗,从而绕过外耳和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直接刺激内耳。因此,它特别适用于那些由于外耳或中耳问题(如鼓膜穿孔、听小骨损伤等)而导致听力障碍的患者,故A错误。
B.骨锚式助听器的主要功能是将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并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然而,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过程是在耳蜗内的毛细胞中完成的,而不是骨锚式助听器本身。骨锚式助听器只是提供了一个振动传导的路径,故B正确。
C.无论声音是通过气传导还是骨传导到达耳蜗,最终都会在内耳的毛细胞中被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进行处理。因此,植入骨锚式助听器的患者的听觉也是在听觉中枢形成的,故C正确。
D.根据骨锚式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它需要将声音处理器收集到的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并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因此,植入骨锚式助听器的患者的颅骨和颌骨必须能够传导这些机械振动,故D正确。
故选A。
5.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的无障碍转播,让残障人士也能与家人共享欢乐。视觉的形成部位及与“听”有关的感受器分别位于( )
A.瞳孔、外耳道 B.视网膜、鼓膜
C.小脑、听小骨 D.大脑、耳蜗
【答案】D
【分析】耳分为外耳、中耳忽然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经声波传到鼓膜;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鼓膜能将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听小骨能将振动传到内耳;内耳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详解】A.瞳孔可以控制光线的进出量,外耳道将声波传到鼓膜,与视觉形成和听觉感受器无关,故A错误。
B.视觉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而不是视网膜,鼓膜将声波转化为震动,没有听觉感受器,故B错误。
C.小脑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听小骨能将振动传到内耳,与视觉形成和听觉感受器无关,故C错误。
D.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视觉形成于大脑皮层,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6.眼睛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预防近视、爱护眼睛要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下图为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看电影迟到了,刚进电影院时,看不清周围的人和物,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事物,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的[②] 变大了。
(2)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结构[①]的名称是 。
(3)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你能看到远处有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是落在[⑤] 上,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⑥]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形成视觉。
(4)在眼球的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 (填标号)。
(5)预防近视眼,除了注意用眼卫生外,还应注意平时的饮食营养,缺乏 易患夜盲症。
【答案】(1)瞳孔
(2)角膜
(3)视网膜
(4)⑧
(5)维生素A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图中:①是角膜,②是瞳孔,③是睫状体,④是脉络膜,⑤是视网膜,⑥是视神经,⑦是巩膜,⑧是晶状体,⑨是虹膜,⑩是玻璃体。
【详解】(1)②是瞳孔,可以调节光线进入量,刚进电影院时,电影院内光线比较暗,②瞳孔会扩大,增加进光量,以便能够看清周围事物。
(2)图中①是角膜,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并折射光线。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指的就是角膜。
(3)⑤是视网膜,视网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线刺激,形成物像,你能看到远处有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是落在⑤视网膜上,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4)⑧晶状体透明,能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晶状体曲度增大能看清近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变小,在眼球成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5)维生素A被称为护眼卫士,维持视网膜感光功能,预防夜盲症,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
7.研究人员根据人耳(结构如图2)利用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听到声音的两种方式,制造出“入耳式耳机”和“骨传导耳机”(如图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入耳式耳机”佩戴的部位为图2中的[①] 的入口处;“骨传导耳机”佩戴的部位为耳朵外部。
(2)两种耳机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区别在于将声音信号传递给[③] 的方式不同。“入耳式耳机”声音信号的传递需经过①传递到[②] ,②通过振动将声音信号传递给③;“骨传导耳机”则通过声波引起的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③,不需要经过①和②的传递。
(3)无论是佩戴“入耳式耳机”还是“骨传导耳机”,③在接收到声音信号后,都会将声波的刺激传到内耳,刺激[⑥]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过[⑤] 进行传导。
(4)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听不到声音,你认为是图2中的什么结构可能受到损伤造成的: (填图2中序号并写出名称)。
【答案】(1)外耳道
(2) 听小骨 鼓膜
(3) 耳蜗 听神经/听觉神经
(4)②鼓膜或③听小骨或⑥耳蜗或⑤听觉神经
【分析】(1)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 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 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2)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听小骨、④半规管、⑤听觉神经、⑥耳蜗、⑦咽鼓管。
【详解】(1)“入耳式耳机”佩戴的位置是①外耳道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平时插入耳朵的地方。“骨传导耳机”是佩戴在耳朵的外部,靠近人的颈部或者头骨的部分。
(2)两种耳机在形成听觉的过程中,主要区别在于声音信号如何传递给③听小骨。对于“入耳式耳机”,声音信号首先通过外耳道传递到②鼓膜,鼓膜振动后再将声音信号传递给③听小骨。而对于“骨传导耳机”,声音信号则是通过声波引起的颅骨振动直接传递给③听小骨,无需经过①外耳道和②鼓膜的传递。
(3)无论是哪种耳机,听小骨在接收到声音信号后,都会将声波的刺激传到内耳。在内耳中,⑥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会受到刺激,并将声音信息通过⑤听觉神经进行传导。这些感觉细胞能够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进而被大脑识别为声音。
(4)对于生活中有的人听不到声音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人耳的某个结构受到损伤造成的。可能的损伤结构包括②鼓膜(无法振动传递声音信号)、③听小骨(无法有效传递声波刺激)、⑥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受损无法转化声音信号)或⑤听觉神经(无法传导声音信息到大脑)。这些结构的损伤都可能导致听觉障碍。
(限时:8min)
一、选择题
