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马钧传
教案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传主马钧的人生经历及主要成就,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3.体会本文作为史外传的特点,学习传记洞察人物世界的独特方式与表达技巧。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 导入
★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
(明确:它叫指南车。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向的一种轮车式机械,又称“司南车”。是古代帝王出行时候的先驱车。 传说远古时期,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遇到大雾,黄帝的部落虽然英勇善战,却也无法取胜。为此,黄帝特意制造了一辆指南车,利用它来识别方向,终于打败了九黎部落,生擒了蚩尤,为统一华夏涤讪了基础。又传说3000年前,远方的越裳氏(在今越南)派使臣到周朝,迷失了回去的路线,周公遂制造指南车相赠,以作为指向工具。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因未能见到实物,这个迷一直蒙盖了两千年,到三国时期才被解开。)
★ 大家又知不知道这是哪个巧匠制造的呢?
(明确:我国指南车的发明,实在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利用纯机械的结构,创造了指南车,可惜张衡造指南车的方法失传了。在曹魏时代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指南车”只不过是古人幻想出来的东西,马钧则不以为然。《三国志·魏书·马钧传》记载,马钧受魏明帝之命,重新制造了指南车。它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始终保持指南。可惜的是马钧的指南车到西晋末年,又因变乱而失传。南朝宋齐之际,祖冲之重造指南车,内部机械均改以铜制,转弯抹角,车上的木人所指的方向始终是南。)
★ 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机械设计的创造能力。 而马钧,在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才能当时就已闻名于天下,受到人民的钦佩。他的好友、文学家傅玄称赞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写道:\'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这是对马钧的恰当评价,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马钧是古代机械制造专家的杰出代表。
★ 那么,马钧是怎样走上发明创造的道路的?他的一生中还有哪些创造发明?让我们跟随傅玄为马钧写的传记文章去寻找。
(2)学习与研讨
1.学习研讨文章 ①—③ 段:
① 学生自读,正音释疑,积累词语: 名巧 博士 患 易 对 言 校 哂 白
② 内容研讨:
◆由文段介绍看,马钧性格、家境如何?世人知其巧和服其巧的各是什么发明?
(明确:马钧从小口吃,不善言谈。少年游乐,未认识到自己的才华。早年生活贫困,因此使他受尽了生活的折磨,根本沒有太多的读书机会。后来虽然在魏国朝廷里担任一个小小的职务,但生活仍然很困难,大官们都瞧不起他。可是一向具有志气的马钧,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所幸他的一双手非常灵巧,並且在工作中开拓了他的知识领域,使他学会了很多有关机械方面的知识。他很喜欢思索,善于动脑,同时注重实践,勤于动手,尤其喜欢钻研机械方面的问题。对技术问题有自信心。由于长时间住在乡间,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制造机械的经验,改革了许多旧工具,发明了许多新工具。人们都称他是“巧思绝世”的机械发明家。并且作出了突出贡献。
马钧对机械的研究是从改革织绫机开始的。并因此而出名,令世人知其巧。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丝织品最早的国家。可那时所以生产效率还很低。织布机从西汉以來使用已二三百年之久,还在年轻的时候,马钧看到当时的织绫机十分笨重,操作既不方便,工作效率又很低,织工辛辛苦苦,累得满身流汗,织一匹绫子需要几十天时间。因此,马钧决心把它加以改进:对织绫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经过日夜苦心钻研和反复试验,把60个控制经纬线的踏板,改成只要12个踏板的连动控制型织绫机。这里要解决的是合并同类动作的连动杆的脱离和吻合机械动作。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了。把几十综的绫机,一律改为12蹬,这就大大简化了织机构造和操作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使丝织效率提高了五、六倍。同时,新绫机织出的绫图案自然,花纹奇特,花型变化多端,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受人们欢迎。这种高效的新式绫机传播到其他地区,被广泛采用。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新织绫机的诞生,是马钧一生中最早的贡献,它大大加快了我国古代丝织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为我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某础。
当时,在魏国作给事中官的马钧对传说中的指南车极有兴趣,决心要把它重造出来。然而,一些思想保守的人知道马钧的决心后,都持怀疑态度,不相信马钧能造出指南车。一些官员甚至在魏明帝面前,就指南车和马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马钧在没有资料,没有模型的情况下,苦钻苦研,反复实验,没过多久,终于运用差动齿轮的构造原理,制成了指南车。事实胜于雄辩,马钧用实际成就,胜利地结束了这一场争论。马钧制成的指南车,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管战车如何的翻动,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南,引起了满朝大臣的敬佩,从此,“天下服其巧也”。这充分表现了马钧肯刻苦钻研,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
◆ 请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部分大意:
(明确: 家贫位低乏辞令 少年有志勤钻研
改良织机造指南 巧思绝世多创造 )
2.学习研讨文章 ④—⑥ 段:
① 学生自读,正音释疑,积累词语: 更 功 设 益 至 弩 加属 鼓
② 内容研讨:
◆由文段介绍看,又介绍了马钧的哪些革新和发明?这些革新和发明体现了马钧的什么精神?