1.(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实验小组用光屏、蜡烛、注射器和水透镜(注射器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的凸度)等制作如下图所示的模拟眼球成像装置。该装置中模拟晶状体的是( )
A.蜡烛 B.光屏 C.注射器 D.水透镜
【答案】D
【分析】1.眼球的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视近物,晶状体凸度变大;视远物,晶状体凸度变小。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2.结合题图可知,可变焦水透镜上的注射器模拟的是眼球的睫状体,对水透镜模拟的晶状体起调节作用。光具座上的“蜡烛”模拟外界物体,物像落在光屏上,则光屏模拟眼球的视网膜。
【详解】A.光具座上的“蜡烛”模拟外界物体,故A错误。
B.光屏是模拟视网膜,视网膜是视觉成像的部位,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故B错误。
C.可变焦水透镜上的注射器模拟的是眼球的睫状体,故C错误。
D.晶状体是眼睛的一部分,它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弹性来改变对光线的折射程度,从而使光线能够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可见,水透镜相当于晶状体,故D正确。
故选D。
2.(2024·河北·中考真题)某同学在窗前远眺时,一只昆虫突然飞到眼前;经眼的一系列调节后,他看清了眼前的昆虫。能表示该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B
【分析】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视近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大;视远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小。
【详解】当某同学在窗前远眺时,能看清远处,焦点在视网膜上(①);突然出现的昆虫看不清楚,焦点不在视网膜上(③),看清楚近处的昆虫,加点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调节完毕后,光线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②)。因此,经眼的一系列调节后,他看清眼前的昆虫鹅正确顺序是①③②,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如图,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近视,植入的ICL晶体相当于是__;骨传导耳机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戴上耳机听音乐时,感受声音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部位是__。( )
A.凸透镜;大脑皮层 B.凸透镜;耳蜗
C.凹透镜;大脑皮层 D.凹透镜;耳蜗
【答案】D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详解】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因此植入小曼眼球的ICL晶体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戴上耳机听音乐时,感受声音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部位是耳蜗,耳蜗被称为是听觉感受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
4.(2024·青海西宁·中考真题)识图说明题
下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注:“[ ]”填数字,“____”填文字。
(1)下列属于人体感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________
①胃;②眼;③小肠;④耳;⑤肾脏;⑥心脏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⑤⑥
(2)近距离观看燃放鞭炮的人,有的张着口,有的掩耳闭嘴,这样做可以保持[ ] 两侧气压的平衡。
(3)患咽炎时,其病菌容易沿着[ ] 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4)鼓膜的振动通过[ ] 可将声波传入内耳。
(5)下列属于内耳的结构是
①听小骨;②前庭;③鼓室;④耳郭;⑤鼓膜;⑥耳蜗;⑦听觉神经;⑧半规管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⑥⑧
【答案】(1)B
(2)③鼓膜
(3)⑦咽鼓管
(4)④听小骨
(5)D
【分析】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图中耳的结构名称为:①耳廓、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咽鼓管。
【详解】(1)①胃呈囊状,具有较大的伸展性,成年人的胃能容纳2升左右的食物,胃内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所以胃的功能有: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②眼是视觉主要器官,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大多数是依靠眼的视觉作用;③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④耳是听觉器官,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⑤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⑥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属于人体感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眼和耳。
故选B。
(2)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③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⑦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
(3)咽通过⑦咽鼓管与中耳相连,患咽炎时,病菌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4)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④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5)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故选D。
5.(2024·湖南娄底·中考真题)近年来,青少年的近视率不断上升,高达36.7%预防近视,珍爱双眼,注意用眼卫生,青少年要从我做起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黄种人的黑眼睛是因为上图中标号 结构的颜色是黑色的
(2)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上图中标号〔3〕 变大
(3)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下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分别是图 和图
(4)小李不用往书包里看,他用手就能准确拿到里面的铅笔盒,这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射?
【答案】 2 瞳孔 甲 丙 复杂反射
【详解】试题分析:(1)眼睛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有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是黑眼睛;色素量较多的,就是褐眼睛;色素量最少的,就是蓝眼睛,所以说人眼的“黑眼球”实际上指的是虹膜.巩膜的特点是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人眼的“白眼球”指的是巩膜.
(2)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外界光线强,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瞳孔要扩大才能看清物体,因此,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瞳孔变大了.
(3)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双凸透镜状)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眼球壁的最内层)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近视眼的成因图:
,
近视眼的矫正图:
(4)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小李不用往书包里看,他用手就能准确拿到里面的铅笔盒,这属于复杂反射。
考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