明确:
龙骨水车的创造
在没有实现电力提水浇灌农田以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广泛使用着一种龙骨水车。也叫翻车。它应用齿轮的原理使其汲水,最大的优点是能利用低处水灌溉高处田,很是好用。我国应用水车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东汉时期,翻车就出现了,据古籍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毕岚的人曾有翻车的制造,但那时的翻车还比较粗糙,大抵应该说是我国乡村历代通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直到三国时期,机械发明家马钧重新发明创造了一种新式翻车,才使得翻车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形成了从东汉到三国翻车的正式产生。 马钧当时在魏国作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于是他又在机械上动脑筋。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马钧创适的这种翻车,“其巧百倍于常”,用时极其轻便,连小孩也能转动。它不但能提水,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侯向外排水。可见进步之多,功效之高。这种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从那时起,一直被我国乡村历代所沿用,直至实现电动机械提水以前,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江南地区,直到今天还可以常常看到它。而在当时,就由遣唐使傳到日本,在江戶前期,以畿內為中心普遍使用著。
“水转百戏”研制成功
马钧在传动机械方面的研究,造诣是很深的,成绩也是极其卓著的。“水转百戏”的研制成功,足以说明这一点。他用木头制成原动轮,以水力推动,使其旋转,这样,上层的所有陈设的木人都动起来了。有的击鼓,有的吹萧,有的跳舞,有的耍剑,有的骑马,有的在绳上倒立,还有百官行署,真是变化无穷。并且这些木人出入自由,动作极其复杂,巧妙程度使原来的百戏木偶无法比拟。“水转百戏”的研制成功,在我国古代木偶艺术中,应该说是非常卓越的创造。它虽然是供封建统治者玩乐的东西,但从另一方面看,马钧已能熟练掌握和巧妙利用水利和机械方面传动的原理。这些东西仅仅凭一点水力的传动,要解决各齿轮的摩擦阻力,是件非常难的事情。
军事上的机械发明
由于马钧掌握了军事原理,因而他在军事上兵器制造方面也有不少发明创造。从历史文献当中可以证明,他在兵器学方面的精深研究,足以和同时代的军事学家诸葛亮相比。
那时候,魏国和蜀国经常打仗。蜀国大军事家诸葛亮在出师北伐时,曾发明了一种可以把箭接连发射出去的连发射远器——连弩。它每次可发数十箭,威力很大。魏军在战场上拣到,颇感惊奇。 当时已经年老的马钧看到连弩后,认为这种兵器很好,说:“巧是很巧了,但还有不到的地方,如再改进一下,威力还可增加五倍。”于是,他便将连弩进行了改进,果然效果甚佳。
连 弩
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曾使用“发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但只能单发,效率不高。马钧担心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挡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头。于是就在原来作战用的发石车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出了一种新式的攻城武器——轮转式发石车。原来的发石车,像个大天平,一头挂着一个斗,斗里装满大小石头,另一头挂着许多根绳子,作战时,兵士们一齐用力拉绳子这头,装石头那头就飞快地翘起来,这样,石头就被抛出去打击敌人。这种发石车缺点很多,每发射一次,都要花费一些时间,而且效果不大。马钧设计的新式轮转式发石车,则克服了这些缺点。它是利用一个木轮子,把石头挂在木轮上,这样,装上机械带动轮子飞快地转动,就可以把大石头接连不断地发射出去,使敌方来不及防御。马钧曾用车轮子来做试验,可以连续把几十块砖瓦射出几百步远(一步约合1.45米),这在当时说来,威力是相当大的。这里要解决的是高速旋转抛物线切点的准确选择的高难度问题。
★ 以上发明都表现了马钧善于观察,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发明创新,造福人类的宝贵的科学精神。
第二课时
3.学习研讨文章 ⑦—⑨ 段:
① 学生自读,正音释疑,积累词语:难 对 要 乖 揆 神 言 事 伦 然则 况
施 任 道 御 废 变同情 同事 考试 见璞
悟 忽 鉴 可恨
② 内容研讨:
◆ 根据文段概括众人对马钧的发明创造的不同态度。
裴先生: 以表面看人,不重实践检验,空谈理论。
安乡候: 虚心接受意见。
武安候: 不重视,也不去考验制作。
傅玄: 讲求实际,注重实效;认为执政者不应随意听信人言,应给机会人才去实践展示。
◆ 马钧的革新和发明在当时为什么得不到重视?
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多数轻视科学技术,对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史书上连一个完整的传记也没有。幸亏南朝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摘引了一些我国古代机械大师马钧的故事,才让我们知道一些古代卓越的科学家发明成就。
马钧,天下莫不服其工巧,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就是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不多见,堪称一代机械大师,然而执政者“用人不当其才”,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没落,马钧的许多发明创造没有得到重视。也没能制造和推广。他的一生,从少年到老年,一直不得志,虽然他曾作过给事中官,但他的工作仍然受到阻挠和蔑视,技巧一直未得到顺利发展的机会。尽管文学家傅玄曾几次在魏国贵族安乡侯曹义、武安侯曹爽那里推荐他,也还是没有受到重视。傅玄对此感慨颇深地说:“马先生的巧,虽古时的公输般(鲁班)、墨翟,以及近代的张衡,也比不过,但公输般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的一生却不能发挥其长,真是最可痛心的事。”傅玄的话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多少发明家被埋没了的事实。其云“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所指亦不仅在为政,更着眼于经济与技术。在古代社会,尤其在崇尚虚无放诞之论的晋世,博玄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是难能可贵的。
马钧对人类的贡献,虽然没有被封建贵族所重视,但他的发明创造却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几千年来,他的功绩和美名一直被劳动人民所传颂。
(3) 研讨本文作为史外传的特点
1. 这个时期的作者更注意为下层人物立传,更注重情节和效果,颇有小说的意味。
2. 表述带有主观色彩。传记除了在叙述传主事迹的字里行间直接表明作者的爱憎感情外,文末常有一段文字,供作者作总结性的评价用。本文的结尾处说:“用人不当其才,闻闲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便表现了作者对马钧身怀绝技而不被世用的愤慨。
(4) 知识归类
古今异义: 可恨 今义,令人憎恨;古义:痛惜。
例如: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马钧传》)
归纳文中下列词的不同用法: 之 也 是 于 易 言 对 至